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提案工作

丹—双公路变化记略

2014-09-15 23:53:57  
字体大小:【


杨建国


    地处鄂西北的谷城县,有一条不起眼的公路,人们称之为丹—双公路。它西北接丹江口市,东南连316国道,长度只有20.56公里,但它却是一条重要的公路。说它不起眼,是因为在国家的公路分级中,它顶多只能列为四级。说它重要,是因为它是连接襄樊市和十堰市的一条重要通道;因为它途经王康、沈湾、常营、马庄、木排港、刘洲、宋洲、付山、尖角、花栎扒、汉江等11个村,惠及20余个村3万余人;因为沿线的谷城县南沟工业园,是著名的山药、花生、麦冬之乡,特别是山药远销武汉、上海等国内数十个大中城市,是谷城县的重要经济支柱之一;因为公路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沿路居民生活条件起着十分重要作用。

(一)

    丹—双公路由于地处谷城县“边缘地区”的原因,几十年来,在建设上经历了鲜为人知的曲折的过程。

    我出生在沈湾村,在丹—双公路旁生活和工作了30余年。记忆中的丹—双公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只是一条泥巴路。“天晴灰冒冒,下雨泥中耗,板车两面歪,自行车蹦蹦跳”是它的真实写照。由于当时经济落后,老百姓天天为吃的发愁,无力维修公路,政府主要精力放在粮食生产、解决群众温饱、维持群众生存问题上,至于公路维修问题,只能是“有心无力”。限于当时的条件,群众对维修公路没有过高的要求,可以行走就没意见,将就着过。随着岁月的流逝,这种情况延续到了六十年代末和七十年代中期。

    七十年代后期,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群众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对交通条件的要求也相应提高,维修丹—双公路的问题被提到当地政府的议事日程了。虽然当时的经济条件有所改善,但政府要拿钱维修公路还不现实。为了维修公路,改善交通条件,只有采取群众自己动手就地取材的方法,组织沿线受益群众,甚至是中小学生,自备工具,从汉江江边取沙石垫路。那时的场面真是“个个干劲冲天,精神饱满”,劳力记工分,学生尽义务。当时,我正上小学三年级,也参加了修路大会战。老师要求,每个男同学每天捡500斤石头,女同学每天捡300斤石头,自由组合,二人一组,老师登记,一天结一次账,完不成任务的受批评。因年幼无力,二人抬一次一般只有六七十斤,为了提前完成任务,我和一位同学一次抬了90斤石头,得到了老师的表杨,但却遭到了父母的训斥,说自己不爱惜身体,小小年纪压伤了怎么办?!就这样,在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丹—双公路在政府没有投资一分钱的情况下,凭群众的肩膀和双手数次艰难维修,从泥巴路改造成了砂石路。交通条件的改善,改变了以住“下雨泥中耗”的路况,使群众行路从泥泞中解脱出来。砂石路虽然比泥巴路好多了,而且阴雨天气车辆也可以行走了,但路面仍然是大坑小洼、高低不平的状况。到八十年代末,经济条件改善了的广大群众,又不满足公路的砂石路面了,维修公路又成为群众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

    八十年代后期,国家进行的乡镇机构改革为丹—双公路维修提供了良好的机遇。1987年,丹—双公路经过的沈湾,从原冷集镇分出,成立了沈湾乡。乡政府尽管工作千头万绪,鉴于群众对维修公路的迫切要求,还是把维修丹—双公路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作为振兴地方经济的突破口,作为为老百姓办实事的重要工作来抓。想千方设百计多次向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请示汇报,终于引起了上级政府的重视,决定采取群众集资、民工出勤、公路部门补助的方式进行维修。1993年7月至1994年底,公路沿线群众集资137万元,投入劳力1万余人次,投工3万多个,国家补贴沥清1万多吨,提供油料500余吨,无偿提供技术,终于将丹—双公路由砂石路面改建成油渣路面。

    路面改善了,交通便利了,沈湾乡的经济发展也加快了。外地老板开着车进村入户,把农民生产的山药、花生、麦冬等土特产,销往全国各地,“山药之乡”的美名也因此而闻名全县、全市乃至全省,农民的经济收入因此而大幅增长。据调查,沿路的宋洲、刘洲等村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由2300元增加到了3000余元,增长了30%以上。谷城县和丹江口市也对开了班车,农民坐车进城办事能当日返回,十分方便。群众高兴地说:“这条路是我们的生财路,政府为群众办了件大好事。”

    进入新世纪,国家大力改善交通条件,加快了高速公路建设步伐。汉—十高速公路作为国家重要交通大动脉,在2001年开工建设。2002年—2004年,丹—双公路承担了运输部分砂石料任务。超载重车辆(20吨以上)频繁往返于公路上,加之阴雨连绵等多种因素,“身体单簿”的丹—双公路被压跨了,路面凹凸不平,大坑小洼,满目疮痍。2004年底,丹—双公路上车辆行车时速降低40%以上。“天晴灰冒冒,下雨泥中耗”的状况又重新显现。群众惋惜地说:“高速公路修好了,我们的生财路压坏了,这(交通条件)还不如以往了。”

    公路交通状况直接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当地土特产山药的销售形势急剧变化。外地老板说,这里山药确实不错,就是路不好走,不仅影响我们的运输量,而且山药也经不起颠簸,断的太多,卖不起来价。尽管群众再三挽留,外地老板还是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山药之乡。那两年,山药的销量下降了60%以上,而且价格也下降了30%以上。为此,部分群众多次上访,强烈要求维修丹—双公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二)

    公路交通的状况及其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影响,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作为市、县两级政协的委员,我深感责任重大。

    2004年1月,在襄樊市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我提出了《关于维修谷丹路沈湾段的建议》,市政协转交市交通局办理。市交通局回复丹—双公路的维修已列入解决计划,但未付诸实施。我在反馈意见表上签署了“基本满意”的意见,并要求市交通局早日解决丹—双公路维修问题。

    提案提出的问题没有落实,并没有使我失去信心,我决心再次提案,一直到解决问题为止。

    2004年12月,我找到了冷集镇分管交通的副镇长谢先军。谈及此事,他对我说:“你先看一段录像片吧,看完就知道了。”录像片中那一处处被毁损的路面,那些愤怒的群众,那一双渴望修路的眼神,还有那些想修路但又畏首畏尾的村组干部……使我顿感心情沉重。

    看完录像片,他打断了我的思索:“走,我们到就近的常营村看看吧。”在车上谢副镇长介绍说,为了解决维修公路问题,该村数十名村民曾在2004年8月的一天,将运送沙石料的载重车拦了40多辆,拦截公路2个多小时。直等到襄—十高速公路指挥部派人来解决问题后,才将车放行。

    小车经过40多分钟颠簸,到达了常营村。我们刚下车,就被几十个村民团团围住,村民们七嘴八舌地把一肚子窝囊气倒了个一溜净。一位常姓群众激动地说:“今天你们到常营调查公路情况,算是找到点子上了。原来上访多次,问题未解决,我们才拦车。我们也知道拦车不对,但是没有办法,只有那样做了。如果还不解决问题,我们要向《焦点访谈》反映……”“我一定将大家的意见向上反映,并形成提案上交市、县政协,尽最大的努力呼吁解决丹—双公路的维修问题。”我向群众作了解释,表明了与他们同样的心情,也彻底摸清了丹—双公路毁损的前因后果。

    2005年初,在县政协九届一次会议上,我与帅启耀、刘正青委员联名再次提出了《关于维修丹双路(沈湾段)的建议》。在襄樊市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上,我提出了同样的提案。

(三)

    提案提出后,市、县政协及时转交市、县交通部门办理。市、县交通部门非常重视,积极向省交通厅、襄—十高速公路工程建设指挥部汇报,要求对丹—双公路的维修予以立项,拨出专项资金,及时维修。经过省、市、县、镇四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通力协作,丹—双公路维修改造工程终于在2005年正式立项。由襄—十高速公路工程建设指挥部拿出公路补偿金210万元,襄樊市交通局从公路养建资金中挤出102万元,县交通部门投入部分资金,县公路部门投入机械,组织施工,将丹—双公路由油渣路改造成宽7米的水泥路。

    2005年3月,丹—双公路维修改造工程正式开工。工程得到了沿路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和配合,施工建设十分顺利,截止2007年6月,已完成全部挡墙、涵管等配套工程,浇筑水泥路面8公里,完成总任务量的75%,完成投资300余万元,预计年底可以竣工,交付使用。

    目前,公路维修工程还没有结束,山药等土特产的价格已恢复到以往鼎盛时期的水平。从这里我看到,一条不起眼的公路,与当地经济发展的关系是多么密切,与当地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多么相关。通过丹—双公路的变化,我知道了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应该如何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如何心系于民,陶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

(作者是襄樊市政协委员、谷城县政协常委、县交通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