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实现了农村电商“村村通”,形成了遍地开花,电商进万家之势,此举为撬动农村新型经营模式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已逐步成为改变传统贸易方式,缩短城乡距离的电子支撑。然而,笔者在走访调查中了解到,电商“村村通”从形式和内容运作上还存在诸多短板,如农民受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影响,生活和思维模式固定化,且大部分人文化程度较低,再则,年轻人外出务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成为农村成员主体,对电商更是“一头雾水”,导致对电商内容模糊不清,这是其一,其二是农村“互联网+”基础较差,行政村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尚未形成强有力的“合力”之势,使农村电商信息、资源、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最后一公里还存在脱节现象;其三是农村“三留守”人员居多,缺少电商服务人才,一些行政村只好采取“游击”方式,你管一阵子,他管一阵子,出现了电商服务能力差的现象。
对此,笔者提出建立和健全三个体系的建议:
一是建立培训懂得农村电商法规的“明白人”体系。随着农村电商的快速发展和质量提高,法律法规正在完善之中,做到了有法可依。这就要求农村电商服务人员要知法、懂法和守法,有关部门要对服务人员进行专项法规知识培训,引导他们遵纪守法,营造更好的网上市场环境。
二是建立培训农村电商网站“网格员”体系。网站建设是保证农村电商高效运行的重要途径,应充分利用政府所办农业信息网站的综合功能,将电商信息、农业信息、农资网点信息集于农村电商“互联网+”之中,构成农村电商“村村通”网络,每个村配备一名专职“网格员”,负责电商网站的信息收集、管理、传输、发希工作,确保农村电商“村村通”有内行办事。
三是建立培训农村电商服务“高精尖”人才体系。农村电商的发展急需高、精、尖人才的储备,这样,才有利于农村电商运用水平的不断提升和作用的不断发挥。因此,应从三个方面形成这类人才培训机制。以县(市区)为单位建设“高精尖”电商人才培训基地,引导农村青年增强电商创业的能力,让他们在家门口系统学习先进的农业信息技术、农业管理和农村电商网络设施改造升级等知识,培养一批农村电商带头人;加强与科研院所联系,搭建“科研院所+村+基地+农户”平台,引导涉农专业大学学生和有关高级人才下乡送“网”、上门说“网”、田头话“网”,让农村电商有更多的“网星”;把发展农村电商的政策,向鼓励农村外流人才“回归”倾斜,在农村电商基础设施建设、网络设施联通、奖补资金兑现等方面予以明确,使他们“回归”有套头。政府有关部门要实行农村电商人才表彰制度,通过技能比武、网上操作、理论考试等措施,每年召开一次“技能创新群英会”,吸引更多的优秀年轻人安心农村、服务农村、扎根农村。
(鄂州市华容政协委员 陈庆跃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