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要让人迎面就能感受到年轻干部应有的清澈和纯粹。我从事部队政治工作30多年,如何让青年官兵永葆清澈和纯粹,是我的终生课题。最近,我们与省退役军人事务厅联合赴新疆边防,到陈祥榕烈士生前所在部队开展“城连共建”活动,走访“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发声地”,感受颇深。结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论党的青年工作》的感悟,谈几点关于青年工作的体会。
“清澈的爱”源自清澈的信仰。信仰是管根本、管长远的东西。陈祥榕的“清澈的爱,只为中国”就源自信仰,他从小就喜欢听当地的革命故事,年幼时就播下报效国家的种子。福建屏南的陈祥榕纪念馆里,有本他13岁时写的日记本,里面写道:“祖国有边疆,边疆有雪山,雪山上有我们的解放军叔叔。他们站在那里,就是界碑。”正是这种自幼扎根的家国情怀,才让他萌生了远赴雪域高原卫国戍边的念想。这种纯粹的、不含杂质的信仰,宛如炽热的火种,一经点燃就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必须不断改进思政教育方式,旗帜鲜明讲好新时代的信仰故事,才能让年轻一代永葆这份清澈。
“清澈的爱”源自清澈的环境。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环境对人格修炼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陈祥榕入伍后,在喀喇昆仑精神的感染下,思想得到升华,由此写下“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誓言。他牺牲后,家人在遗物中找到一封写给他妈妈的信,信中写道:“这里的雪山冰河壮美极了,儿子会守护好每一寸国土。”好的环境可以塑造人、滋养人,不好的环境则会销蚀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价值观形成的“拔节孕穗”关键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毛泽东同志当年告诫:“帝国主义说,对我们的第一代、第二代没有希望,第三代、第四代怎么样,有希望。帝国主义的话讲得灵不灵?我不希望它灵,但也可能灵。”习近平总书记也引用过这段话提醒我们:“现在算起来,在校高校学生大概就处在第三代、第四代这个范围,以后还有第五代、第六代以及十几代、几十代人的问题。争夺青少年的斗争是长期的、严峻的,我们不能输,也输不起。”我们有责任创造净化清澈的环境,让青年在清朗、健康的社会氛围中茁壮成长,让“清澈的爱”获得更纯洁的社会土壤。
“清澈的爱”要有清澈的家风。陈祥榕的成长深受家庭熏陶。入伍前,妈妈叮嘱他“要守纪律,刻苦训练,再苦也不能当逃兵”。陈祥榕牺牲后,部队问她有什么要求时,英雄的母亲只说了一句话:“我没有要求,我只想知道我儿子在战斗的时候勇不勇敢?”后来,部队给陈祥榕一家送上笔和纸,请他们再次考虑,把需要部队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什么要求都可以提”。一夜过去,陈祥榕的姐姐陈巧钗代表全家把纸交还。打开,仍是一张干干净净、只字未写的白纸。白纸无字,却写满了“清澈的爱”。青年人生中的“第一粒扣子”,往往都是在家里扣下的。“万金之重不抵家风之正”,必须把家风建设摆在“国之大者”的高度,将“清澈的爱”融入家风家教,从源头引导青年培塑纯洁灵魂,让“清澈的爱”在传承中生生不息。
(作者系湖北省政协委员、委员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省军区政治工作局大校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