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八月,罗田县市民惊喜地发现,30余辆配备空调、投币机、爱心座椅的崭新公交车穿梭于城区主干道,到站停靠,按时发班,秩序井然,让市民顺心出行不再“添堵”。这是该县两届政协接力建言,县委、政府克服困难启动公交改革所取得的惠民成果。
“公汽成‘公害’,交通不畅通”,这是当地群众无奈的诉说。由于之前该县公交体制未理顺,所有公交车都是挂靠私营,追逐利益最大化,导致“招手即停”、“扎堆挤停”、“超员超载”、“横冲直撞”等管理乱象丛生,让群众出行和交通秩序“添堵”。公交问题,成为每年的委员提案反映的热点问题之一。2010年,八届县政协经过深入细致的调研,向县委、政府提交了《关于城区公共交通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提出了理顺公交体制、让“公交姓公”的建议。县政府成立了客运车管理办公室,设立了停靠点,但由于多方面原因,公交体制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2013年,换届后的九届县政协又接到涉及公交车管理的提案10余份,县政协主席张绍辉决定接过上届的“接力棒”,组织委员对城区公交管理再次开展专题调研,在广泛走访相关部门、公汽司机、市民代表和现场视察的基础上,调研组发现公交车存在的问题依然突出,根源在于管理体制。7月份,县政协提交了《再说县城公共交通》的建议案,还召开常委会约请县政府主要负责人当面协商,再次呼吁“公交姓公”。县政府领导当场表示要吸纳政协建议,把公交改革提上议事日程。2014年初,公交改革被纳入县政府“十件实事”和政府常务会议议程,全县成立了公交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先后召开有政协主席会议成员和“两代表一委员”参加的各类见面会、座谈会、听证会7次。4月份,牵头公交改革工作的县政府办公室还专门前往县政协征询意见。在充分讨论沟通的基础上,出台了“公交改革”的工作方案。
为尽量减少车主损失,该县选在暑期公交营运淡季的7月份正式启动了公交体制改革。成立了国有公交公司,分批购买68辆新型城市公交车,新建40个停靠点,规划20公里公交线路,实行规范管理。对原有47辆老旧公交车进行评估收购,车主优先聘为公司员工。县政协机关牵头负责一个处置组,逐人逐车宣传政策,反馈车主诉求,率先完成了处置任务。至目前,47名车主全部接受县政府的补偿安置方案,历经两届政协5年接力助推的公交改革终于修成正果。
(罗田县政协 方鸢宇 龚小春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