王智,男,1974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学历,高级心理咨询师,通城县第九届政协委员,全国民办教育家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家大会副理事长。他从事民办教育16年,创办了7家民办教育机构和4家经济实体及帮扶企业,累计为社会培养输送各类专业人才近50000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在职职工2000余人,贫困村学生28000余人,为贫困生优惠和减免学费达3000余万元。
为学生梦想 ,负债办学不言悔
2002年的通城,专业的信息服务公司与民办信息技术培训可谓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虽有公办的职业培训学校,可收费较高,加上当时农村经济条件有限,大部分农村学生根本上不起职业学校,社会极其盼望信誉好、收费低、管理严、教学扎实的职业培训机构出现。在民办教育奋战了4年的王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找政策、翻资料、写报告。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册《民办教育促进法》让他茅塞顿开,从此,他萌发了兴办职业教育的念头,并下定决心一定要创办一所属于农村娃的职业技术学校。
在一无教学场地、二无教学设备、三无开办资金、四无骨干人才、五无任何社会背景的情况下,要办一所有规模的职业培训学校谈何容易。可为了农村娃的梦想,也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他硬是坚持了下来。
为了筹措资金,他借遍了所有的亲戚朋友。有亲戚说道:“王智啊,你已经是个老板了,舒舒服服地过日子不好,何必要这么瞎折腾呢?一旦亏了,你拿什么还清这么多的债务。”还有的说:“你的同学也好,与你同时起步创业的朋友也好,他们都买车买房了而你还在租房打游击,还是先安好自己的家吧”。面对世人的冷嘲热讽,面对亲友的反对和指责,但他没有退却,也没有怨言,一个人默默地忙碌着,他坚信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时候到来。
有志者事竟成,当年9月,一所环境清雅、管理先进的新型职业技术培训学校矗立于鄂南大地通城隽水银山之间,她就是南鄂电子商务学校,学校的成立填补了通城县民办职业学校的空白。
弹指一挥间,十多年过去了,南鄂电子商务学校的发展日新月异,一年一个新台阶,目前,该校有中职专业班8个,成教大专班3个,常年在校生400余名,教职工36人,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由于学校的教学质量很好,很多毗邻县市的农村学生纷纷慕名而来。
为学生前途, 减免再多不心疼
从农村走出来的王智深知,农村苦,农村学生更苦,农村学生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只有读书这条路。但不是所有的农村学生都能考上高中,考上大学。那些没有上高中的农村学生,他们的前途在哪里?哪些贫困家庭的学生,他们的前途又在哪里?王智对此心急如焚。
2002年9月,来自通城县四庄乡纸棚村大溪库区的两名学生来到学校咨询,当她们知道家庭条件供不起自己读书时,准备外出打工。这一情况被正在接待室值班的王智知道了,王智拉着她们两人的手说:“年纪这么小就外出打工,一没学历,二没技术,能找到什么工作呢?好孩子,就在这里读书吧,你们3年的学杂费,叔叔帮你们想办法。”王智当场减免了她们3年的学杂费,让她们安心在学校读书。2005年9月,她们全部进入了东莞五氏电工材料有限公司实现了对口就业,月薪在1500元以上。不到两年,她们都被提拔为该公司的中层干部,月薪在5000元以上。每年春节,她们都会向曾经给予他们无私帮助的王叔叔发来短信,汇报佳音。王智看在眼里,甜在心里。一颗善心,一个帮助,让两名来自农村的学生找到了正确的人生道路,实现了人生的梦想。
王智从这件事情中受到了启发,当年9月就在南鄂电子商务学校开办了一个扶贫工程班,对家庭贫困、父母离异、下岗、伤残、已故及军烈属子女,根据其家庭的实际情况制定学费减免标准,一学期就减免学费近10万元。
为帮助更多的学生能够上学读书、学技术,王智多次向县扶贫办领导写报告。2002年11月,县扶贫办与南鄂电子商务学校一起成立了全省第一个县级扶贫培训机构,并作为湖北省雨露职业培训基地的成员单位和市县政府唯一指定的全市贫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雨露计划”基地。同时,结合新时期农村发展的特点,他带领学校党支部成员群策群力,大走“村企共建”之路,先是购买白沙社区改制企业银邑米厂,作为固定培训基地,向白沙社区招收贫困农民子弟办起了“扶贫工程”试点班,免费培训学员326人,大大地促进社区经济发展。
为达到“扶贫先扶智”,王智利用南鄂电子商务学校的平台,联合全县46个贫困村,每年定期召开“全县扶贫培训工作会”,凝聚“村干”力量,组成以村支部为龙头、组长为依托的招生宣传队伍,让国家的扶贫政策、“雨露计划”精神深入人心,不让一人因贫困而读不起书,真正做到“扶贫扶根本,雨露润万民”。自成立以来,从各贫困村招收贫困学员1800余人,减免学费300余万元,并全部安置就业,使全县贫困农民人平增收200以上,有效地服务了“三农”建设。
为留守儿童, 投资再多不害怕
通城县常年有10万多人在外打工、创业,留守儿童达2.4万人。这些孩子大多因为亲情缺失、家教缺乏、监管不力,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甚至还有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王智对此忧心忡忡。县公立幼儿园、小学因教育硬件资源短缺,每期开学,学生爆满,一个班挤着八九十个孩子,给教育教学带来极大压力。作为公办教育的有益补充,民办教育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来分担这种压力,尽一些社会责任,为家长排忧解难。
2009年,王智创办了喜羊羊幼儿园,为附近的儿童上学提供了方便。2011年,他了解到由于廉租小区、城东新区建设将新增居住人口几万人,而白沙社区包括原来的李家塘没有一所小学,便整合了原来的职教资产,新增投资300万元,创办了南鄂寄宿小学,招收学生700余人。2013年,王智了解到隽水镇新塔社区包括原来新塔、黄源、铁柱等三个行政村没有一所小学,村民每天送子女到离家5公里的小学上学,存在着安全隐患。他通过网络在通城老乡网、通城民办教育协会网宣传通城教育实况,获得了广大网友的关心、同情和支持,迅速成立了“新塔学校理事会”,筹资500万元,改造原来破旧的新塔学校。学校于2014年9月1日正式开学,招生400余人,极大地方便了附近村民子女就近入学。
王智对于小学的管理,充满了温情和亲情。留守学生离开父母,心里孤独,性情多变,为了让亲情不因父母外出而疏远,学校开辟了多种渠道,进行了亲情链接,让爱续写亲情。他要学校每月补贴班主任50元电话费,将他们的手机、家里座机设为留守学生的“亲情热线”,让学生定期与家长联系,增进情感交流,在心里上拉近与父母的距离。这一做法赢得了广大家长的极大好评。
电话,毕竟代替不了活生生的人,为了弥补这个缺憾,学校又采取结对帮扶、资助贫困生、招募爱心妈妈的方式,重塑了有血有肉、活生生的关爱。王智要求所有的在职教师担任“义务家长”,和留守学生实行结对帮扶,负责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心里教育,做到“四管”(管思想、学习、生活、身体)和“四掌握”(掌握家庭情况、思想表现、血液成绩、日常行为)。鼓励党员干部与贫困留守学生结成一对一的帮扶对子,让每一个孩子都感受到爱的温暖。
目前,南鄂寄宿小学和新塔学校的学生正在快乐的学习,健康地成长。
由于在民办教育事业上取得的杰出成就,王智先后获得“咸宁市拔尖技术人才”、 “咸宁市优秀创业明星”、“全国优秀民办教育家”、“中国民办教育卓越成就奖”、“中国十大杰出民办教育家”等荣誉称号。
今后的他,将进一步把握机遇,扬优造势,迎难而进,顺势而上,创造民办教育的新辉煌。
(通城县政协 魏自贵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