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委员 >委员建言 >议政建言

加快推进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促进钟祥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2016-08-23 16:22:29  
字体大小:【

钟祥市政协副主席  王晓文    

 

    一、现状

 

    汉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和重要影响区,自北向南贯穿钟祥全境,全长144公里,流经胡集、郢中、旧口等10个乡镇,沿线支流主要有南泉河、蛮河、竹皮河等。区域面积2072平方公里,总人口78.9万人,耕地面积83万亩,分别占全市的46.2%,77.2%,67.7%。

钟祥作为汉江流域的区域性城市,将全力推进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奋力实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二、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一是生态环境压力与日俱增。南水北调后,汉江水位下降0.6-1m,年径流量仅362亿立方米,处于中低水位运行。堤闸泵站功能削弱,城乡居民安全饮水和农业灌溉受到威胁。合适的越冬育肥场所面积减少,鱼类洄游受到影响,渔业产量减少,生物多样性受到影响。过度农业开发和乱采滥建、乱种滥倒,水土沙化、流失严重,崩岸严重。航运时段减少5个月,航运保证率降低60%,年综合货运能力下降到200万吨。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地膜, 30%-40%的农药、化肥成分流入汉江,农药废弃物、农膜随意丢弃,面源污染严重;规模养殖污染、支流污染日渐加剧。虽然保持Ⅱ类地表水,但纳污、自净能力大幅下降,多次发生 “水华”现象,生态环境风险较大。 

 

    二是生态建设面临瓶颈制约。对汉江生态建设重视不够,没有纳入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全民保护汉江、建设汉江的意识不强,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成为短板。汉江生态建设规划缺乏全局性、整体性和局域性,各自为阵、各自为战,全域发展缺乏有效衔接和有机融合。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整体谋划、全面策划不够,汉江生态建设缺乏强有力的产业引领和项目支撑;国家支持、扶持不够,汉江生态建设缺乏政策性项目扶持和资金支持。

 

    三是发展方式转变迫在眉睫。工业发展后劲不足,缺乏支撑力、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大企业。农业发展优势不大,缺乏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拳头产品。三产发展活力不强,资源整合、产品开发和高效利用不够。城乡发展特色不优,汉江与莫愁湖、镜月湖构成了“一江两湖”的独特景观,成就了钟祥特有的灵气和品位,老城区、新城区和南湖、莫愁新区,形成“两湖四区”组团式发展格局,城镇化率超过60%。但是,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的占位不高、权重不大。

 

    四是生态发展呈现良好契机。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习总书记“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论述,指明了汉江生态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国家实施“引江济汉”等工程、省政府提出的“建设绿色、富强、幸福、安澜、畅通汉江,建成长江经济带重要的绿色增长极。”战略,造就了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的良好机遇。

 

    三、加快推进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的建议

 

    一是着力推进生态规划。一是坚持科学定位。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确立“荆钟都市新城、世界养生名城”的发展定位,坚持“五化协同”、“六城同创”,形成以汉江为主轴,以城区为中心,胡集、石牌为副中心的“一带三点三线”式生态建设和城乡发展新体系。二是坚持规划引领。编制汉江生态经济建设带总体规划和环保、农业、水利、文化旅游等四个专项规划。建立由知名专家学者组成的专家咨询委员会,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评审、市委政府决策“三位一体”的规划审批机制;查处违规行为,维护公众利益。三是坚持项目支撑。立足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突出全局性、长远性、区域性,围绕汉江生态恢复、保护、发展,以及重大基础设施和民生改善,重点策划、包装大项目,争取纳入省、国家“十三五”规划,进行重点支持和扶持。

 

    二是着力推进生态发展。一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实施中国农谷战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积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建设“香稻嘉鱼”等高效种养示范基地;着力推进“中国花城”建设,大力发展新兴业态,培育三产融合发展新型农业综合体;推广大宗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农机作业率85%以上。着力构建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体系,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扶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农业服务质效。着力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农业资源保护利用体系,创建农产品安全县市和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市。二是跨越发展现代工业。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产业,加快推进大连机床、仕力科技等项目建设,打造湖北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做优做特食品加工产业,开发养生休闲、生态有机、富硒含磷养生食品,打响世界长寿之乡品牌;加快推进磷化工和农产品加工产业转型,支持传统磷化企业兼并重组、提档上级,大力发展高附加值农产品。加快建设重资产,聚焦装备制造、长寿食品、生物医药三大产业,打造装备制造产业园、长寿食品产业园。三是积极发展新型产业。着力开发清洁能源,建设碾盘山水利枢纽和风力发电项目。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打造20平方公里郢中历史人文旅游区、大洪山山水风情旅游区、紫薇花海风景名胜区、乡村观光休闲旅游区。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为支撑,建设高新区、柴湖商贸、胡集磷化、石牌临港、冷水临空等物流园,打造省级物流示范基地。

 

    三是着力推进基础设施。统筹城乡空间布局,构建结构优化、设施先进、城乡共享的基础设施体系。加快综合立体交通运输网络建设,完成石牌港、汉江二桥、枣潜高速、荆钟一级公路、丹阳大道建设,推进冷水机场军民融合发展,争取沪汉蓉、襄荆宜高铁在钟祥设站,蒙华铁路、胡丰大桥、柴石大桥立项建设,完善高速、铁路、水运、航空等交通体系,打造鄂中交通物流节点城市。争取国家重点项目建设计划,加强统筹协调和监管审批,确保城镇建设顺利进行;推进投融资体制机制创新,搭建融资平台,加强银企政企合作;推进市场化运作,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承载能力。

 

    四是着力推进生态保护。一是实施生态修复四大工程。即:堤防、闸站改造工程。对中直、皇庄、南泉等堤防和竹皮河、西大河等支流堤防进行除险加固,配套改造沿堤涵闸泵站,疏挖灌排渠道,提高防洪排涝能力。农田水利建设工程。实施河道整治和水系连通工程,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搞好小型公益性水利工程建设,做到旱能灌,涝能排。城乡绿化达标工程。开展“绿满钟祥”和“拆违建绿、拆围透绿”行动,行政村达到省级绿色示范村标准,90%的乡镇成为省级森林城镇,森林覆盖率达到35%,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临街单位拆墙透绿达到90%以上。搞好铁路高速、国道省道、河流岸线、旅游景观走廊等通道绿化,完成县乡道绿化,村道绿化80%以上。科学配置植物群落,形成独具特色的园林景观。资源开发监控工程。坚持分区分类管理和总量调控,调整和优化资源开发布局和结构。实行综合评估制度,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域开发矿产资源;关闭年产15万吨以下磷矿开采企业和年产30万吨以下建筑石料矿山。磷矿生产量控制在400万吨,建筑石料总量控制在500万吨,采矿权总数控制在70家。建设高浓度磷复合肥基地,扶持基础磷肥生产规模企业发展,培育优势磷化企业集团,支持沃裕化工、楚钟磷化、春祥化工和楚钟新型建材等项目建设。二是落实生态保护四项计划。即:绿色项目建设计划。壮大张集林菌结合和客店林葛结合、柴湖万亩花卉等七大标准化产业示范基地,增强发展实力。依托科研机构和龙头企业,实施科技创新,发展壮大食用菌和葛粉产业;发挥资源优势,发展壮大森林旅游产业。壮大寿乡合作社、浩伟食品等龙头企业,完善全产业链。农业污染治理计划。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180万亩,技术普及率达到90%以上;推广生态有机肥,提高肥料利用率。推广低毒农药、生物农药、无公害农药、高效低残留农药和物理防治技术,建立“绿色防控”示范区2万亩,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30万亩以上,逐步实现农药使用量零增长。建立健全农药废弃物、农膜管理长效机制,推广可降解农用地膜。普及农作物低茬收割和快速腐熟还田技术,推广秸秆“三贮一化”和秸秆养殖技术,建设秸秆基料加工点,使80%的秸秆成为食用菌生产基料。推进秸秆气化、固化、炭化、液化综合利用,在牧原养殖公司新建特大型沼气池1个,大型秸秆沼气工程5处,秸秆炭气工程3处,推广应用生物质气化炉25000户,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治污项目建设计划。加快建设城区第一、第二污水处理厂和胡集、石牌等乡镇污水处理厂,配套完善管网建设。采取人工湿地和无动力或微动力处理技术,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筛选200家规模化养殖场,配套建设粪污治理设施;依托养殖大镇,建设年产30万吨有机肥加工项目,建设沼气池、贮气柜等设施,有效处理畜禽粪污。加强对重化工、造纸企业的监管,督促涉水重点企业强化技术改造,降低排废水、废物、废气放总量,防止交叉污染。湿地恢复保护计划。完善湿地恢复保护机制,恢复湿地植被、恢复动植物栖息地,加强生物资源保护。建设沿江湿地公园,增加城市靓点。

 

    五是着力推进机制建设。一是完善领导机制。市委市政府应当落实主抓领导、工作专班和工作措施,切实开展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人大、政协、主流媒体和专家学者应当多渠道发声、广泛呼吁,力争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上升为省、国家发展战略,纳入省、国家生态建设规划。二是完善联动机制。建立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整体联动机制,开展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规划研究、项目建设工作,加快跑省进京步伐,力争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挤进省、国家项目笼子。三是完善推进机制。建立项目和融资机制,积极争取省、国家资源补偿、项目帮扶和各类补助资金,建立汉江生态补偿和发展基金,争取设立汉江生态发展银行,搭建资金平台,为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注入强大活力。建立工作推进机制,全力统筹协调、督办考评,有效推进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实现“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全面小康、跻身百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