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委员 >委员建言 >议政建言

关于加强基层县市食品安全工作的建议

2015-11-20 13:29:51  
字体大小:【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近年来,随着一些食品安全事件不断曝光,食品安全成为人们最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最大的民生民利问题。关注食品安全,就是关注民生民利。

 

    11月3日上午,在新《食品安全法》实施一个月之余,在前期大量走访座谈、实地察看、认真研究的基础上,我带领来自农业、工商等部门以及食品批发销售、农副产品生产加工等行业的十余名政协委员与县政协相关委室人员,赴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食药监管局)与县政府王曙和该局领导班子成员、部分股室负责人就食品安全工作进行了专题协商。本文以英山县为例,就解决基层县市食品安全方面的共性问题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作一些粗浅探讨。

 

    一、英山县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基本情况

 

    英山县食药监管局现有干部职工87人,内设一室四股,下设3个二级单位和11个乡镇食药监管所,共监管全县3608个食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和消费单位。

 

    通过调研和座谈,委员们认为我县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改制改革基本到位。县委、县政府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成立了县食品安全委员会、乡镇食品安全办公室,初步理顺了了县食药监管局的管理体制,调配了人手,新设立了食品稽查局、药品稽查局、药品不良反应中心(12331举报投诉中心),2014年在全省率先完成了县级食品安全监管职能划转工作。二是监管能力得到提升。近两年来,县食药监管局坚持问题导向,预防为主,创新监管手段,主动排查,推行日常监管“痕迹化”,采取十大专项整治行动等新措施,大力加强校区、景区和餐饮服务单位等重点区域整治,狠抓源头治理和食品安全案件查处,有效弥补了监管上的短板。三是工作成效较为明显。全县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人少、点多、线长、面广,多年来没有发生大的食品安全事故,食品安全形势总体趋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值得肯定。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新形势下,对照新《食品安全法》,对照群众的期望,我们认为全县食品安全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并加以解决。主要是:

 

    (一)社会大众对部分食品缺乏安全感。从大的环境看,近年来发生的“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等事件,使食品安全问题成为老百姓最关注、最痛恨、最无奈的问题。这说明群众对 “盘中餐”很不放心。从县内来看,还有很多群众不知道买哪些菜放心,不知道吃什么米合适,不敢买市场上的猪肉,总担心有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和激素类添加物,平时只好尽量喝高山茶、买土猪肉、吃农家菜。这说明在抓食品安全问题上,还不是很到位,与群众的愿望相比还存在差距。

 

    (二)日常监管缺乏周密措施。种植养殖还存在“有毒有害”。一些群众种水稻、蔬菜、茶叶等农产品,仍然乱用化肥和农药,养猪养鸡养牛仍然违规使用兽药和有激素的饲料,还没有从源头上进行有效控制。生产加工还存在“掺坏掺假”。全县食品加工总体呈“低、小、散、多”的格局还没有改变,无证生产、不符合条件生产食品的问题比较突出。一些小作坊生产加工的食品无标签或无商标,有的掺杂使假,使用非法添加物,有的甚至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人工合成色素。一些茶农和小茶场加工“大路茶”,不是靠烘干,而是铺在屋外的地面上靠太阳晒,有的还掺加白糖红糖到茶叶中。流通销售还存在“过期变质”。现有各类农副产品市场经营模式,主要依靠摊位批发,交易方式较为落后,出售过期、变质食品现象还有发生。特别是农村基层群众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监管相对薄弱,存在假劣食品销售市场。消费终端还存在“不干不净”。全县餐饮业总体卫生水平不高,从业人员素质偏低,部分餐馆、小吃店、夜宵摊和流动摊贩的卫生状况较差。这些情况说明全县食品安全监管还有真空和盲区,还没有到边到角,还没有把住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还需要着力补齐短板、堵塞漏洞、消除隐患。

 

    (三)工作推进缺乏技术支撑。我县食品检验技术体系还不完善。已成立县公共检验检测中心未起步运行。农贸市场、超市、门店自我检测能力不足,市场上一些食品没有安全标识,消费者无法辨认是不是安全的。比如超市卖的蔬菜、水果和鸡蛋,农贸市场卖的鸡鸭鱼等等。执法监管部门食品检验设备也很欠缺,主要凭眼睛看、靠鼻子闻、用手去摸,制约了监管工作的有效开展。

 

    (四)基层群众缺乏相关意识和知识。一些群众只考虑效益,不考虑食品安全,种粮种茶种菜仍然不合理打农药,养鸡养猪养牛还是去买有非法添加物的有害饲料。一些群众进酒楼和吃夜宵摊,根本不关心做菜做饭的环境是否卫生,也不管吃进嘴里的东西是否有毒素、激素或色素。还有许多群众对买回的农产品、吃到嘴的食品,不知道怎样判断是否安全。

 

    三、主要建议

 

    食品安全是社会大众关注关心的大事要事,人人都有责任,个个都要努力。总体来看,食品安全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好的,开展食品安全整治,是一场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的特殊战役。从基层县市来看,必须打持久战,从“严”从“实”、 从“细”从“常”,一抓到底。为此,我们对加强基层县市食品安全提出如下建议: 

 

    (一)进一步健全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最严”(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的要求,高度负责,抓好食品安全工作。一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对食品安全工作,由县市、乡镇两级政府重视再重视,搞好组织动员、督办落实、重点整治、检查考核、兑现奖惩、跟踪问责,一环套一环,打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一条龙工作体系,做到政府守土主责、部门各负其责,以责任落实促进工作落实。成立县食品药品药品安全委员会、乡镇食品药品安全办公室,加强议事协调机构建设。二是出台过硬措施。由县市人民政府出台《进一步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意见》,并出台相关文件,调整完善食药安全监管机构,加强基层食药监管所配套建设。尤其应严格责任追究制度,对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造成严重后果和不良影响的,依法追究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和相关责任人员的责任;对工作不力、监管失控甚至渎职失职、营私舞弊的部门和直接责任人,依法依纪严肃处理。三是组织创建活动。由县市政府牵头组织创建全省食品安全示范县,并组织创建一批示范乡镇、示范学校、示范门店。通过扎扎实实地开展创建活动,把食品安全工作搞得严严实实,让群众的饮食安全得到实实在在的保障。四是扶持一批示范基地。由县市、乡镇两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培优扶强,通过政策、资金、人才等扶持,促进创建一批无公害种养示范基地、有机农业示范基地、食品安全生产企业,形成打邪扶正的导向,倡导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的风尚。

 

    (二)进一步推进执法工作落实到位。相关执法部门要进一步强化信心、下定决心、突出重心、保持恒心,以新《食品安全法》等法规为蓝本,以李克强总理强调的“零容忍”举措,严惩食品安全违法犯罪。一是执法范围要广。城区、景区、校区和乡村等重点区域,以及小餐馆、小摊贩和宾馆酒楼等重点场所,都是食品安全问题高发地带,要使用市场巡查、综合执法、依法抽检等强有力措施,严惩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彻底排查治理到位。茶叶、蔬菜、肉类、乳制品、水产品、食用油、酒类等重点品种,消费量和使用量大,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要细化执法措施,逐一落实监管任务,提升大宗消费食品的安全水平。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储存运输、贩卖销售等重点环节,是产生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节点,必须扭住不放,治隐患、抓反复、防反弹。二是执法力度要大。基层县市食品违法犯罪行为屡禁不止,虽然有大环境的影响,但法律责任过轻是很重要的原因。犯罪成本低,甚至以罚代管,使得非法行为获利的成本,远远大于被惩处的成本,不足以形成强有力的约束和威慑。正是这些“宽容”,助长了违法行为的变本加厉,逐渐成为一种恶劣的社会风气。对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的违法犯罪者,必须发现一起严查一起,从而真正发挥法律的威慑力,让他们不再抱侥幸心理。尤其要查办大案要案,进行警示震慑。三是执法网络要严。对乡镇、村组、社区、居委会等基层管理机构,要加强协助执法网络建设;对公安、农业、卫生、畜牧等相关部门,要加强联合执法网络建设;对景区、社区、学校、企业、农贸市场等重点区域,要加强执法信息网络建设;对村组、居委会、社区、景区等各类片区,要加强执法网格化建设。

 

    (三)进一步加强监管支撑保障。一是搞好队伍保障。为确保监管队伍能尽快适应新常态、新任务、新要求,对划转到食品监管岗位的人员,工作要定标准、提要求、把好关;对所学专业不对口的监管人员,鼓励参加在职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鼓励参加与岗位工作相关的专业学历教育和专业资格考试,搞好系统学习打牢知识基础。通过抓队伍建设,力争人人都是懂业务、会监管、有经验的精兵强将。通过招考招聘引进一批食品、药学、医学、法律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满足工作需要。对基层信息员、协管员、社会监督员,对食品生产企业负责人、质量负责人以及流通消费单位等关键岗位人员,全部组织轮训,提高责任意识和专业素质。二是搞好技术保障。仅依靠县市财力,短时期内很难把食品安全监管装备、检验设备配置到位。县市食药监管局、公共检验检测中心必须多想办法,广挖门路,加强硬件建设,配备仪器设备,强化监管监控、检验手段。既可以研究国家和省里的项目政策,整合包装申报项目,争取“国家区域性检测检验中心”等项目扶持,也可以广泛争取科研机构、慈善机构捐赠。在监管装备上,综合利用条形码、二维码等电子标签和计算机查询等信息技术,建立食品安全电子信息备案追溯系统,实现“来源清晰、去向明确”,推进监管手段现代化、信息化。在检验设备上,完善县市、乡镇两级食药监管体制改革的同时,可以尝试整合工商、质监、卫生等部门的设备,形成资源整合、成果共享的互通机制,加强食品检验能力建设。 三是搞好经费保障。改制改革后的县市级食药监管局一般年度经费缺口较大,要真正解决“以罚代管”问题,需要逐步增加财政预算,增加经费投入。

 

    (四)进一步协调各方量齐抓共管。食品安全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必须发挥社会群防群控作用。一是政府牵头抓总。由县是、乡镇两级政府把食品安全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作为干部选拔的重要依据、作为工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进行总部署、总协调、总督办、总考核;主要领导亲自过问、经常指导,分管领导靠前指挥、督促落实,进一步细化目标任务,抓好责任落实,确保食品安全工作不出问题,把这项涉及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民生工程做细、做实、做出成效,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效果。二是部门密切配合。随着食品行业的发展,出现了自制零售、前店后厂、现做现卖等跨多个环节的经营模式,一些监管的边界不清晰。成立县市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乡镇食品药品安全办公室后应切实发挥综合协调作用,对边界不清的环节作出界定。农业、畜牧、卫生、质监、商务等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落实职责,既分工负责又密切协作,既避免职责交叉又防止监管空档,确保各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管到位,把好全县饮食的“安全阀”,当好人民健康和生命的“守护神”。基层县市各级各部门、干部群众都要树立食品安全工作“一盘棋”理念,建立健全地区之间、部门之间协作联动机制,加强协调配合,强化衔接措施,及时通报信息,形成科学、紧密、完善的监管链,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有效监管。三是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强化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建立食品生产经营者诚信信息平台,完善诚信信息共享机制和失信行为联合惩戒机制。建立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信用档案,出台失信企业管理办法,建立“黑名单”制度,对故意生产经营有毒有害食品的企业、超市、农贸市场和门店,坚决列入“黑名单”,坚决查封取缔,坚决严查违法人员;同时要提高市场主体失信成本,对列入“黑名单”的投资者,以后他们再创业在银行贷款、建设用地、供水供电等方面还要严格审查。强化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充分依托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用好网页、QQ、微信、微博等新兴平台,以及在党校、中小学开设食品安全课程,宣传新《食品安全法》,解读政策法规、传播科学知识,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格局。通过开展新《食品安全法》宣传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活动,推广相关知识,引导全社会重视食品安全,发动群众自治自律,及时举报有毒有害食品,形成食品安全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强化食品安全惩处信息公开制度。通过形成惩处信息公开常态化,让黑心企业、无良商家彻底曝光,确保食品监管工作发挥最大效用。

 

    (英山县政协主席  胡百齐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