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平
辛亥革命前,我的外祖父王安澜任清军二十一混成旅执事官。辛亥革命爆发后,追随黎元洪进入起义军军政府,参加军事工作,追求进步。直至1917年响应孙中山先生护法号召,在枣阳老家聚集万余人,通电全国,举义护国,树立武装反对北洋军阀的旗帜,转战鄂、豫、湘、川、陕五省,历时四年,最后被俘,含恨去世。我根据母亲和其他长辈的叙述,收集所能见到的资料,记述外公短暂的一生。
王安澜亦名正江号梓材,清光绪二年(1876年)生于湖北枣阳王应麟村,祖籍黄陂木兰山边王家大湾。王安澜3岁时其父病故,幼时家贫,仅有几亩岗田薄地。王的母亲梁氏,刚强坚毅,耕种纺织,帮工做活,抚养幼小的二男二女。王少年放牛,族人见其笃志好学,将他送进王氏祠堂,靠族产供他在私塾读书,他一边读书,一边劳动,上学背一柴筐,放学拾柴不装满筐从不回家吃饭。在这样的环境下他刻苦学习,学业优异,书法尤为出众,中过秀才。学成即在家乡课徒为生,每教读之余,就在室外练功、踱步,白天他从不在床榻上躺睡。
1898年王安澜被吉庄村巨富任待卫家中聘为塾师。在君主专制的晚清,私塾先生地位低下,有十儒九丐之说。当年冬天,有一次王安澜出门回来晚了,饭已冰凉,王要求将冷馍烤烤,遭到东家拒绝,说什么冷馍有你吃的就行了,还想怎么样!第二年春天,王安澜从军投奔黎元洪幕府。
当时湖广总督张之洞推行洋务新政,兴实业、练新军。王安澜入伍后,被分到武昌新军马队当差。马队管带为黎元洪,他是北洋水师学堂出身,懂英文,有科学知识,办事踏实认真,在清军中称其为开明将军。王安澜文化有根底,又写得一手蝇头小楷。入伍时第一次命题作文,便被黎元洪赏识,后又认做黄陂老乡(王原籍黄陂王家大湾),更得黎元洪信任,先后担任马队文书、马队一营排长、一营前队队长。以后黎元洪担任统带、统领、统制,一直将王安澜带在身边视为心腹,并送他到陆军将校讲习所参谋班学习深造,毕业后升为二十一混成协执事官。
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军发难,辛亥武昌首义成功。10月11日晨2时左右,黎元洪带王安澜在陆军四十一标,离开时对官兵讲,大家各自回营,革命军来了不要开枪,以好言相劝;如炮打来,或进营房,或疏散隐蔽,听凭自便,我也无法对你们负责。随后黎元洪由王安澜带领躲进了黄土坡刘文吉参谋家中,王安澜对黎元洪说:统领不必多虑,我和刘参谋二人总可为统领出力,暂时隐蔽这里,可无意外。并说:“这次事变,革命党人计划周密,工程八营首先占领楚望台军械所,看来革命党人一时得手,也未可知。”黎元洪说:“言之有理,我们不可和革命党人作对,以保持中立为上策。”11日上午,起义将领到刘文吉家中找到黎元洪,请黎元洪出山,王安澜和黎元洪一起离开刘家,先到楚望台见到革命军临时总指挥吴兆麟,又一起到咨议局开会。革命军推举黎元洪为起义军政府都督,黎不答应,有两天不进食,也不与人说话。王安澜即向革命军报告,吴兆麟托王安澜劝说黎元洪。王安澜即多方劝请黎元洪归顺革命军,认为于国于民于家于统领个人,早日就任都督终为大计。黎元洪10月13日下午在军政府表示:成败利钝,生死以之。从此他剪掉辫子,转向革命。黎元洪态度的转变,王安澜从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辛亥武昌首义爆发后,清廷于10月12日派陆军大臣荫昌率领由陆军第四镇、混成第三协、第十一协编成的第一军大举南下,由海军提督萨镇冰率领巡洋舰队及长江水师溯江而上,进入武汉江面。自此,清军与革命党人所领导的民军在汉口、汉阳交战40余天,拖住清军主力一个多月之久,为全国各地举义光复赢得了宝贵时间。汉口古称夏口,因而这场汉口、汉阳之战被称作阳夏战争。
阳夏战争期间,王安澜一直战斗在前线。特别是在汉口争夺战中,由于前线总指挥张景良通敌渎职被杀,炮队协统姜明经不愿就任总指挥之职,总司令黄兴尚未到任,王安澜受命在前线代理指挥。据熊秉坤战时日记记载,10月29日清兵占据后湖铁道及歆生路一带,王安澜和熊秉坤等人指挥数百名士兵和测绘学校学生在六渡桥及满春茶园上下抵抗清军,战至下午3时,未进滴水。王安澜对熊秉坤说:“今日兵士战斗过久,未曾吃饭,我去办早粮去。”不一会即办好早粮,众士兵分而食之。战至下午6时,王安澜和众将士一起在阵地露营。当夜黄兴等人带兵赶到,设临时总司令部于满春茶园。
10月30日晨在黄兴指挥下,民军向清军进攻,先头部队曾攻至歆生路一线,给清军以重创,惟后续乏力,进攻未能持久,民军退回原地。下午3时后,四官殿、关道街等处均被清军占领。王安澜和统带杜武库见清军进入街市,我军三面受敌,即于戏子街江苏会馆设临时指挥部指挥战斗。令徐国瑞指挥第二协防御街面之敌,第六协、第五协分别防御铁路一带和硚口左右之敌。黎元洪复令电营管带尚汉英率该营前往增援,4时10分到汉口。31日拂晓,关道街一带之敌向民军进攻,民军退至六渡桥以南土堤附近,王安澜令尚汉英率该营向广益桥方面之敌冲击,敌不支挫退,民军乘势收复张美之巷的防线。当时清军不断增援兵力,并在街面纵火烧房,上自硚口,下至张美之巷,大火十余处,烟雾蔽日,咫尺莫辨。此时黎元洪恐怕黄兴死守汉口不退,革命军有全部牺牲的可能,特派人会同黄兴随从,挟以渡江。命王安澜、杜武库等人于11月1日5时将汉口作战部队全部撤至汉阳防守。第二天汉口民军在王安澜等人指挥下全部安全退守汉阳。
11月3日武昌阅马场高筑将坛,为使各省来鄂军队更好地协同作战,决议举行郑重的登坛拜将仪式。委任黄兴为战时总司令,以李书城为参谋长,田桐为秘书长。由于王安澜在汉口争夺战中的出色表现,被委以兵站司令,主持总粮台。随即在汉阳归元寺设总粮站。归元寺方丈云岩长老则主动率众腾空殿堂,用来储存粮草、军械、弹药等物资。11月26日,清军逼近汉阳,王安澜立即组织军队星夜抢运辎重至武昌。《归元禅寺志》有一段异常感人的表述:“随着大批清军沿京汉铁路步步紧逼,势单力孤的革命军节节败退。为使大批粮食不落入清军之手,情急之下,王安澜决定点火焚寺。云岩长老和僧众不计较寺庙损失,毅然同意革命军焚烧。面对民军惨败、汉阳失守,云岩长老痛不欲生,决心誓守归元寺,以身殉法。”当年防卫汉阳的民军13000余人,不论人数还是装备均弱于袁世凯差遣的清军。事态危急,云岩长老率众僧人成立“和尚大队”参加王安澜的奋勇军开赴前线作战,同时组队参与后勤运输。汉阳失守后,武昌形势危急。清军大炮自龟山向武昌城内轰击,黎元洪避走王家店,武昌局面暂以总监察刘公及吴兆麟等负责维持。王安澜受命以兵站司令身份召集汉阳战役散失的民军3864人组成奋勇军,驻武昌大军山,以刘家大屋为司令部,寻机收复汉阳。11月29日,清军炮队与民军火炮互相射击,江面交通断绝。在此紧要关头,战时总司令部在洪山宝通寺改组成立,王安澜率部守卫总部,提出“誓与武昌共存亡”的口号,借以激发士兵斗志,安定民心。有一日,王遇到两名十来岁的童子军,名叫胡小海、毛小生,背着刀枪到司令部报名,表示愿与武昌共存亡。王见此大为感动,向官兵宣传了两个小孩的英雄气概同时函告孙武部长,奋勇军与河南义勇军愿赴前线与敌决一死战。12月8日,军政府命王安澜为总预备队司令官,辖步兵一协、二协、马队一队,驻宾阳门老左旗营房,负责武昌城的防御。
1912年1月,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则采取军事进攻与政治和谈两面手法,逼孙中山让位于他。王安澜当即写信给南北和谈代表伍廷芳,提出奋战之利,揭露和谈骗局。
1917年9月1日,孙中山在广州就任护法军政府海陆空大元帅,宣言戡定内乱,恢复约法,公布段祺瑞、汤化龙等人为乱国盗权祸首,号召全国军民一德一心,全力讨逆,以尽军政府与诸将士拥护约法国会之大责。11月26日孙中山致电襄郧镇守使黎天才等人,请与滇黔川湘桂西南各军合力并进,会师武汉。此时,身居北京的王安澜目睹北洋政府的倒行逆施,义愤填膺,遂起响应中山先生兴师护法之念,决定返回枣阳,召集旧部,组织护国军,投入爱国洪流。王安澜夜赴天津征得黎元洪同意后,即日夜兼程,回到枣阳。1917年12月1日,王安澜在枣阳大阜山顶药王庙前公开树起招兵起义的大旗,成立护国军,宣布独立。顿时传遍全县,引来了大批文武全才的爱国人士,不到三天已成万人之师,王安澜被推举为总司令。12月4日通电全国,宣布讨逆,誓与西南各省一致行动,进行护法战争。
三年间,王安澜率部坚持战斗在鄂川陕边境郑南、安康、石泉、汉中、平利、巫峡、兴山、建始一带,兴师护法,从未有丝毫动摇。先后收容刘公余部,靖国军二师李德山残部,为鄂川陕湘一支重要的护法武装力量。在四川城口县过春节时,因战争基本稳定,部队欢度节日,麻痹大意,放松警惕,不想川军突然袭击,王部措手不及,部队受到较大损失。王安澜率部退至恩施,编入蓝天蔚领导的鄂西靖国联军。于1920年11月20日与蓝天蔚等人致电孙中山,表示护法到底的决心。
1920年底,北洋军阀孙传芳部大军压境,企图消灭鄂西靖国联军。联军司令部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分兵东下,孤注一掷,和北洋军决一死战。1921年元旦,蓝天蔚率鄂西靖国联军向盘踞在长江上游的孙传芳部发起总攻击。联军分左、中、右三路东下,蓝天蔚任胡廷翼为中路指挥官,率所部及易继春等各部,并豫军之一部由大支坪、野三关从正面进攻宜昌;任颜德胜为左翼指挥官,率所部由建始以东进取宜昌后方;任吴醒汉为右翼指挥官,率所部由鹤峰、长乐进攻宜都;任王安澜为联军总预备队司令官,率所部为各路策应。北洋军阀王占元用重金买通了鄂西一带号称“神兵”的土匪,土匪在联军后方大肆烧杀抢掠,北洋军在前方堵截,在敌军前后夹击下,鄂西靖国联军失败。蓝天蔚、王安澜收集残部向四川方面撤退,北洋军紧跟其后追击。当鄂西联军撤退至川鄂交界万县时,突遭与北洋军阀勾结的川军攻击,联军大败。王安澜被俘后解赴武昌。当闻知王安澜被捕扣押后,王母梁氏即刻启程赴天津找黎元洪。北洋军阀对黎元洪一直是虚尊拉拢,当黎提出释放王安澜时,王占元知道黎和王安澜的关系,不久即将王安澜释放回家,和王安澜同时被捕的鄂西靖国联军中路指挥官胡廷翼则于当年5月15日在武昌被杀害。
王安澜兵败隐居在汉口槐荫里家中,仍念念不忘兴师护法战争。1922年6月病危,送进汉口日租界同仁医院,医疗无效,于7月去世,年仅46岁。(襄阳市政协文史委供稿 转载《湖北文史》总第九十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