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县政协委员竭心尽智保护传承“非遗”
2014-09-16 01:35:56
近日,湖北省长篇小说重点扶持计划选题招标终评答辩角逐结束。经过4个多月的选题申报、初评、终评和答辩复审程序,中标名单终于揭晓。由黄梅县政协常委桂靖雷、桂也丹父子联手申报的首部保护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黄梅戏艺术发展历史的长篇小说选题《风雪梨园路》正式中标。这是该县政协委员发挥优势,不遗余力地保护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又一成功典例。
黄梅戏艺术是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保护项目,其意义旨在于唤起人们的抢救和保护意识,通过对“遗产”的传承、创新重建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近年来,黄梅政协十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关注黄梅戏艺术的传承发展,围绕县委、县政府“发展文化黄梅,擦亮艺术名片”这一工作思路,多次组织委员和专家学者,采取上下联动、内外结合的办法和实地调查、座谈讨论、专家研究等形式,对黄梅戏艺术的传承发展进行广泛调研。组织动员政协委员为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擦亮文化黄梅名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献计出力。
在县政协机关从事20多年文史资料工作的政协常委桂靖雷,祖孙三代人执著追求黄梅戏艺术,具有弘扬传承黄梅戏艺术的得天独厚优势。其父亲桂遇秋原系黄梅县政协委员,是享誉全国的黄梅戏史论专家,为黄梅戏艺术的发展,倾注了毕生心血。1999年桂遇秋逝世后,桂靖雷和其儿子桂也丹为实现先辈夙愿,继承先辈没有完成的事业,潜心研究、弘扬传承黄梅戏艺术,研究领域成果颇丰。2009年10月,父子双双被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黄梅戏艺术研究中心聘为研究员。为积极响应县政协“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号召,进一步提高黄梅戏艺术的文化品质,不断扩大和增强黄梅戏艺术的影响力,不断巩固和提升黄梅戏艺术的名牌地位。桂靖雷与在武汉《长江文艺》(下半月版)杂志社担任文字编辑的儿子桂也丹联手,依据桂遇秋生前留下的长篇小说《风雪梨园路》的基本构架和资料的积累,重新调整写作大纲,进行构思创作和文字加工,完成了50万字的作品初稿。原计划在桂遇秋逝世10周年之际推出,以示纪念而未能如愿。
今年7月,适逢由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拨付专款支持,省作家协会联合湖北日报报业集团、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武汉大学等高等院校相关领导和专家参与项目实施,共同打造湖北长篇小说的精品力作,桂靖雷、桂也丹深受鼓舞和激励。为了传承振兴中国戏曲这一历史悠久、曾经深刻影响过中华民族心理的艺术形式,遂将反映黄梅戏艺术发展历史的题材作为选题申报。作品将运用气势恢宏的构思,扣人心弦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史实厚重的情感,质朴自然的文笔,精彩贴切的诗联,记录一段尘封湮没的历史,演绎一首悲情灾民的史诗,再现一部民间艺人的绝唱,奏出一部黄梅名伶的交响。经过初评、终评筛选,《风雪梨园路》从229个初评选题中脱颖而出,经过“50进40”、“40进30”,进入复审答辩程序。通过在规定的时间内,自我陈述和答问两个部分对选题进行答辩,5位终评委现场打分,最终以“30选20”的方式遴选出20个选题正式中标,《风雪梨园路》选题榜上有名。该作品选题成功夺标,彰显出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蕴,为“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新的亮点。
依据本次重点扶持计划方案,省作协将与20位中标作家签订扶持协议, 对中标选题的创作分阶段进行全程扶持。最后从20位作家完成的长篇小说中遴选10部长篇小说公开出版。并举办丛书首发式和影视改编推介会。据悉,长篇小说《风雪梨园路》是近10年来桂遇秋、桂靖雷、桂也丹一家祖孙三代人,继480万字的《黄梅戏传统剧目汇编》丛书和30万字的《黄梅戏传统剧目考略》之后,接力推出的又一黄梅戏曲文化力作。以上作品为挖掘地方文化资源,研究黄梅戏历史,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振兴黄梅戏事业,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提供了充实的艺术积累,具有较强的艺术和史料价值。
(黄梅县政协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