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之所以不朽,在于其能穿越时空,为不同时代的人们解答根本性问题。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正是这样一部历久弥新之作。它以恳切睿智的笔触,向青年传递着哲思与力量。
百年已过,世界剧变。中华民族早已告别积贫积弱,正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潮头,标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新方位;湖北也从“全国革命中心”演进为推动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新时代,如何引导荆楚青年担当使命,已成为我省支点建设的重要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中国发展要靠广大青年挺膺担当。”基于我在高校工作的切身观察,我将作为新时代生力军的“00后”特质归纳为以下三点:自我意识强烈,群体联结弱化;进取精神昂扬,焦虑情绪早显;跨界探索踊跃,深度思考欠缺。面对这些新情况,书中的智慧恰为我们提供了深刻启示。
其一,尊重多元宇宙,激发内生动力。朱先生在《谈多元宇宙》中提到:“各人资禀经验不同,而所见到的宇宙,其种类多寡,量积大小,也不一致。”可见,有效动员“00后”投身支点建设,关键在于引导其在集体事业中实现个人价值。湖北文化厚重、经济活跃、教育发达、兼容并蓄,为打造激发青年创造热情的价值认同体系提供了沃土。比如,在科技创新前沿,依托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向青年开放国家实验室与企业研发设施,支持其将奇思妙想转化为解决“卡脖子”难题的切实方案;在文化传承领域,梳理长江文明与荆楚非遗资源,鼓励具有艺术专长的青年参与文物数字化等工作,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
其二,倡导动静相济,锻造复合能力。朱先生在《谈动》与《谈静》中指出了“动以解忧”与“静以修身”的辩证关系,认为青年需在积极行动中破除烦闷,在静观修养中沉淀智慧。应着力构建知行合一、内外兼修的实践赋能体系。在“动”的层面,紧扣我省“51020”现代产业集群发展需求,将高(职)校的课堂延伸至生产一线,建立常态化实习实训机制,让青年在解决真实产业难题中锤炼创新思维。在“静”的层面,推动高校将系统思维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通识必修课程,提升青年精神修养;开展跨领域座谈,鼓励不同背景的青年围绕我省实际问题开展理性对话,在交流中凝聚共识。
其三,讲究取舍之道,培育集体认同。朱先生在《谈摆脱》中提到:“认定一个目标,便专心致志地向那里走,其余一切都置之度外,这是成功的秘诀,也是免除烦恼的秘诀。”应引导青年在时代洪流中确立清晰的价值目标,助其做出契合时代与个人特质的价值取舍。比如,以真实鲜活的荆楚青年榜样彰显个人理想与国家需求同频共振的生命光彩,对抗片面追求“独异性”引发的价值迷茫;建立多元人才认可机制,帮助青年从容依据自身志趣与时代需要规划人生,在湖北支点建设中找到安身立命之本。
〔作者系湖北省政协委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本科生院教务处教学改革与研究科科长(挂任黄石市黄石港区人民法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