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委员 >委员建言 >议政建言

关于加强竹溪县产业扶贫的建议

2016-05-17 16:41:17  
字体大小:【


    4月中旬竹溪县政协调研组在县政协副主席冯诗贵带领下,就精准扶贫产业扶贫这一专题,采取集中座谈、个别走访、专班调查等方法,深入城关镇的部分村组实地调查,走访座谈了县农办、县旅游局及城关镇县直帮联单位和部分村组干部群众,认真听取了相关单位和不同座谈对象对产业扶贫的建议。

 

    一、产业扶贫成效明显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精准扶贫工作,站在政治与全局高度来认识与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始终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治本管长远的措施来抓,产业扶贫取得明显成效。据初步统计,县委实施“精准扶贫整县推进”战略以来,全县通过发展扶贫产业带动2780户贫困户9698人,实现了增收脱贫;扶持引导8195户贫困户23051人,发展了产业增收项目。一是扶贫特色产业基地已形成规模。如茶叶、核桃、中药材、魔芋、养殖、蔬菜等产业品种,都已建成一定规模,为特色产业发展增收打下了坚实基础。二是产业链条延伸有新突破。如茶叶深加工、中药材饮片加工、魔芋系列加工、贡米精加工等特色农产品加工增值均取得突破。三是探索建立了多种产业扶贫模式。推进产业扶贫过程中,先后探索了金融扶贫、众筹扶贫、合作社+基地+农户、企业+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新模式,为产业扶贫增添了新活力,开辟了新路径。如此次实地调查竹溪县浪谷细雨农贸有限公司,在发展设施蔬菜产业中,通过流转承包土地、免费指导蔬菜种植技术、吸纳贫困户就近务工增收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增收,提高了产业扶贫功效,2015年带动38户贫困户年均增收3万余元。四是新的发展平台正式起步运行。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销售合作平台,鄂渝陕特色农产品展销平台,利用互联网搭建的电商销售平台等,目前发展态势良好。五是制定完善了较为科学的产业扶贫规划,建立了比较有效的产业发展扶持激励政策。县、乡、村、户产业扶贫规划已经明确,支持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已经出台,为产业扶贫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与保障。

 

    二、存在的困难与问题不容忽视

 

    一是部分贫困对象产业发展信心不足。因受农业生产自身、市场变化、以往产业项目效益偏低等多种因素影响,部分贫困对象自身发展动力与信心不稳,心中无数,持观望摇摆状态,影响产业规划落地。

 

    二是产业配套服务体系不完善。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力量严重缺乏,难以为贫困对象产业发展提供有效服务,“怎么种、种不好、卖价低”的问题与困难十分突出。同时,部分产业基地存在重建轻管,跟进服务措施难到位的现象,造成部分产业“有基地、有规模、无收益”,群众对此有困惑、有疑虑。

 

    三是贫困对象自身产业发展能力不足。主要表现是青壮年外出务工多,不愿种地、不会种地的现象突出,留守劳动力普通文化素质低,接受新技术能力差,自身投入能力弱,自然灾害与市场风险大的潜在隐忧突出。

 

    四是产业效益难以提高的问题突出。一方面是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少,带动能力不强,农产品加工增值有限;多数农民合作社销售、加工、运销、储藏服务能力滞后,辐射能力较弱。另一方面是销售渠道传统而单一,好产品难有好价钱、好收益。

 

    三、主要建议

 

    (一)更加注重解决好分村到户产业发展规划与总体产业发展布局规划的关系。县委、县政府从全县发展功能定位、资源禀赋和农户生产传统与实际出发,确立全县总体产业发展突出茶叶、核桃、中药材、魔芋、养殖五大产业骨干品种,并根据地理特征、资源状况、产业基础,确立了国道沿线、中部乡镇、南部山区三大区域主导产业布局。总体产业布局规划贴近实际,发展前景广阔,得到全县上下的认可。建议分村到户产业扶贫规划与全县产业布局规划紧密对接,形成规模化发展优势,便于集中人力、财力发展壮大骨干产业品种,提高产业效益。分户产业规划坚持因地制宜,分户施策,充分考虑贫困户的意愿、劳动能力、投入水平、土地资源等条件,合理确定产业品种与规模,细化措施尽快促使到户规划落地起步,逐步发展壮大。

 

    (二)更加注重解决好质量、产量与销量的关系。建议分村到户推进产业扶贫工作中,继续坚定不移地坚持“质量是生命、产量是基础、销量是关键”的发展理念,打好绿色、安全品牌,这既是全县自然资源环境的优势与潜力,更是适应供给侧改革的市场需要。特色产品突出其它地方无法比拟的内在品质特征;种养方式方法上突出自然与传统地方特质,彰显绿色、安全、优良品质。以质量打开市场,配套跟进畅通产品销售渠道工作措施,加强产品销售平台建设,着力建设稳定的市场销售渠道,并随着市场的拓展,按市场需求变化稳步扩大产量,有计划实现销量的扩张,实现扶贫产业收益增长。

 

    (三)更加注重解决好生产、加工、销售配套关系。建议推进产业扶贫工作中, 建设好三支队伍。一是种养生产环节技术服务队伍,以农技人员、能人大户、本土人才为基础,根据产业发展需求,有针对性采取“送出去、请进来、阵地短期培训、现场观摩指导”等多种途径,建设一支生产技术服务骨干力量队伍。二是以现有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依托,运用政策激励手段,逐步建立一支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队伍,利用利益导向促进加工企业与农户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解决农产品加工增值问题,让贫困户产品在产业链延伸中增收。三是以鄂渝陕农产品交易中心平台、农民合作社销售平台、农村电商平台为骨架,逐步建立一支适应市场能力强、掌握先进营销手段的多层次全覆盖的专业销售队伍,着力解决农产品最终变成贫困户现金收入的问题。

 

    (四)更加注重解决好分户经营与合作闯市场的关系。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明显的生产组织优势和经济带动优势,通过对内服务、对外经营,可以减少生产盲目性,有利于组织农户抱团闯市场。一是建议进一步广泛采取“合作社+贫困户”模式找准产业扶贫“药引子”,通过能人带动与服务,将分户经营的小农经济嵌入产业化链条,让贫困户成为产业工人,收获土地流转租金和务工收入;二是对于产业方向明确、覆盖农户广、带动能力强的合作社,在人才队伍培养、基础设施建设补贴、财政支农项目扶持等方面,进一步细化完善扶贫政策,给予更大倾斜支持;三是引导推动合作社与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立“贫困户+合作社+加工企业”扶贫产业模式更加稳固,建立合理利益联结与分配机制,让三方在合作中实现共赢,发挥产业增收扶贫功效。

 

    (五)更加注重解决好乡村旅游与产业扶贫的关系。充分利用绿色生态和产业优势,将乡村旅游扶贫与易地扶贫搬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三廊建设”结合起来,大力支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一是完善乡村旅游扶贫规划,在执行中做到因地制宜、依山就势、保持乡土田园自然风光与地方特色乡情风貌。二是坚持融合发展,按照“乡村即景区,山水即景观,农活即体验”的理念,对乡镇和重点村进行地域文化挖掘、民居村落改造包装,推进生态文明、精准扶贫、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建设一批新型旅游乡镇。三是坚持创新发展,建设一批集山水观光、花卉欣赏于一体的新型景区。推行“公司+村委会+农户”、“乡村旅游合作社”等新兴模式,把企业、市场、农户、游客连接起来,努力发挥乡村旅游产业增收扶贫功能。

 

                                                                       (竹溪县政协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