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协商活动 >2021年度

挖掘荆楚文化基因 讲好长江文明故事
——省政协月度专题协商会建言录

2021-08-26 07:47:58   来源:湖北日报   作者:张辉 郑轩  
字体大小:【

浪漫奔放、兼收并蓄、绚丽多彩的荆楚文化,是长江文化的优秀代表,赋予湖北人独特的精神品质。


炎帝神农尝百草、沉睡千年的编钟、浪漫主义文学源头的楚辞、“半部唐诗在襄阳”的美誉、“白云黄鹤传千古 高山流水觅知音”的传说等,共同铸就荆楚文化的精神内核。


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对打响长江文化、楚文化品牌作出重要部署、提出明确要求。如何贯彻落实省委全会精神,解读长江文化基因密码,延续长江历史文脉,为加快“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提供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8月25日,省政协召开月度专题协商会,围绕“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协商建言。


会前,省政协确定三大类26个参考选题,80余人次参与了相关调研活动,共收到各民主党派、各级政协组织、各界别委员以及智库专家和社会人士建议文稿53篇。


会上,省政协有关负责同志作主题发言,11位委员、专家和武汉、襄阳、荆州三市政协负责同志分别作了协商发言,2位省政协委员与省文化和旅游厅、省自然资源厅进行了坦诚、务实的互动交流。


延续历史文脉 需要系统性保护

国家“十四五”规划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专门部署,强调要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这是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的重大举措。


委员、专家认为,加强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和传承,必须牢固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加强地域联合、部门协同、力量整合。


站位全局定位,抓好整体谋划。“在省级层面成立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指导推进重点工作。”代表省政协作主题发言的有关负责同志建议,组织开展我省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资源普查梳理工作,建立我省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资源基础数据库,增设革命文物保护部门。


“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是‘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的有机组成部分,由湖北牵头进行,中央领导十分关注。”省政协智库专家方勤说,希望加强与其他省份的联系,提高考古工作规划水平,一盘棋推进,进而从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助力中部崛起。


“理顺管理体制、加强统筹协调,做好顶层设计、编制全域规划,坚持分类施策、科学保护利用。”武汉市政协、襄阳市政协、荆州市政协发言人不约而同提出了这一建议。


“加强高校相关专业学科建设,深入研究荆楚文化的系统性,设立有关研究课题。”省政协常委石锓建议深入挖掘荆楚文化基因,大力弘扬湖北精神文化。


“考古人讲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情怀。”武汉大学教授郭鹏代表省民盟建议说,多措并举,建成一支稳定、高效的考古专业人员队伍;稳定队伍,加大供给,培养一批高素质的考古技工人才;探索建立考古工作跨区域合作机制,实现人力资源共享。


“建立长江故道国家公园宜早不宜迟!长江故道的生态之美,值得人们去发现去欣赏。”省政协智库专家雷刚呼吁说。


以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为例,武汉大学教授张昌平建议,加强对考古研究的顶层设计、政策支持。他认为,代表湖北形象的荆楚文化遗产,具有极大的展示利用潜力。


与会省直有关部门单位负责人表示,这些意见建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值得认真研究采纳。


让“沉睡”的文化资源“活”起来

“文渊大库,一锁了之”。有关专家说,在长江沿线各地,处于“沉睡”状态的文化资源屡见不鲜,大部分活化利用不足。


如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让“沉睡”的文化资源“活”起来?


“让保留保护成为武汉历史之城建设的主旋律。”武汉市政协副主席陈邂馨代表政协武汉市委员会发言。他建议,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保护和利用工作,通过开办博物馆、举办展览、传承传统技艺等多种形式,使历史文化资源焕发新的活力。


襄阳市政协副主席丁曼珞代表政协襄阳市委员会视频连线发言。她建议,通过将三线工业遗产纳入文物保护的范畴,做好普查认定工作,建立保护利用管理体系,引入市场机制,发展新兴业态,让“三线”建设工业遗产重放异彩。


“荆州古城拥有2700多年的建城史。”荆州市政协主席王守卫代表政协荆州市委员会视频连线发言。他建议,创新保护利用机制,实现“多规合一”,全力推动人口疏散,努力盘活“中国南方不可多得的完璧”。


“首义文化是湖北文化的靓丽名片。”省政协智库专家张继才建议,全面摸清家底,深入查找短板,深度整合资源,在擦亮历史文化品牌上再下功夫。


“让文物、文化在互联网上焕发新生命,在老百姓心中活起来,在网上火起来。”省政协委员胡占豪建议,建立文化内容生产机制和互联网宣传体系,加强文化符号、品牌塑造与建设,创新产业模式和产品开发,形成持续的发展闭环。


“长江和汉水纵贯荆楚大地,形成以山水为标志的江河景观和荆楚文明。”省政协委员陈先红建议湖北围绕“生态修复”“绿色发展”“多元文化”“文旅融合”“共享经济”五个关键词,讲好长江文明故事,引领长江中游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活起来,产生时代价值!”这是委员、专家众多建议的核心。他们还建议——


统筹推进文化资源转化利用,立足文化赋能推进文化展览、文旅融合、建筑复古等,比如将文化元素浸润到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中,建设文化公园、古建筑群等,浸润到群众日常生活中、学校教育中、大众文化活动中,以发掘的古文化为题材创作演绎文艺作品等,将长江文化转化为扩大内需、改善民生的动能。


积极推进古文物的数字化保存和推广,如今的三维定向、无人机、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已经可以全面地对文物进行数字化勘测,并使数据得到安全保存,且经济成本已经可以接受,需要群策群力,协同推进。


湖北成绩亮眼 还需夯实保护之基

委员、专家和三市政协负责同志认为,“十三五”期间,湖北在历史文化遗产的认识、保护与利用等方面进行了重要探索,成绩亮眼。


如何进一步健全保护机制和管理制度,增强保护能力,提高利用程度?大家提出建议——


突出制度建设,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政策体系,制定文物事业发展的五年规划,铸牢我省文物事业发展的基石。


创新管理模式,借鉴推广三峡文物保护中形成的先规划、后实施的管理理念,实行项目法人制、合同制、监理制、验收制、销号制等创新管理模式。


推动文旅融合,整合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打好“人文牌”,推动文物和文化遗产与旅游业深度融合,与美丽乡村建设融合,打造一批长江文化旅游品牌。


强化能力建设,高质量推进一批基层博物馆发展和基层博物馆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基层博物馆收藏陈列为公众提供知识介绍、学术教育、艺术欣赏的能力水平,加强基层博物馆展示、宣传、教育、服务、保护修复、研究等方面的功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