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教育局正式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通知》,一系列涵盖课程优化、师资建设、资源整合的科学教育举措落地生根。这份政策文件的出台,离不开州政协持续多年的深耕细作——从专题协商会上的思想碰撞到建议案中的精准建言,从委员提案的跟踪督办到基层调研的摸实情出实招,州政协以协商民主的强大动能,为全州中小学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政协智慧”。
“科学教育是培根铸魂的工程,必须久久为功。”州政协主席吴建清表示,近年来州政协始终将“中小学生科学素质提升”作为重点民生议题,“唱连续剧、打组合拳”,通过调研、协商会、提案等多种履职方式,持续为全州中小学科学教育事业发展献计出力。
为破解科学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师资力量薄弱等瓶颈,州政协组建由分管副主席牵头,教育、科技、科协等领域委员和专家参与的专题调研组,先后深入恩施市、巴东县、建始县等8个县市的城乡学校实地调研,赴武汉、宜昌学习先进经验,先后召开7场座谈会听取各方意见,最终形成12份调研报告,为科学教育政策制定提供了有益参考。
2024年7月,州政协“中小学生科学素质提升”专题协商会现场气氛热烈。来自不同领域的代表围绕科学教育“怎么抓、抓什么”各抒己见。恩施市高旗实验小学校长魏红彩分享了“蓝色科技校园”建设经验,其学校通过“1+X+1”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州政协委员、咸丰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党委书记严震直指观念问题,强调科学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恩施坚果科学实验室负责人张超呼吁打通校企合作壁垒,让特色课程走进更多校园;家长代表唐慧则建议搭建家校共育平台,延伸科学探索场景。这场协商会成为凝聚共识的“智慧磁场”。
在专题协商和深度调研的基础上,州政协系统梳理各方意见建议,形成《关于提升中小学生科学素质的建议案》,系统提出加强科学教育的总体思路和具体举措。今年“两会”期间,又组织政协委员围绕协商中形成的关键共识,针对“加强科学教师队伍建设”“开发地方特色科学课程”“推动校内外资源协同”等重点问题提交多份提案,精准对接州教育局等职能部门,推动协商成果从“口头共识”“纸上建议”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方案”。
委员建言有分量,政策落地见实效。州教育局高度重视政协建议,将其作为制定《通知》的重要依据,逐条研究,充分吸纳:针对“强化地方资源转化”的建议,《通知》明确“立足恩施州‘土硒茶凉绿’特色资源,开发不少于30门特色科学课程”,计划认定10个州级科普研学基地,重点围绕茶叶生产、硒产业等特色领域开发实践课程;回应“加强校内外协同”的呼声,提出“建立高校实验室向中小学开放机制,设立由科学家、工程师担任的科学副校长或兼职科技辅导员”;落实“提升教师能力”的建议,明确“每年培训200人次教师,建设10个州级科学名师工作室”……一条条政协建议,化作推动科学教育发展的具体举措。
“科学教育是慢功夫,政协履职也需持续用力。”州政协表示,将继续跟踪政策落实情况,通过“回头看”“再协商” 推动“三个一批”行动(培育一批科学教育示范校,总结推广高旗小学、民大附小等经验;打造一批特色研学线路,串联腾龙洞地质奇观、利川茶叶基地等资源;选树一批科学教育带头人,让更多教师成为“播种科学的人”),助力科学的种子在硒都大地生根发芽,结出创新的硕果。
(恩施州政协 廖金芳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