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市樊城区政协 潘慧
在这个炎热的夏天,襄阳史上规模最大、涉及居民人数最多的旧城改造工作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樊城区作为襄阳的中心城区,也是襄阳市旧城改造的主战场,全市31个旧城改造重点项目,14个在樊城区,需要征收各类房屋24113户,约400万平方米,涉及征迁居民数万人。这样多的征收户数,这么大的改造规模,史无前例,樊城这一年成为多种诉求集中反映、多种矛盾集中暴发、多种怨气集中宣泄期,群众工作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但令人欣慰的是,樊城整个旧城改造工作推进平稳,先行启动的解放路、友谊街片区房屋征收完成大半,中原片区君典家乐福项目房屋征收全部完成……项目推进迅速,群众支持居多,无一例越级上访。
樊城区旧城改造工作顺利推进的主要原因是,坚持走群众路线,把民心的认可放在第一位,民心的支持才是项目推进的最大动力和有力保障。
在旧城改造战役中,樊城区政协充分发挥政协机关和全体政协委员的作用和优势,积极参与到做旧城改造的群众工作中来,把群众工作作为推动旧城改造项目顺利进行的基础工程,为党委政府排忧解难,在党和政府与群众之间架起一座连心桥,使党群关系更加密切,使群众真正从旧城改造这一惠民工程中收获满意,收获幸福。
“四走” 走进民心
旧城改造伊始,樊城区政协就在全区303名政协委员中大力开展“四走”活动:“走进居民家庭,体察民情;走进街道社区,服务民生;走进改造现场,建言献策;走进下岗群体,送岗解忧。”
位于樊城旧城改造项目中的解放路片区是襄阳的历史老街区,街区基础设施落后、居民居住环境拥挤,生活很不方便,此次旧城改造深得民心。政协委员们在“四走”中了解到很多征迁群众都是六十年代下放返城户,返城后由于生活困难一直没有住所,租住公房,征迁后既不能享受回迁房,也无力购买商品房。委员活动小组及时将这一情况向征收指挥部报告,同时政协委员任海波和李世江联名建议市房管局工作组进驻征迁现场,实地解决群众困难,得到市房管局的大力支持。市房管局表示符合住房保障条件的征迁居民优先解决住房。经过多方呼吁,市房管局共拿出60套廉租房解决困难群众住房问题。
政协委员牛岭峰在走访新襄棉片区旧城改造征迁户时了解到,征迁户付贵生在征收工作启动后,就签订了征收协议,如今一家人租住在人民路社区的一套房子里。付老汉身体不大好,有个智障的儿子,他和老伴都以做家政为生,生活困难。之前人民路社区的工作人员曾经想给付贵生一家办理低保,可老付表示不愿多给政府添麻烦,一直未到社区申报。政协委员了解这一情况后立即反馈给汉江办事处,目前,办事处正在安排工作人员,帮助付贵生完成低保申报手续。付老汉非常感激,主动来到项目征迁区担任志愿者,向还没签订协议的征迁群众宣传征迁政策,现身说法,帮助征迁群众理顺情绪。
“三送” 实在实惠
区政协主席李太平号召全体政协委员发扬政协联系广泛、智力雄厚、位置超脱的三大优势,为征迁群众“三送”:送岗位,送技能,送温暖。
旧城改造区内有很多家庭式就业项目,由于房屋征迁,很多小面馆、小餐馆、小修理铺、小旅馆等被拆除,这部分群众没有了就业舞台,面临失业,而且很多人年龄较大,很难找到其他就业机会,生活窘迫。樊城区经济界委员在“四走”中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及时拿出就业岗位解决这些群众的后顾之忧。王新盛、李彩凤夫妻俩原在解放路片区磁器街小学门前有一个裁缝铺,靠缝补衣服、熨烫衣服为生,一个月收入1000多元,生意好时2000多元。片区征收后夫妻俩维持生计的裁缝摊拆了,失去了经济来源。襄阳锦姿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樊城区政协委员郝涛欣然向他伸出了“橄榄枝”。如今,王新盛和妻子均在郝涛的公司就业,每人每月均有2000多元的收入。像王新盛这样的征迁居民,郝涛的公司接纳了9名,年龄最大的63岁,年龄最小的41岁,同时公司免费为他们进行职业培训,使他们有一技之长。去年,在江苏盐城打工的58岁的征迁户尤正强辞掉工作回到襄阳照顾老母亲。房屋被征收后,他四处找工作,却因年龄大无人肯用。樊城区政协委员、洁蓝保洁公司总经理王瑞亮既为他的孝心感动,更看重他的电工手艺,力邀他到公司工作。由于工作认真负责,尤正强在公司担任电工班班长和车间副主任,月工资近2000元,离家近,又能照顾老母亲,让他对生活又充满了信心。目前,王瑞亮委员共接纳了9名这样的征迁居民,免费为他们提供驾驶、机修等技术培训,使他们很快胜任了工作岗位。
征迁中,政协委员们有力出力,有智出智,积极帮助困难群众,解决他们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后顾之忧,使征迁群众收入提高,生活美满。截至目前,樊城区政协委员为征迁群众免费提供培训300余人次,帮助200余名下岗无业人员找到合适工作,为征迁户提供了包括保安、餐饮、服装加工等8个行业近400个岗位。
“三解” 融透真情
城区旧城改造涉及千家万户最直接的利益,随着旧城改造项目的推进,居民群众的要求越来越高,群众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政协委员在走访中敏锐的意识到帮助征迁群众解决经济困难是不够的,还要关注征迁群众的精神情感,真正走进居民群众的内心,帮助他们解困难、解心结、解忧愁,使征迁群众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情感上的抚慰。
“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穷窝”的传统思想在中国老百姓的脑海中根深蒂固。要离开生活几十年、甚至几代人的老屋,很多群众、特别是年龄较大的老人故土情结难抚。有些征迁群众对旧城改造政策不理解,对改变城市面貌不理解,对自己的利益暂时受损不理解,产生很多心结。樊城区政协委员迎难而上,将工作细化,侧面了解征迁群众的思想动态,以务实的作风、爱民的情怀、为民的责任,加大群众工作力度,为征迁群众提供人性化、个性化的服务。
60多岁的杨师傅家住樊城区长征东路片区旧城改建区,今年6月份其他的住户都根据搬迁协议搬离了旧居,但是本已签订了拆迁补偿协议的杨师傅不肯搬家。清河口联络处的政协委员在走访中通过与杨师傅交心谈心,了解到杨师傅家门口有一棵白玉兰树,胸径已经有20厘米粗了,生长得枝繁叶茂。现在要拆迁了,杨师傅不舍得将树砍掉,又一直找不到移栽之地,所以迟迟不愿搬离。政协委员将这一情况反映给了社区,经过多方走访、沟通,该片区项目绿化部门负责人答应移栽这棵树,以后在还建小区内杨师傅还能和这棵白玉兰树当邻居、叙旧情。杨师傅的心结解开了,很快搬离了老房。
政协委员们还帮助故土难离的征迁居民将老房子和老物件的记忆用影像、照片等形式保存下来,抚慰群众的故土情节;逢年过节,政协委员自发组织为征迁群众送米送油;炎炎夏日,政协委员组织为被征迁户送清凉,共送200多台电扇给征迁群众;针对因房屋征收出现的家庭矛盾纠纷,司法界政协委员及时开展法律服务;针对过渡居住期间子女上学难的问题,教育界政协委员及时向教育主管部门反映,建议开通绿色通道,优先保障征迁群众子女在过渡居住区就近上学等,这些举措有效的安抚了人心,温暖了征迁群众。
正如樊城区政协主席李太平同志所说:“樊城区政协委员在服务征迁,开展‘四走’活动过程中,得到了‘四个收获’:掌握了民情、增进了感情、展示了真情、净化了心灵。这也体现了樊城区政协组织主动服务中心、服务大局的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