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文史

我与著名诗人李季的交往

2014-09-15 21:47:29  
字体大小:【

 


    李季是我国著名诗人,“他的长诗《王贵与李香香》是在诗歌领域实践毛主席提出的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方向的第一部杰作,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是刘白羽在1980年3月19日李季追悼会上的悼词。彭真、邓颖超、胡耀邦、王震等送了花圈或出席了追悼会。54就是这样一位享誉中外的著名诗人,曾亲切地称我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少年为“亲爱的朋友”,从此,我们开始经历了一段难忘的交往。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这还得从56年前说起。
  1952年,我16岁,在湖北黄石中学读二年级。暑假时,学校少年队55要我担任上窑、中窑和下窑三条街道的少年儿童队中队长。为了丰富少儿队员们的暑期文化生活,学校大队部要求每个中队,每隔一段时间,到学校领取一些适合青少年的读物,发给队员们传阅学习。有一次,我去学校领来了一批新书,在未分送到各小队之前,我就来了个“先睹为快”,把每本新书浏览了一遍。
  记得那时正是盛夏,天气酷热。我打着赤膊,穿着短裤,坐在临街的自家“陈太乙药店”的门槛上,如饥似渴地阅读着每本新书。当我看到一本李季著的《毛泽东同志少年时代的故事》时,眼睛突然一亮:毛泽东可是我们的伟大领袖和救星啊,他的少年时代是怎样度过的?有什么样不平凡的故事?带着无限的神往和好奇,我当即捧读再三,不忍释手,深为毛泽东的动人故事所吸引。也许是“钻”得太深,在反复读过之后,我觉得书中的个别章节与全书的主题宗旨不太协调。经再三思考,我决定将自己的意见写下来,寄给李季。
  可是,信寄往何处呢?当时我并不知道李季在什么单位工作,家住何方,于是,我就贸然将信寄给了《中国少年报》报社,请他们帮我转交。
    1952年10月我终于收到了报社的回信,信上说:

  陈汝定同志:
  关于对《毛泽东同志少年时代的故事》所提问题,已转给原作者李季同志,请他回答。待解答必(毕),我们再通知你。
  敬礼
                                                 中国少年报社 
                                                   十月十三日 

  看了报社的回信,我的心里不知有多高兴。但又一想,名噪诗坛的李季会给我这个无名小卒回信吗?于是,我心里忐忑不安起来,深为自己的不知天高地厚而后悔。然而,没有想到的是,仅仅过了几天,我就接到了李季的亲笔回信。他用的是“中南文学艺术界联会筹委会”信笺,一共写了三张纸。信的全文如下:

  中国少年报编辑部并转
  陈汝定同志:
  来信收到了,你对我写的《毛泽东同志少年时代的故事》中之《组织起来》一篇,所提出的意见是对的。我那样写是一个错误。这个错误在这本书第三版时(一九五二年二月)就已发现,当时即作了修改,并要中南人民出版社(这本书的出版者)在再版出书时,根据我修改的重排。由于他们(中南人民出版社)工作上的不够认真负责,一直拖到第五版(一九五二年六月)还没有改正过来,为这件事我曾向他们提出批评。他们现在已答应在第六版时根据我的修改稿重新排印。这样,当你再看到第六版的这本书时,你所批评的它的缺点,就不会再出现了。
  为了答谢你对我的帮助,我决定在新的第六版出书时,寄赠一册给你,并希望你能认真地阅读它,把你新发现的错误和缺点再写信告诉我,我好根据你的意见,再去修改它,一直到把它修改成为一本没有错误的小书时候为止。
   亲爱的朋友,从你的信里,我看到你是一个很细心而又具有一定分析能力的学生。同时,我也感到你很勇敢,敢于把自己认为不对的地方提出来。这种精神很好,也很使我感动。我希望能在你和许许多多的大朋友、小朋友的帮助下,写出更多适于青年、少年朋友们阅读的作品。
  致以
  敬礼
                                                 李季敬上  
                                               十月十七日
 

  在信中,李季称我为“亲爱的朋友”,我当时真有点受宠若惊啊!特别是信的最后“致以敬礼”“李季敬上”的两个“敬”字,更使我激动不已。回想起在旧社会度过的十三个春秋,苦难的岁月,苦难的童年,谁把我们穷人家的孩子当人看?如今解放了,一切都变了,就连赫赫有名的大诗人李季也对我“以礼相待”,视我为“亲爱的朋友”!
  读了李季的信,我深受教益,诗人那豁达的气质,尊重读者,平等待人,闻过则喜,从善如流的高尚品德,深深地打动了我那颗“稚嫩”的心,给我的一生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不仅如此,还更为我的儿女子孙们树立了做人的榜样!
  为了记录下这难忘的往事,我在《忆少年时与诗人李季之交往》之一的《喜接著名诗人李季先生来信》诗中写道:
   
    展读华笺喜欲狂,雏鹰引出金凤凰。
  虚怀豁达方家范,“敬”字连连弗敢当。

  诗人李季的来信还诱发、催生了我对文学、对诗歌的兴趣。这也是我后来写成《为生命留痕》和《为生命留痕·续集》两本诗词集的动力源泉。
  1953年3月,我就怎样学习文学创作的问题,写信请教李季。这时,我是黄石中学初三级的学生,是班上的语文科代表。在放暑假的前夕,我高兴地接到了诗人寄自甘肃玉门油矿的来信。信的全文如下:

  汝定同志:
  你在三月二十日寄来的信,到今天才收到。这是因为我已离开汉口,来到了遥远的甘肃玉门油矿的缘故。你们可能快要放假了吧。我希望在放假前你能收到这封信,不然,那就太对不起你了。
  从事文学创作,这是需要长期学习的。对于象你这样的年纪,当前主要是首先把各种学科学好,有时间时,可以读些文学作品,它一方面可以培养你的新的道德品质,同时,也可以为你将来学习写作,奠定基础。
  握手
                                                 李季敬复
                               一九五三年五月廿三日于玉门

  诗人的来信,给我指明了前进的道路和方向,给了我极大的鼓励。初中毕业后,由于家境贫寒,无力升读高中,我就考取了食宿免费的武昌医士学校,只身来到了白云黄鹤的故乡——武昌。
  1954年的春天,我在武昌收到了由黄石中学转来的,印有“中国共产党玉门矿务局委员会(李季)缄”的来信。在收信人的地址处,诗人是这样写的:“湖北省黄石中学请交陈汝定同志收(此人不在时,烦请改寄黄石市石灰窑民主街三十四号)”,括孤内的地址,是当时我家在上窑街的新住址,由此可见,李季先生是一个多么认真负责、细心做事的人啊!
  打开信封,里面装着诗人从千里之外的玉门油矿寄赠给我的一册第六版《毛泽东同志少年时代的故事》。在新书扉页上,诗人亲笔写下了热情洋溢的题辞:

  赠给
  亲爱的陈汝定小朋友
                                                 李季敬赠
                               一九五三年十一月于玉门油矿

  当我再次捧读新版的《故事》时,我仿佛看到了诗人那金子般的心,激动得难以言状。记得后来我写了一首七绝《诗人李季践约惠书》追忆此事:

  一诺千金果不凡,惠书万里玉门关。
  少年深谢忘年友,君子高风铭寸丹。

  1956年,我在医士学校毕业了。离校前夕,我登上临江的蛇山,远眺楚天大江,高天雄鹰,充满了对未来的理想和希望,我曾写下这样的诗句:

  扬子奔流鹤奋飞,问君前路欲何为?
  杏林济世承严志,沥胆披肝报党晖。

  然而,岁月蹉跎,历经变故,我中断了与李季的联系。但是,李季给我的信件和赠书,几十年来,无论走南闯北,我都一直将它珍藏在身边。即使在文革中,我也让它安全地躲过一劫。因为李季他那待人以诚、为人表率的高贵品德,是我人生旅途上的一面镜子,是我的孩子们学习的楷模。1966年初我入了党,此后16岁的女儿考取了武汉大学,三个孩子先后圆了我的大学梦。
  1980年3月8日,李季在北京病逝,年仅57岁。噩耗传来,我沉浸在无比的悲痛之中,抚摸着诗人20多年前寄给我的书和信,无限哀思在心头翻涌。我随之写下了七绝《痛悼著名诗人李季先生》56:

  文星陨落泪如泉,君我神交廿七年。
  惠著华笺今尚在,思人睹物仰高贤。

  在诗人逝世两周年的1982年11月30日,我又在《湖北日报》上发表了《难忘的书简》一文,表达我对李季去世的沉痛哀思和悼念。
  2005年,在诗人逝世25周年的时候,我写了一首七绝《纪念著名诗人李季逝世廿五周年》:

  五十年来常忆君,赠书关外友情敦。
  先生书简今犹在,千古高标励后昆。

  2001年,我将我的第一本诗词集《为生命留痕》寄赠给李季的夫人李小为,因为书中收录了李季给我的信和书中题辞的影印件。
  2001年7月4日,李小为给我寄来了热情洋溢的大札,她在信中说:“从您的大作中能看出您是一个兴趣广泛,善于品味人生的人,您在作品中抒发对人生的真善美是让人受益的。”此外,她还建议我将李季的书信“放置在您作品之后,作为附录”,因为“李季还是个十分谦虚之人”。
  接到李小为的信,我十分高兴,当即写了一首七绝《蒙已故著名诗人李季先生夫人李小为女士惠赐大札》:

  诗人书赠少年郎,五十春秋未敢忘。
  深谢夫人金玉赐,褒词励我不停航。
        ——《为生命留痕·续集》

  根据李小为的建议,这次我在出版《为生命留痕·续集》时,将李季的书信附录在书后,以示永久怀念。
  现将李小为的来信,全文抄录于后:

  陈汝定先生:
  您好!
  来信及赠书均已收到,谢谢。
  从您的大作中能看出您是一个兴趣广泛,善于品味人生的人,您在作品中抒发对人生的真善美是让人受益的。
  这里,我要感谢您收诗人李季致您的信函,但我却觉应放置在您作品之后,作为附录。这除了您对诗人的赞语之外,李季还是个十分谦虚之人哩!
  最后,我祝您和您的家人健康、幸福!
  特复  致
  敬礼
                          李小为 
                                           2001年7月4 日

  回首往事,56年过去了,半个多世纪的“李季情结”或曰“李季品德”伴随着我从少年、青年、盛年到老年,伴随着我坦然地、一步一步地走过了人生的风风雨雨,山山水水、沟沟坎坎。
  臧克家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我今年已经73岁了,活到了圣人孔子的年龄。我相信不死的“李季情结”还将会伴随着我活到亚圣孟子的年纪—84岁,并将鲜活地教育和影响着我的子子孙孙,直至无穷。
  同时,笔者还认为李季的高尚品格,对今天的社会也有积极的意义,那些自命不凡、知错不改、目无群众、两眼上翻的人,不是更应该向李季先生学习吗?
(转载《湖北文史》总第八十八辑,本文作者陈汝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