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读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一主两副多极”竞相发展。支持武汉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创建国家级长江新区。支持襄阳、宜昌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实力、集聚能力和辐射带动力。推动其他市州比学赶超,形成更多新的区域增长极和特色增长极。
会场内,从国家中心城市到长江中游城市群最重要的增长极,从“一主两副多极”到“形成更多新的区域增长极和特色增长极”……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
会场外,荆楚大地,各市州比学赶超,火热发展。
如何从“一城独大”到“百花齐放”——
补“中坚”城市短板,多极发力未来可期
“去年,武汉GDP1.34万亿元,占全省总量36.7%,占比超1/3还多。”省政协委员、中韬华益税务师事务(湖北)有限公司总经理易坤山,从事财务税收工作20余年,他向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列出一组数据:
广东省2017年GDP超5000亿元的城市4个,超过2万亿元的是广州、深圳,5000亿元至1万亿元是佛山、东莞;
江苏省2017年GDP超过万亿元的城市3个,苏州、南京、无锡,5000亿元至1万亿元的城市5个,南通、徐州、常州、扬州、盐城;
浙江省2017年GDP5000亿元至1万亿元的城市3个,宁波、温州、绍兴;“与经济发达省份相比,湖北缺少GDP5000亿元至1万亿元的城市,亟待发展‘中坚’城市。”易坤山说,湖北在GDP 2000亿元至3000亿元城市中,也有明显断层,加快培育2000亿元GDP体量以上梯队、强化多极支撑,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使命。“百花齐放才是春满园,更希望看到二龙戏珠、三足鼎立、四面开花等格局出现。”省人大代表、武汉市发改委主任许甫林说。
省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大学教授邓宏兵说,多极发展才能壮大区域经济实力,比如襄阳、宜昌,不能只盯着鄂西北和鄂西南,要有跨省联动思维,襄阳的发展可放眼陕西、河南,宜昌可联结重庆等地方,发挥城市在汉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中的区位优势,才能有更大发展空间。“需要解决的是省内梯次发展、差异发展、特色发展,落脚点依然是全省区域协同发展。”省政协委员、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襄阳片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武义泉说,“一主两副多极”已取得阶段性丰硕成果,建议有效对接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大力建设湖北自贸区,在新一轮发展中加快脚步。
不是“削峰填谷”,而是“填谷拔峰”——
“飞地经济”推动武汉大都市区一体化发展
“武汉还要更强更大,带动其他地区跟进发展。”邓宏兵说,区域协调发展,并不是要“削峰填谷”,而是要“填谷拔峰”,武汉应该继续当好示范。
这次参会,许甫林提出“加大‘飞地经济’合作支持力度,促进武汉大都市区一体化发展”建议。他说,武汉的部分产业重点,应通过跨区联合发展“飞地经济”,实现优势互补、共赢发展。
目前,武汉与省内20多个园区开展“飞地经济”合作。如,武汉经济开发区洪湖新滩新区,中国光谷·黄冈科技园,光谷生物城十堰、荆门、天门、仙桃、黄石、黄冈、宜昌、沙洋8个分园等。其中,洪湖新滩新区总投资13.83亿元,2017年完成产值11亿元,税收约1亿元。“武汉的大项目多,市州的土地空间大,二者需求结合起来,产业上加强联合,大有可为。”许甫林建议,武汉要发展高精尖产业,一般性工厂和产业链可向周边地区延伸,“对企业经营者来说,如果把企业的一部分放在武汉,把相关配套产业放在其他市州,可以降低成本。”
“龙头”舞起来,“龙尾”甩起来——
统筹发展,形成合力,挺起长江经济带“脊梁”
龙头舞得好、舞得漂亮,龙尾就有方向、有劲头。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发挥核心城市龙头作用和交通网络疏解功能,加快把武汉城市圈打造成长江中游城市群最重要的增长极。“长江经济带不仅是武汉的机遇,更是武汉的历史担当。”省政协委员、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说,打造新的增长极需规划先行,统筹发展。他建议,打破地域行政界限,依托立体交通体系,打造合理分工、互补协作的经济产业带,形成集聚发展的合力。
叶青认为,从“三镇时代”迈向“长江时代”,武汉要形成创新引领,要和宜昌、襄阳协调发展,更要和外省城市合作,率先在中部崛起。“不能只站在湖北看武汉,也不能只站在中部看湖北,应站在全国的高位来看湖北,更有利于看清优势与差距,更好地发展湖北。”易坤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