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市政协2016年年度政协九届十六次常委会工作安排,市政协副主席刘亚林带领市政协港澳台侨和外经外事委员会委员以及工商组等委员于2016年4月26日下午,先后深入到我市袁冲乡、洪山嘴镇等地,采取现场实地走访视察、座谈交流等形式,就全市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进展情况工作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扶贫基本情况
1、政策扶持分类施策,精准到位。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召开全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动员会后,包保领导和第一书记迅速到岗到位,并选派1800多名干部下乡结穷亲拔穷根,结对帮扶全市8690户22977人贫困人口,帮助乡镇、村制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三年帮扶方案,制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路径图、作战图,实行挂图作战,市、镇、村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做到不脱贫不脱勾。同时,对现有贫困人口统一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进行核实效对,搞好精准识别,打好精准扶贫基础。
2、创新扶贫模式,扩宽增收渠道。
3、多措并举,破解扶贫难题。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部分群众认识不够,参与度不高。调研中发现,部分村组干部、贫困户对扶贫工作的认识还停留在“输血扶贫”的老路,存在认识片面、定位模糊、自立意识不强等问题,导致有的地方却至今仍然束缚在传统农业的圈子内,没有一个优势突出的、非常明确的主导产业,农民脱贫一直没有好的路子。
(二)扶贫模式比较单一,政策支持不配套。比如:全市有80%村没有集体产业,集体经济收入主要靠上级政策扶持,私营产业几乎为零。村民经济收入主要来自种植、养殖和外出务工,来源单一,增收困难。农业生产还限于传统状态,以种小麦、玉米等为主,且都没有形成高效规模。另外,电商扶贫、旅游扶贫、光伏扶贫、致富带头人创业培训、龙头企业带动等模式发展严重不足。此外,还存在脱贫标准不明确、非贫困村的贫困户脱贫时限不明晰、贫困户动态管理进出不畅等帮扶政策没有及时跟进等问题。
(三)产业建设人才匮乏,工作合力尚未形成。产业建设需要人才支撑,才能提高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提高经济效益。但目前发展特色产业,一是服务部门缺乏人才。市直业务主管部门与乡镇之间在制定贫困村脱贫年度、非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进度等环节缺乏沟通衔接,导致乡镇部分地区基层农技部门接受任务较为被动,服务跟不上,自然产业发展慢,农民脱贫难。二是农民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产业建设主体,多数只懂粮油种植、传统技术,对新型产业、现代农业(工业)知之甚少,贫困地区企业引进人才难,留住人才更难。
三、对策建议
第一,凝聚共识,形成合力,进一步提高产业扶贫认识。为此,要加大对当前农业形势和产业扶贫工作的宣传力度,调动群众积极投身到产业建设之中,产业建设才能形成“合力”,产业发展才会更加顺利,扶贫成效也会更加显著。同时,继续把扶贫开发与村级组织建设结合起来,以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为重点,坚持抓党建、打基础、抓班子、带队伍,选好配强贫困村领导班子,突出抓好贫困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选拔能很好发挥村干部的优势和作用的同志来担任,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
第二,加大投入、做强产业,进一步巩固产业扶贫项目。一是解决农民发展产业的启动资金问题,支持群众广泛参与,扩大产业的辐射面,进一步壮大产业;二是支持土地有序流转与适度规模经营,促进产业由分散化、兼业化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提高产业的管理水平与效益;三是支持农民开展多种形式的加工转化增值,延伸产业链条、延长销售时间、拓宽市场空间、提高产业效益;四是支持新一代农民利用“互联网+”等农业发展新理念、新模式,进一步拓宽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的销售市场。只有将特色产业“扩面”、“提质”、“增效”,才能带动更多了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
第三,建设人才队伍,搞好产业服务,进一步完善动态管理。一方面,各地要聘请知名专家教授,为山区农业产业发展把脉问诊,明确产业发展方向,解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培养留得住的本地人才、乡土专家,提升科技人员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千方百计调动基层农业科技人员从事产业扶贫、服务产业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产业发展多做贡献。另一方面,还要对各类扶贫资源到村到户、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扶贫对象教育培训就业增收情况、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情况进行监测评估,准确反映扶贫成效,使“已脱贫者”及时退出,“真贫困者”和“返贫困者”得到最大限度的扶持和帮助,切实增强扶贫开发工作成效。
(老河口市政协委员 张香玉 张俊杰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