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2月23日在五山镇堰河村采访时,看到正在做饭的翟金丽,将烹饪过程中的蛋壳,废菜叶等生活垃圾都倒进了写有“湿垃圾”的桶里面。翟金丽说:“这样更有利垃圾分类处理。”该村党委书记闵洪彦说:“村民们能自觉的对垃圾实行分类处理,是县里采纳了政协委员的建议,村容村貌才有了大变样。”
以前的堰河村可不是这样,村民的生活习惯像全县其他村一样,“垃圾随手甩,污水到处泼”的现象较为普遍。
谷城县政协组织政协委员,在对全县部分村里的环境状况进行调研中发现,有些村的环境污染硬是让人触目惊心。到了非管、非治不可的地步。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政协委员王明洲、刘建群撰写的《关于在全县各村探索建立垃圾‘先分类再处理’长效机制的建议》,引进了谷城县委、县政府、县政协领导的高度重视。
随后,承办建议的县卫生局、农业局、环保局等有关部门联合行动,根据县领导的批示和县政协委员的建议,先期在五山镇堰河村办试点,随后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在全县全面落实。他们按照当地村民生活习惯,把有机垃圾改称为湿垃圾,无机垃圾改称为干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改称为有毒垃圾。
为了方便村民记忆、辨别,绝大多数农户配备3个垃圾桶:1个置于室内,收集菜叶、剩饭剩菜等“湿垃圾”,用来喂养家畜家禽,或倒入菜地处理堆肥;2个放在门前装“干垃圾”,分别装废纸、烂布头、废塑料等可回收垃圾和农药瓶、废电池等有害垃圾。“干垃圾”由各组专职保洁员收集分类,有害物质集中存储,统一销毁。如今,村里的孩童都自觉将果皮放进垃圾桶。
在政协委员不断的“参与”中,该县257个村实施垃圾分类,建设生态家园,有了清晰发展思路。目前,经过3年的努力,该县实现垃圾分类并集中综合利用,建立起长效管理和考核机制。垃圾经过村民、保洁员分类处理两道程序后,绝大部分垃圾变成了有用的资源,需要填埋的无用垃圾只占垃圾总量三分之一以下,处理压力大大减轻,基本实现垃圾不出村,净化村庄环境。
(谷城县政协 马明刚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