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药品安全是民生之本,和谐之基,安全之策,它已成为举国关注、全民关心的公共安全问题。为有效维护和保障公众饮食用药安全,竹溪县积极抢抓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机遇,科学谋划,上下联动,全力推动监管机构全覆盖,监管力量得到加强,保障能力得到提升,食药安全得到保障,食药监管体制改革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但通过调查发现,目前,竹溪县食药监管基层基础工作比较薄弱,食品药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日常监管工作亟待加强。
一、竹溪县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监管基础工作与监管工作要求不相适应。竹溪县地域辽阔,南部乡镇山大人稀,农户住居较为分散,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呈现出面宽量大、事多人少的现状,严重影响到群众饮食用药安全。辖区内共有食品药品、保健食品和化妆品监管对象3165家,小作坊、小摊贩、小商店、小餐饮店数量众多,呈现出生产条件差、生产水平低、产业规模小、经营不规范、潜藏食品安全隐患较多等特点,源头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概率高,食品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增加了食品药品市场监管难度。而竹溪县食品药品监管核定人员编制还空缺多人,汇湾、桃源、向坝等乡镇监管所仅各有1人,导致食品药品监管出现了“小马拉大车”的现象。
(二)执法设施装备与监管执法需要不相适应。体制改革后,基层食品药品监管机构健全、职责明确,人员逐步到位,但受办公条件、检测设备、执法设施、执法车辆、执法服装等硬件的制约,下乡靠步行或租车,检查靠眼观目测,影响了食品药品日常监管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监管能力建设与监管实际需求不相适应。一是监管技术支撑乏力。目前,竹溪县还没有食品药品综合检验检测机构,食品药品监管检验检测抽样送检需到十堰及其他地方,且检验周期较长,为及时查处食品药品违法行为带来影响。二是监管队伍能力不强。虽然食品安全监管职能进行了划转,但大部分基层监管人员对食品药品安全法律法规及专业知识不熟悉,对执法监管工作很陌生。三是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盲区。受监管人员数量不足和能力不强的制约,目前对酒类食品、化妆品和农村自办宴席等监管还不到位。特别是农村红白喜事家宴多、就餐人员多、聚餐地点分散,申报备案机制不健全,信息不畅通,现场安全检查指导缺位,安全监管盲区客观存在。
二、进一步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建议意见
(一)抓源头,强管理,切实改进监管薄弱环节。针对监管领域、监管区域上实际存在的缺位和盲区问题,从源头治理入手,对婴幼儿食用品、酒类食品、保健食品、化妆品销售等领域,对非法生产销售假冒伪劣食品、重要节日和重大活动的食品药品销售监管等问题,对农村中小学校(幼儿园)食堂及校园周边食品药品经营环境,对城乡结合部及农村食品小作坊、农村家庭喜宴、小型餐饮经营等场所,这些群众最关心、最担忧、反映最强烈的问题进行专项整治,延伸监管触角,加强监管执法,严厉打击食品药品安全违法犯罪,为公众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要重视规范市场主体生产经营行为,加强食品药品生产经营者在主体资质、质量控制、经营秩序和从业人员培训等方面的规范管理,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促使市场主体依法依规生产经营,确保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二)抓基础,强保障,切实加强监管能力建设。一是要抓好乡镇食药监管机构建设。尽快按机构改革“三定”方案把乡镇食药监管机构建设工作推进到位,不断提高基层监管执法的组织保障、人员保障和物质保障水平,乡镇监管所逐步达到“有一套抽样工具包、一个快检箱、一台摄像机,每人一台电脑、一套办公桌椅”的“五个一”标准,保证基层有足够的人员力量和必要的工作条件开展食药监管工作;二是要探索建立检验检测机构。应立足县情,积极探索食品药品检验检测资源有效整合的途径和方法,采取“依托市级、联合周边、统筹整合”的方式,建立县食药监管检验检测机构,完善检验检测设备设施,以便及时、高效、准确地对食品药品质量检验和检测。三是加强技术适应保障能力建设。要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高度,将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技术保障能力建设纳入议事日程,强化技术保障,提供技术支撑。
(三)抓队伍,强素质,切实提高依法监管水平。一是按照食药监管体制改革的要求和机构设置方案,尽快把基层监管机构人员足额配备到位,确保基层食药监管工作有人做事;二是县食药监管主管部门要加强监管队伍特别是基层和新进人员素质提升工作,真正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清正、纪律严明、行动快捷、执法公正”的食品药品监管干部队伍,为保障公众吃上放心食品,用上安全药品,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三是以乡镇为主导,配齐农村(社区)食品药品监管协管员,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四是加强依法监督管理能力建设。牢固树立依法监管的理念,严格遵守依法办事的规矩,切实维护执法部门的形象,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把食药监管部门和执法监管队伍建设成竹溪县人民饮食用药安全的忠诚卫士。
(竹溪县政协 吴晓红 陈芳芳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