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步推行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发展模式,不断增强特色农业市场竞争力”。郧县政协委员立足于水源区建设的现实需要,围绕当地特色农业,积极为推进农业转型发展提建议,仅2014年1月县政协三次全会后就提出助推农业产业化方面的提案10件,占全县提案总数的7.87%。委员们的建言为郧县传统农业转型发展提供了具有借鉴意义的参考。
拎实“菜篮子”。蔬菜产业是郧县“菜果药畜桑”生态农业的主导产业。胡仁强、刘进、成淑芝等3位委员分别提出了《关于强化“菜篮子”工程的建议》、《关于支持安阳镇建成全市最大加工蔬菜基地的建议》和《关于支持青山镇蔬菜产业发展的建议》等提案,建议从技术和资金上大力支持蔬菜产业的发展,提升基地建设水平,确保全县蔬菜种植面积在十二五末达到24.5万亩。同时建议培植壮大加工企业,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建立层级蔬菜批发市场,完善激励补偿机制,保障菜农利益。县农业部门吸纳委员建议,制订了《关于加快蔬菜发展的意见》,就郧县蔬菜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原则、发展目标、区域布局作出规划;对建设水平、流通体系、质量监管等进行部署,并建立工作推进、资金投入、部门协调、风险防范等机制。蔬菜办将新建基地以目标管理的方式落实到主产乡镇,技术人员长年在乡镇指导;全县整合涉农资金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乡镇、加工企业、社会组织、产业大户、科技人员予以奖励,促进蔬菜产业辐射带动和产业引领作用的发挥。
重拣“昔日宝”。红薯是俗称的郧县三大宝之一,历史上最高种植面积达到30多万亩。但由于缺乏深加工,从上世纪90年代后一直处于散户自给自足种植状态。侯升春委员从郧县农民的种植习惯、挖掘传统产业优势以及鄂鲁粉丝、郧府薯业等在郧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用料需求等方面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做大做强红薯产业的提案》。建议强化领导,整合资金,扩大规模,培育红薯产业链,加大政策扶持和产品宣传推介力度。县委、县政府成立领导小组,明确了红薯产业发展的思路和目标,重点建设梅铺、谭山、刘洞、南化、白桑、白浪、安阳、谭家湾、青曲等13个乡镇红薯基地,并在梅铺、安阳建设两个1000亩高产、高淀粉含量红薯示范基地,主推鄂薯6号、鄂薯8号优良品种,配套建立1万亩种薯繁育基地,确保全县红薯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15万亩。同时,建立红薯产业激励机制,构建“投、建、管”三位一体的支农项目建设机制,积极申创“三品一标”,重树昔日品牌。
盘活“药材库”。郧县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为了促进郧县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王善柱委员提出了《关于在郧县汉江沿线种植木本中药材的建议》、《关于促进郧县生物医药产业的几点意见》,建议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滨江新区建设的契机,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强化领导,科学规划,规范种植,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中药材产业。为此,县委、县政府成立了中药材产业领导小组,对全县中医药资源进行普查,制定了《郧县中药材发展“十二五”规划》和2014年中药材产业建设实施方案,将中药材产业纳入整合涉农资金扶持范围,重点为基地提供种子、苗子及奖励种植大户及加工企业。目前郧县野生保护中药材和规范化种植中药材基地面积达到20万亩,初步形成以刘洞、城关、鲍峡、杨溪、大柳为主的中药材产业带。全县已有制药企业2家,中药饮片加工企业2家,中药材种植企业3家,销售企业3家,初步形成了集医药种植、加工、销售“三位一体”的生物医药企业集群。
再建“花果山”。城关镇翻山堰村曾是全国50年代 “三治”典范的主战场,如今,又处于子胥湖生态新区建设的重点区域,为解决“花果山”果实挂果缺乏后期管理的燃眉之急,陈新才委员提出了《关于加大对城关镇600亩桃园后期扶持力度的建议》,建议加大技术指导和资金投入,重现昔日桃花沟、翻山堰至堰河5个村果实遍野的盛景,大力发展以观光采摘为主的休闲旅游。县农业局收到提案后,立即组织果树专家进村入户开展技术培训,引导农户提高种管水平,提高林木挂果率。另外县政府从2014年整合涉农资金中列支1500万元用于城关堰河、响耳河村的生态茶园建设,牧场沟村、红桥村、后店子村的柑桔基地改造和生态区内的小水果建设,有力地支持了生态农业建设。
把好“进口”关。委员们还十分关注从源头上把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关,净化农产品产地环境,孔祥义委员提出的《关于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监管服务体系的建议》,促成了县委、县政府成立食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导小组,并在县农业局常设办公室,从资金和队伍上保障了从田间到餐桌的监管。县政府与各乡镇(场)签订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状》,构建县乡共管的网络体系,规范有序开展安全监管和检测工作,从机制上进一步保障了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郧县政协 陈红梅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