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谷城县迎来喜讯:谷城县正式名列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创建地区。这一喜讯的背后,凝结着谷城县政协9年不懈的建言。
2005年,国家刚刚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谷城县政协便围绕循环经济议题,在九届九次政协常委会上与县委、县政府进行了专题协商,对全县“十一五”规划编制中循环经济的发展提出建议。县政协针对发展循环经济观念滞后、思想认识不到位,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偏低,环境污染比较严重,产业链条短、联系不够紧密,政策法规不够健全等问题,提出了“加大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林建设,推进农村沼气使用,全面落实项目环境评价制度;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树立节约意识,加强矿产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合理利用土地和水资源;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重点围绕汽车配件、纺织、建材等优势产业,延长加粗产业链条;工业园区应按照循环经济的模式规划、建设和改造;建立健全各项指标评价体系,完善各项政策法规,对重大循环经济项目实行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税收返还等政策;营造循环经济发展氛围”等建议。此时,全县重点工业污染企业有30家兴,只有骆蓄、金洋2家企业实现达标排放。金洋公司做为全县仅有的几家资源再生利用企业,年回收旧蓄电池只有5万吨,企业基地还在乡镇。在随后的2009年、2010年、2012年、2013年,谷城县政协紧盯循环经济相关产业跟踪调研,先后围绕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县经济开发区建设、再生资源园建设、产业园区建设议题,与县委、县政府进行专题协商,立足做大做强循环经济,建议壮大产业化集群、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加强行业协作、优化发展环境,推进产业向县经济开发区集中,相关企业产品实现循环配套。
吸纳政协建议,谷城县打出了一组组重拳,先后整治排污企业47家,依法取缔“15小”企业23家,将全县经济引上“循环”之路。持续的建言,助推谷城循环经济一步步坚实发展:2006年,谷城县被确定为湖北省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县;2008年,谷城再生资源园区被确定为湖北省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2011年,谷城县成为湖北省第一家国家级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如今,规划40平方公里的谷城循环经济园,形成了以金洋公司为代表的城市矿产资源回收利用循环型工业体系和以“五山模式”为代表的循环型农业体系,初步形成了覆盖方圆500公里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系统化的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配套体系。“金洋”这年当的乡镇企业,不仅乔迁县经济开发区,而且成为谷城循环经济的龙头企业。进入新年元月,公司投资4.7亿元打造的全球最先进“废铅酸蓄电池低温连续熔炼”项目已试生产。项目全部投产后,将形成年处理废铅酸蓄电池20万吨、年产铅及铅合金15万吨的生产能力,新增产值超过35亿元。
数据显示,2013年,谷城县实现循环经济产业产值360多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60%,预计2015年循环经济产值将突破500亿元大关。近3年来,全县资源产出率、能源产出率、水资源产出率的年度增幅均超过5%。全县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89.2%,有色金属回收率达到84.2%。
有了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创建地区这张“国牌”和国家政策的扶持,谷城县下一步重点提升汽车零部件、再生资源等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大力推行工业“四节”,推动三环车桥公司建设成为中国车桥基地、骆蓄公司建设成为全国新能源汽车电池重要基地、三环锻造公司建设成为亚洲锻造中心,打造500亿元级的湖北重要的汽车零配件制造基地。力争在5—7年内,实现循环经济产业产值1000亿元。
(谷城县政协 黄刚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