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献宏
地处鄂西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恩施,是湖北省“九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着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但几年前,这处神秘而具有少数民族浓郁民族风情的聚居地,很少有人知晓。从2004年开始,民革恩施州总支对恩施古城区连年组织调查,连年提出提案,这处深山中的瑰宝,正在逐渐恢复往日的风貌。
2003——200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跟随历史文化专家进行调研,接触到了恩施州历史文化的核心——恩施古城区。那一条条悠长的青石板小巷、一排排古老的土家吊脚楼、一处处历史悠久的明清古建筑,深深地吸引了我。我突然发现,原来自己生活多年的恩施古城区还蕴藏着如此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我也才了解到,正是恩施古城区这块历史文化瑰宝的存在,恩施才有幸被评为“湖北省历史文化名城”。我深感作为湖北省老少边穷地区的恩施州,因经济发展滞后,文物缺乏经费保护,很多历史文化遗迹都处于难以为继的状态,保护恩施历史文化名城已刻不容缓。
2004年初的一天,我把恩施古城区的状况向民革恩施州总支领导作了汇报。民革恩施州总支的领导听了十分重视,决定成立调研小组,对恩施古城区进行一次详细调查,然后以组织名义提出提案。
9月15日,民革党员、时任湖北民族学院民研所所长的黄柏权带领王炎森、杨洪林和我,对恩施古城区及周边地区的金子坝——沙湾——龙洞——五峰山——老城南门古城墙——老城北门古城墙——洗马池——叶挺将军囚址,开始了深入细致的调查。调研小组徒步走访了许多历史文化专家和熟悉恩施历史的老年人,搜集了大量历史文化资料。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调研小组讨论研究,勾勒出恩施古城区历史文化的大致轮廓。
恩施古城区山水环绕,街道、房屋依山傍水,古老的杆栏式建筑群体,充分展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美景。吊脚楼组成的街道,古老的城门,青石板铺就的街巷、石阶梯,具有独具一格的民族风情。其历史文化、民族文化,从古巴人创造发源,历经1000多年,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
红军时期,贺龙、何功伟、方志新在这里创建红色根据地。叶挺将军在恩施长达2年多的囚禁生活……留下了灿烂的红色文化。
抗战时期,恩施作为湖北省临时政府所在地、国民党第六战区长官司令部所在地,经历了战争的考验。著名的“鄂西大捷”极大地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不仅成为国共合作、军民团结一心抗战的范例,也在恩施城里留下了丰富的抗战文化。
然而,由于自然的和人为的原因,恩施古城的破坏也十分严重,而且有加大的趋势。
有效地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人类的文化遗产,特别是为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留下资源,实施建设“文化大州”发展战略,促进恩施州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必须坚决采取有力措施、制定相关法律,制止一切破坏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的行为。调查小组经过几次慎重讨论,统一了认识,形成了提案的初稿。
2005年初,在恩施州政协五届三次全会上,民革恩施州总支提出了《保护恩施历史文化名城刻不容缓》的提案,并在大会上作了发言。与此同时,《恩施日报》连载了我撰写的“恩施州历史文化遗迹寻踪”系列文章,《恩施新闻网》、《中国恩施网》、《恩施旅游网》也予以转载。由此,掀起了媒体与各界人士对恩施州历史文化、民族文化讨论研究的热潮,恩施古城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提案引起了州委、州政府的高度重视,迅速制定和出台了相关文件。2005年5月、8月,《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恩施州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相继颁布实施,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受到了法律的保护。
8月的一天,我受邀参加了州政协提案委员会、恩施市政府的提案督办会。市政府的有关领导说,古城区纳入了城市整体规划,划定了保护线,将逐步解决存在的问题。
恩施古城区的保护和开发有了初步结果,民革恩施州总支在欣喜的同时,并未停止对恩施州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的关注。调研小组又陆续到柳州城遗址、西瓜碑和龙洞河抗战遗址以及各县市调研,为进一步推动保护恩施州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工作做准备。
2005年底,在州政协的大力支持和鼓励下,民革恩施州总支再次对古城进行了系统调研。州政协不仅积极提供资料,还派人参与了调研工作。调查结束后,民革党员李绍贵、州政协副秘书长(时任州政协秘书科科长)严斌和我,对古城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李绍贵起草了《老城的改造与保护的思考》的提案初稿,从观念、规划、经费和整体布局等方面,提出了加强保护的具体措施;从发展恩施旅游经济的角度,提出了根据特色开发,建设“明清建筑一条街、特产展示一条街、民族娱乐一条街”的建议。
2006年2月,恩施州政协五届四次全会召开,李绍贵代表民革恩施州总支在大会上发言;这份凝聚着集体智慧与心血的提案也提交给州政协。同时,《恩施晚报》刊登了我写的“老城旧址叙事”一文。古城区再次成为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
提案交办后,恩施市政府多次研究,对提案进行了认真办理。
2006年6月,恩施古城遗址被列入国家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恩施古城虽然已得到保护,但人为的损毁并没有完全禁止。下半年,古城区的周家石门部分遭到毁坏,饶应琪故居也险些被拆毁。民革恩施州总支对有关情况再次进行调查后,2007年初,在恩施州政协六届一次全会上提出了《再谈老城的保护与开发,树立良好的旅游文化标志》的提案。我代表民革恩施州总支在全会上作了发言。提案列举了古城区、古建筑面临毁坏的具体情况,详细分析了古建筑复杂的归属。提出对特色古建筑进行普查,全面了解、掌握特色古建筑原貌、现状、分布情况。建议商请民族建筑专家、民族文化专家和各界人士,勾画出恩施特色古建筑模本,研究出具有独特民族特色的临街新建筑外观模式图样,制定建设详规。改善公共设施,改造下水道、消防设施和电力设施等,最大限度消除治安隐患。做出对古民居必须进行修旧如旧保护的规定。通过分步实施,逐步化解疑难问题,对古城进行科学的保护、修复、管理、开发,使古城成为恩施州历史文化的标志。
提案交办后,恩施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专程前往古城察看了文昌祠、武圣宫、南门、西门古城墙,指出要切实加强古城文物保护工作。
2007年7月31日,恩施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了古城墙等文物的排险、维修工作。决定从市长备用金和城市建设配套费用中各列支50万元,对西门古城墙和白衣庵抢救修复。如此规模的投入资金,这在尚属“吃饭财政”的恩施市是首开先河。
目前,恩施古城的保护与开发工作正在逐步进行之中。可以预见,在为期不久的时间里,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一定会焕发出更加绚丽、更加夺目的光彩!
(作者是恩施州政协委员、民革恩施州总支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