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竹溪县政协组织部分宣传文化艺术界委员,就抢救挖掘地域文化开展调查,召开对口协商议政会,面对面地进行沟通协商,呼吁加强地域文化收集整理、著书立倦、传承保护工作,让人们留住记忆乡愁。
委员走访调查发现,地处“朝秦暮楚”之地的竹溪县,自唐朝时期开始,便成为楚湘入秦进川的骡马大道,蜀盐北运、贡茶北上的盐茶古道,人流和物流在这里聚集,商品和技术在这里汇集,文化和宗教在这里繁衍。境内有历史最早的古长城遗址“关垭子古长城”,国家重点保护文物采皇木遗址、甘氏宗祠。古寺庙、古盐道、古民居、古山寨、古馆驿遍布各地,历史给竹溪积淀了悠久的印迹和灿烂的文化:中国汉民族文化之母的向坝民歌,全国唯一的山二黄剧种,被列入国家非文化物质遗产名录;贡茶、贡米、贡木文化,自唐代起就上演着传奇故事;竹溪的道教始于汉代,据传真武大帝在偏头山修道成仙后移居武当山;船形寨、王家套等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折射着竹溪灿烂文明,丰溪的闻太师墓、双桥秦王坟、赵家庄的汉墓碑群、兵营的迷魂阵、龙坝的鲁班桥等,包隐着竹溪历史悠久而神秘的色彩。据传真武大帝在偏头山修道成仙后移居武当山,佛教第十三代高僧印光大师曾习经讲法于莲花寺,世界僧王悟明法师8岁开始在观音阁出道修法。此外,还有地域特性浓郁的古盐道文化、古建筑文化、饮食文化、婚丧文化、民俗文化等。
委员协商指出,随着城乡建设步伐加快,地域文化尤其是实物遗址正在逐步消失,如不及时抢救,这些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就将消亡在新型城镇建设之中。为此,委员建议挖掘地域文化,做大遗产文化,发展饮食文化,壮大山水文化,保护秦巴文化,让镶嵌在秦巴腹地的竹溪地域文化大放异彩。
(一)组建文化协会。采取“县委主抓,政府主导,部门牵头,协会运作”的办法,把县内有特长、有爱好、有热情的文化人士组织起来,成立地域文化研究协会,分门别类搜集有关史料,编印出《竹溪地域文化》系列丛书,以存史传世。
(二)确定重点课题。当前应从竹溪实际出发,着重开展以十八里长峡、鸡心岭、偏头山、八卦山为代表的山水文化研究工作;以关垭楚长城遗址、甘氏宗祠、曹家花屋为代表的古建筑研究和挖掘工作;以贡茶、贡米、贡木为代表的贡产文化抢救和挖掘工作;以山二黄、向坝民歌、黑暗卷为代表的地域文化研究工作;以竹溪蒸盆、“五马踏四营”、“三点水”、“八大碗”等为代表的竹溪饮食文化整理挖掘工作;以九老十八匠为代表的传统手工艺文化抢救和挖掘工作。
(三)开展专题研究。一是开展养生文化研究。应以山水文化、地名文化、佛教文化、贡产文化、礼仪文化为主体,深入研究竹溪在鄂渝陕交汇之地不同于其它地方的文化内核和潜质;二是开展远古文化研究。竹溪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竹溪籍著名作家野莽所作的《庸国》对此作了详尽记载。应以《庸国》为蓝本,定位和统一竹溪的历史演变口径;三是开展民间文化研究。对民间口承相传的山水故事、人物故事、地名故事、历史故事等,整理出《竹溪民间故事》系列丛书;四是开展民俗文化研究。应以山二黄、向坝民歌等民俗民间文化为基点,积极争取国家对非物质遗产保护的项目支持,大投入抢救传统剧目,计划性恢复传统折子戏,培植有代表性的现代精品剧目。设立民歌楼、文化室、故事亭、赛歌场,采取邀请名人创作、名家演唱、精品宣传的办法,提升向坝民歌的艺术档次和品位。
(四)加强保护工作。应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思想,在抢救、挖掘、研究地域文化过程中,应从保护的目的出发,该抢救的抢救,该挖掘的挖掘,该维修的维修,对有技术支撑、有经济支持、有市场需求的文化项目予以适时适度开发。要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注重用国际国内著名文化人士、企业界人士引领、推介、包装、放大竹溪先进地域文化。
(竹溪县政协 李章新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