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文史

辛亥革命先贤蓝天蔚 兄弟和朱祖圻父子

2014-09-15 21:47:53  
字体大小:【

 

卢  俊

  朱氏父子是指我的老外公朱祖圻和外公朱钧,蓝氏兄弟是指在辛亥革命中具有全国影响的领袖人物和元勋,被评为“威名与黄克强、蔡松坡并峙”的蓝天蔚将军及其弟蓝文蔚。蓝文蔚还是我母亲的义父,我父母抱冰堂婚礼的证婚人。他们都是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的参加者或领导者,有如“打虎兄弟行,上阵父子兵”,参与创造历史,深为后人追忆怀念。
  1985年6月,我作为对黄鹤楼的维护和建设有过历史作用与贡献人士的后辈,偕另一位特邀嘉宾长沙市长(建楼合作单位代表)参加黄鹤楼新楼落成庆典并受到当时的吴官正市长及其他领导同志的接见和关心。父亲旧时的同事和朋友如上海的全国政协委员邓葆光、北京的全国政协委员、原农业部副部长杨显东、湖北省政协秘书长郑南宣都极力推荐我,原因是1932年我父亲卢立群发起并主持重建具民族精神和地方文化特色的黄鹤楼,并勘测现场、选址植树、伏案设计、制作模型、修配套工程和司门口数百级宽敞的上山踏步和护栏以及联通山脊的主干道,又建坛保护黄鹤楼的铜顶,还找古文学家王葆心撰写《重建黄鹤楼募资启》。父亲四处奔走、竭力募集经费。直至今日,司门口(今新黄鹤楼前)的上山踏步、山脊干道、三层的清黄鹤楼模型及被保护的古楼铜顶依然存在。趁这次回汉机会,我通过市委和市政府的仇处长和肖同志的大力帮助,见到了父母亲的一些亲朋故旧,其中有蓝文蔚的侄女蓝芝霞和蓝文蔚夫人的弟弟彭超尘。他们介绍了一些历史情况,由于年代久远和年事已高,有些细节虽只剩下吉光片羽,但仍不失薪尽火传,使我从最接近的一扇窗口去探望那幅群星耀目的辛亥历史画卷。


辛亥之前的暗潮


  朱祖圻(1871—1960年),字绣封,原籍浙江萧山(西施故里),寄籍河北大兴。其祖上朱珪(字石君)是嘉庆皇帝的老师,官至文华殿和体仁阁大学士(清之宰相),“卒赠太傅、谥文正公”,其墓园“朱家坟”迄今仍在北京丰台车站附近,保护完好。朱珪曾任湖北按察使,官衙就在蛇山坡下的乃园臬署。朱珪曾在蛇山重建仙枣亭并书《费公祠记碑》,事载《黄鹄山志》。朱珪与其兄朱筠(字竹君)都是《四库全书》的主编之一,史上记朱筠是第一个提出具体办法,奏请设馆编纂《四库全书》的创始人。二朱开训诂考据“朴学”一派,名重士林、奖掖后进不遗余力,如戴震等皆出自其门。张之洞的祖父张廷琛被选为四库馆誉录贡生,日后朱、张两家成为世交至亲。张之洞的母亲是朱家的女儿,而朱祖圻的夫人石氏系侯门闺秀、亦系张之洞的亲内侄女。因此之故,1889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朱祖圻的父亲朱榕随之宦游湖北各地,至今钟祥尚存“朱家花园”一址。朱祖圻为晚清举人,琴棋书剑无所不习,也在武昌为官。1900年朱祖圻由上海走海路经天津赴京参加会试(考进士),目睹了庚子八国联军之变,他感叹“英雄每洒忧时泪,忍见江河日下流”,写下诗篇:

昨宵见雨感深秋,一枕虫催四壁愁;
客思凄清乡思苦,况闻戎马驻幽州。
千古山河一战中,骷髅满地血流红;
一生好具经时策,盘马秋风怒挽弓。
将相无才仅主和,中原从此战争多;
伤心地竟他人割,要官增荣愧若何?


  山河破碎,民不聊生,巨大的民族危机感使他对腐朽无能的清王朝失望痛恨,作为一名怀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情怀的青年士子,他渴望进行变革。会试受阻后回到武昌,他又写下《庚子明府集同人登黄鹤楼旧址》:


黄鹤一去不重游,有客登临送晚秋;
极目烽烟惊远塞,伤心劫火感层楼。
沧桑尝付邯郸梦,岁月偏为过客留;
叹息兴亡千载事,年年江上使人愁。


  然而媚外而专内的朝廷亲贵对冰冻三尺已非一日之寒的危局仍是“夏虫不可以语冰”,不是打呵欠就是打莲花落地苟且敷衍。
  科举废后,因有功名和受张之洞赏识,朱祖圻被保举以道台衔实授安庆水上警察厅长,开办中国早期警政。他参加了同盟会,由一个相府世家的贵胄后裔和官员转向了革命。他与时任安庆警政学堂会办的革命党人徐锡麟结为金兰换帖的兄弟,徐刺杀安徽抚台恩铭时朱亦在场。他悲愤难抑,赋诗道:


露冷霜凄月未沉,清斋独坐酒频斟;
感时有恨惟看剑,知己无人欲碎琴。
历尽风波诗胆壮,盼骑鸿雁客愁深;
青灯一点书千卷,披豁襟怀且放吟。


    沉痛和忧国忧民的襟怀跃然纸上。
  宣统三年(1911年)朱祖圻接替江苏如皋郑仲常任清王朝268年最后一任芜湖正堂,正当此际,辛亥革命已山雨欲来风满楼。
  朱祖圻的独子朱钧随祖父居武昌就学两湖书院,两湖书院位于现紫阳路武汉音乐学院都司湖一带,是1890年张之洞创建的兼授中西两学的新式学府,培养传统文化与新知识兼备的人才,黄兴、李书城都出自该书院。朱筠字石堪,生年大约1887至1893年,卒于1935年。出身世宦书香门第,善诗词工文墨。面临国势垂危,平素钦仰徐锡麟刺恩铭以身报国的英雄之举。加之张之洞兴办新学,武昌地区的反清革命宣传进入学堂,大量有新知识的知识精英长期接触革命刊物《民报》、《猛回头》、《警世钟》等,受到孙中山先生革命思想的影响成为复兴中华的有生力量。朱钧常与校内外有志青年传阅革命书报、宣传革命思想,情系中华、位卑未敢忘忧国。

  蓝天蔚(1878—1921年),字秀豪,出生于湖北黄陂蓝家大湾,家贫,父蓝详彦种田兼做裁缝,有弟蓝才蔚、蓝文蔚及妹蓝菊娣。天蔚聪慧,进学为秀才,少怀大志,尤喜爱军事。时张之洞在湖北编练新军,天蔚遂于1896年投笔从戎入武昌新军工程营,被张之洞选送湖北武备学堂,再赴日本士官学校留学,与吴禄贞、张绍曾被称为“士官三杰”。1903年与刘成禺、李书城等人创办《湖北学生界》,与黄兴等发起组织“拒俄义勇队”任队长。归国任湖北新军三十二标标统(相当于团长),兼将弁学堂军事教习,培植军中革命力量和军事人才,秘密参加设在孙森茂花园李廉方寓所处的武昌花园山革命聚会。此时董必武曾任其文牍,黎元洪则为其部属。后蓝天蔚再次赴日考察军事,肄业于日本陆军大学。宣统二年(1910年)回国被委为陆军第二混成协协统(旅长),驻防奉天(沈阳)北大营。蓝天蔚是老同盟会员,在革命党人中有很高的军事资历和沉着大度领袖群伦的军事才能,深为士兵爱戴。
  蓝天蔚之弟蓝文蔚,字汉凌,生年约在1887年到1891年间,卒年1967年。曾就读两湖书院高小、湖北陆军小学和陆军第三中学,辛亥革命时由保定军校一期毕业到北京上陆军大学。受其兄影响,也成为抱有“非革命不足以救国图存”思想的青年军人。由此可见,革命思想在军中传播、革命组织在军营厚植是辛亥革命最关键的力量。


辛亥之时的狂飙


  1911年10月10日夜七时,武昌新军工程营一声枪响。当夜起义军炮队占领蛇山棋盘峰阵地并摧毁总督衙门,一夜浴火苦战首义成功。10月11日第一面十八星旗插上蛇山头黄鹤楼旧址上的警钟楼,武昌光复到处悬挂十八星旗,清王朝的一统江山就此被捅开一处缺口。在通电各省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
  起义爆发非常仓促,但早有思想准备的朱钧立即行动起来,剪去辫子。投入革命的学生军夙夜不懈地守护官钱局,官钱局在长街与大成路交汇点附近的路东侧。

  起义后的湖北义军领导资望不足,因蓝天蔚颇孚众望,曾三次电请蓝天蔚来鄂充任都督,由于清廷扣留无法送达,才不得已拉出湖北新军协统、并非革命党人的黎元洪充角担纲。
  此时的蓝天蔚与吴禄贞、张绍曾远在河北滦州待命秋操演习。他们手握重兵,一方面向朝廷电奏“兵谏”,一方面在关外“清王朝的祖宗发祥地”密谋起事以响应武昌首义,京师震动。清廷明里接受兵谏,暗里在石家庄刺杀吴禄贞、监视蓝天蔚,调张作霖巡防营入城镇压。蓝在友人蒋百里帮助下由沈阳南下大连。1910年11月26日被举为“临时关东大都督”发动东三省起义。继而南下上海,招募青年学生军准备北伐。

  蓝天蔚在武昌首义爆发后立即叫蓝文蔚从速南下上海,并带了一封信给陈其美。蓝文蔚经上海返回武汉,追随黄兴参加阳夏保卫战,任战时总司令部督战参谋。前来镇压的北洋清军在汉口纵火,又架大炮炮击武昌、汉阳,火光冲天,大片民居化为废墟和灰烬,昔日的市区一片狼藉。炮火加机枪四射,血流遍地、尸肉横飞,战争的残酷惨不忍睹。义军装备训练远逊于清军,但士气高昂,前仆后继顽强作战。蓝文蔚投入前线的激烈战斗,已是置生死于度外,当机立断、督导军务发挥了军事专长。

  因兵力悬殊,义军退守武昌。然而就在这一个多月的坚持之中,十七省相继独立,全国风起飙发,清廷土崩瓦解已是大势所趋。
  蓝文蔚跟黄兴离汉赴上海,参加上海都督陈其美的沪军,任北伐敢死队长,时蒋介石也在陈部当团长。
  孙中山由美国经欧洲回国,1912年元旦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随即委任蓝天蔚为参谋总长、关外大都督、北伐军总司令,统率海陆军。蓝天蔚以其智勇胆略亲临前线与清军激战,攻至烟台,并与东北民军在大连等地会合,直逼京津。直到清帝退位,南北和议告成方停。

  武昌首义的胜利引起各地革命党的响应,继湖北军政府成立(1911年10月11日),先后宣布独立成立军政府的有湖南(10月22日)、江西(九江10月23日、南昌10月31日)、陕西(10月25日)、山西(10月29日)、云南(11月1日)、贵州(11月4日)、江苏(11月5日)、浙江(11月5日)、上海(11月6日)、广西(11月7日)、安徽(11月8日)、广东(11月9日)、福建(11月11日)、四川(重庆11月22日、成都11月27日,后合并)、外蒙(12月1日)、甘肃(1912年1月6日)、伊犁(1912年1月7日)。山东巡抚孙宝琦于1911年11月13日宣布假独立,24日又行取消。1911年11月15日最先独立的十四省市的代表在上海集会,筹组临时政府,一度决定武昌为中华民国中央军政府,以鄂督执行中央政务。代表们改赴武昌议事并达成停战议和。

  武昌下游的安徽,省会设在地势险要、所谓“金陵咽喉、江介扼要”的安庆,然而经济中心却在长江南岸的重镇芜湖。芜湖地处长江之冲,腹地辽阔,城内商贾四集,鸦片战争前即为安徽最重要的商业货物集散中心,上接九江、汉口,下连南京、上海。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扩大长江流域的开放,芜湖成为通商口岸和中心市场,外国商品通过芜湖倾销安徽各地,而安徽内地的农产品也通过芜湖向外出口。开放使芜湖得以快速发展,海关、租界、教会、领事馆、新学堂纷纷建立,以西方国家为参照的教育、司法、警察制度开始创立,一跃而为长江巨埠。芜湖名义上为一县制,其地位重要性实则超过一般的府制。朱祖圻以道台衔任职芜湖父母官,廉政爱民,在当地百姓和士绅中有很高威信。他写过《劝为官》诗以自勉:


为官须要爱民深,是事常怀恻隐心;
莫谓手持三尺法,福威手段任搜寻。
欲怜百姓同胞苦,须学当年汉吏循;
若是为官清正直,群黎欢颂太和春。
谚云积德在公门,利弊兴除心实存;
虽属小民能易虐,回头再看示儿孙。


  作为地方长官,他管理和推动着各方面的变革和城市近代化转型。民族危机意识的刺激以及革新意识的激进催化,使得革命排满的政治浪潮不断扩大。自1905年安徽公学迁至芜湖后,任教的有陈独秀、柏文蔚、陶成章、苏曼殊等,并成立了结合反清的思想动员和武装动员二者的“岳王会”组织。由于清廷推动的宪政和地方自治的政治近代化变革姗姗来迟,且不过扬汤止沸尽做表面文章,得不到政治参与机会的革命党人和生活在底层的群众人心汹涌,武昌起义的来临立即引发安徽的革命风暴。1911年11月5日安徽寿县革命军起义,占领寿州,连克颍上、亳县等地;安徽巡抚朱家宝见清廷大势渐去,于11月8日宣布独立,安庆宣告光复。在芜湖的朱祖圻与当地同盟会员吴振黄、刘祺等人商讨,大义凛然策动驻防芜湖的三个巡防营反正。于1911年11月9日宣布光复,成立军政分府,府址在市大花园烟雨墩。朱祖圻成为民国第一任县长继续主政芜湖,吴振黄主持军政分府,与原芜湖监督李葆林共掌兵权。

  然而新秩序的建立并不容易,李葆林不满被削兵权,鼓动巡防营闹事。新政权的稳定性和权威性遇到挑战。芜湖同盟会立即电邀孙中山派驻安徽主盟的吴春阳(字暘谷)偕同学生军数十人从安庆到芜湖。朱祖圻与吴春阳合作,他富有政治经验和豁达气度,终于力挽狂澜,使一场争权夺利的内斗消弭于无形,避免了类似于安庆等地因权利斗争而导致的兵祸浩劫。
  朱祖圻为政有魄力和谋略,军政分府一成立就立即采取一系列安民保境措施,如:改悬清政府的黄龙旗为革命军五色旗;对外照会驻芜的外国领事馆,通告独立并承担保护之责;对内宣布各官府衙门照常办公,不准假名光复紊乱秩序;从速调查财政,免该年一半租税;三个巡防营军人即日发饷并加一个月的饷银;男子一律剪除发辫。朱祖圻亲自骑白马绕城号召百姓剪去辫子。


辛亥之后的波澜


  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性,辛亥革命的果实让袁世凯夺取了。蓝天蔚拒绝接受袁世凯的海军总长提名和陆军上将、达威将军的封赏,出国游历,后南下广州辅佐孙中山的“二次革命”、反对袁世凯帝制和参加护法运动。1919年蓝天蔚又继惨死的蔡济民任革命武装鄂西靖国军总司令,而蓝文蔚先后任师长、军长、鄂军总司令。董必武和朱钧当时都为军中幕僚,患乱与共,相互接济,建立了深厚的战斗情谊,结为民主革命中的战友。

  1920年11月,孙中山由沪到达广州重组护法军政府,任命蓝天蔚为鄂西联军总司令。翌年初为对抗北洋军阀孙传芳等的夹击,力挽全军的危局,蓝天蔚大义凛然亲赴与北洋军阀勾结的川军营地进行谈判交涉,被川军扣于夔州(奉节),后押往重庆。1921年3月31日蓝天蔚在重庆遇难,时年44岁,遗体为副官抢回。消息传开,三军同悲,一时泣下如雨。1923年6月10日,北京政府在京师湖广会馆为蓝天蔚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1926年春,移灵还鄂,在武昌游城,家家摆香案。先厝于大东门外长春观,后公葬于卓刀泉伏虎山麓,由其学生、时任湖北督军的黄冈人肖耀南立碑“陆军上将蓝公天蔚之墓”,章太炎撰墓志铭、未刻,陵墓四周围以白玉栏。20世纪60年代“文革”中墓被毁。1981年湖北省人民政府重修,墓北向,砖石水泥砌,呈椭圆形,土顶,墓前碑刻“蓝天蔚先生之墓”。墓地护以9米见方围墙,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设在武昌起义军政府即红楼内的辛亥革命纪念馆中陈列有蓝天蔚的照片,纪念这位志士先烈。  
  朱钧与蓝文蔚为换帖至友。鄂西靖国联军失败后朱钧在上海办报纸鼓吹民主革命,曾写下诗篇安慰战友:


慰友——与友长夜纵谈赋此慰之
天涯沦落少知音,阅看兴亡感慨深;
长夜每闻悲壮语,一编都作断肠吟。
情场历遍看花落,大地亦经叹陆沉;
莫向青衫频拭泪,几人能识广陵琴。
  
感怀
 
兀坐萧斋万感丛,劳劳无那又秋风;
中原厩马滔滔是,大地干戈处处同。
昵友密交千里外,伤离感游一年中;
西山昨夜潇潇雨,霜冷吴江下晚枫。


  蓝文蔚任南京政府津浦铁路货捐总局局长时其公馆就在总统府对面,朱钧时任副局长。朱之长女朱世濂幼年曾认蓝氏夫妇为义父母,后由蓝氏作媒,与留日归国的卢立群订婚,从南京汇文女中赴鄂就读武昌艺专学美术。1933年秋,卢立群在整个蛇山开辟的武昌公园落成,卢立群和朱世濂在修复后的抱冰堂举办武昌最早的新式婚礼,地方元老蓝文蔚、李范一、李书城均前来参加,婚礼就是在这些辛亥老人热心张罗下办理的。它也是中国人创办自己公园的一个庆典。军乐队、宾客加闻声而至的游客达千人,车队两旁围观人群挤得水泄不通。彭超尘老人回忆说:“我们坐三爷(指蓝文蔚)的小车去的,跟你妈妈这方,那不是一般的热闹,席开50桌。”这一婚礼在蛇山的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也留下了20世纪30年代湖北上流社会的一幅风情画。

  朱钧下任后游历各地,担任幕僚和报人,1935年因盲肠炎(旧称绞肠痧)遽逝,留下诗辑《纫秋室草》残稿漂零。朱钧有子朱世泽任教复旦大学和新疆八一农学院,有女朱世濂、世洁、世润均从事教育工作。朱世泽有子朱蓬、朱萌、女朱萍。
  朱祖圻三任芜湖县长,从政达半世纪,在地方有爱民政声,树有德政碑:“为官清廉,两袖清风”。卸任时靠卖字为生,新中国成立后任市政协委员。他善诗文、精书法,自成一体,在苏皖和芜湖留有不少墨宝。

  蓝文蔚是湖北元老。蓝文蔚夫妇没有子女,视我母亲朱世濂为女儿,呼朱世濂为“我们家大小姐”。由于外婆郑蕙君和外公朱钧去世得早,所以我们与蓝家走得很近,我们小孩呼蓝氏夫妇为“蓝家爹”、“蓝家家”或直呼“家爹”、“家家”。1948年我们两家一道住在粮道街44号带铁栅院门内的前后两栋红砖小楼,房子是省参议会议长段锡三的。我父亲时与李四光一道探查湖北矿产,与李范一办工业。父亲与李书城,后来又加上李伯刚被推为赴解放区和谈代表,为武汉和平解放而奔走,蓝文蔚作为地方元老也从中发挥作用。

  武汉解放后董必武来函邀蓝文蔚、卢立群赴京,并推荐学有专长的卢立群到中央任工业部长,信中称蓝为“汉凌仁兄”。蓝因年老多病未去,由湖北省长李先念聘为省参事室参事,另任省民革委员。董必武来汉必约蓝谈心叙旧,情感甚深。蓝在台湾、香港均有不少故旧袍泽,如任过湖北省主席的万耀煌、何成浚、夏斗寅等。蓝氏夫妇常写信或上电台呼吁,为祖国统一大业尽力。20世纪50及60年代,我们随母亲去蛇山北大察院坡去看蓝文蔚,那是一幢两层灰砖楼房。楼上有一间房挂有蓝天蔚着将军礼服的大照片,肩章上还带穗子,正中朝北桌上供着一把长指挥刀。蓝家爹面容清矍,着布长衫,总是慈眉笑眼,很难想象辛亥年间他曾是叱咤风云的敢死队长。

  蓝天蔚有一女蓝筱蔚,早先为南京、上海的名媛,抗战以后洗尽铅华,蓝芝霞曾看见她自己纳鞋底,后成为中小学教师和作家,丈夫是台湾立法委员。
  二弟蓝才蔚跟随兄长蓝天蔚参加辛亥革命,曾在铁血团任职,后受蓝天蔚委派回汉口开米行资助军队。蓝才蔚有大女儿蓝炯(原名蓝芝芳),自幼过继给蓝文蔚,长大后参军,抗美援朝转业到庐山牯岭任教师及工人疗养院会计,夫家姓宋。宋家与前台湾国防部长浙江俞大维家是亲戚,在牯岭均有别墅。宋家与我母亲朱家以及李书城的连襟金仲武家也是亲戚。蓝才蔚有一子蓝惟中,抗美援朝在朝鲜战场牺牲。
  蓝才蔚的小女儿蓝敏(小名毛妹),毕业于庐山中学,后到星子县插队。蓝敏人如其名,人物清秀且文笔流畅,对我母亲很亲切,甚有淑女和才女风范。(转载《湖北文史》总第九十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