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持续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正面临着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巨大挑战。能源资源需求将呈刚性增长,可持续发展面临能源资源瓶颈约束的严峻挑战。环境状况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重点流域水污染严重,一些地区大气污染问题突出,农业面源污染、重金属和土壤污染问题严重,重大环境事件时有发生。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结合神农架林区区情和主体功能定位,就神农架林区今后一个时期发展循环经济产业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神农架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一)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神农架林区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贯彻“保护第一、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建设方针,秉承“保护就是发展,绿色就是财富,文明就是优势”的发展理念。按照省委省政府确立的“建成世界著名生态旅游目的地”的战略目标。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提档升级,构筑经济多点支撑。在全面推进国家公园、世界著名生态旅游目的地、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建设中,呈现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良好态势。
1、经济发展总量不断增长。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57亿元,人均2.33万元,同比增长9.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7.6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9.14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9.5:41.3:49.2。全区接待国内外游客520.3万人次,实现区内旅游经济总收入18.64亿元。
2、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公路、机场、电网、天然气、信息化网络等一批基础设施重点工程相继建成投入使用,长期制约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交通通信、电力能源等瓶颈因素有所缓解。一是神农架交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区内公路达到1611公里,村村通公路里程达900公里,进出口通道更加通畅。二是电网体系基本形成。形成了以220千伏为骨干,110千伏-35千伏为主体,10千伏覆盖全区的电力输送网络,电力供应得到保障。三是林区松柏镇、木鱼镇天然气利用工程顺利实施,城镇居民清洁能源供应能力不断增强。四是通信光缆通达所有乡镇、景区和主要行政村、公路干线,实现了有线宽带、无线宽带立体覆盖,互联互通得到提升。“智慧神农架”、平安神农架、政务、商务、民生、旅游、教育、金融等政务商务信息化、行业信息化平台建设顺利推进。
3、环境资源保护不断加强。世界自然遗产、国家公园、国家风景名胜区申报获得成功。“一园四区”建设顺利推进。基本形成森林资源立体管护网络。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生态保护红线、责任追究制度、生态补偿机制等重大制度初步形成。依法打击破坏资源犯罪行为,取得了连续34年无较大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的重大成果。持续推进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大九湖湿地保护与恢复、地质灾害和小流域治理、基本农田保护工程,清理关闭小矿点,整顿“小水电”等工程,生态修复效果显著。森林覆盖率达到90.4%。
4、生态产业集群不断形成。一是实施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核心区建设,景区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旅游产品不断丰富,接待能力不断增强,旅游环境整治与新农村建设持续推进,旅游主导产业基本形成。二是农业转型发展取得突破,以生态农业、特色农业为显著特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达20余万亩。三是以绿色企业、生态产业为主导的盘水生态产业园区建设顺利,江苏一德、康帝公司、劲酒集团、武汉小蜜蜂等知名企业落户神农架盘水生态工业园区。
5、科技事业较快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成果累累。神农架金丝猴种质资源保育技术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建成了“省级神农架金丝猴保育生物学实验室”,运用北斗卫星导航和无线传感器技术建设神农架金丝猴监测平台。武汉大学等5所科研院校在神农架建立了“教学科研实践基地”、“生活物资采供基地”、“产学研合作基地”“药用植物资源研究开发中心”。专利发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不断取得新突破。
6、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建设管理不断加强,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城镇街道、住房、供水、供气,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不断加快。生态移民搬迁、危房改造、农村饮水、通村公路、电网改造、美丽乡村建设等有力推动了新农村建设。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社会保障持续提升。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都保持在98.%以上。离退休人员及被征地农民按时足额发放率和社会化发放率均为100%。建立健全了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等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由于神农架林区建制晚、基础差、底子薄的基本区情。从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运行情况来看,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制约因素和困难,必须认真对待并加以解决。
1、经济运行的质量不高,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一是农业生产现代化实施困难,产业化水平低下。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差,农民持续增收困难,农村贫困人口数量较多。二是工业化水平低。磷矿开采业成为我区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三是服务业体系不发育,社会中介组织不健全,旅游支柱产业规模小,市场主体弱,经济支撑力不强。四是财政收支压力大。经济增长的动力不稳定,拉动经济增长的投资、消费、出口需求不足。
2、基础设施仍然落后。交通、城市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落后。神农架林区没有铁路、没有高等级公路,严重制约着物流、客流快速流动的需要。城镇空间狭小,供电、供水、供气、通信、污水垃圾处理等设施不完善;停车场面积不足,机动车停放普遍长期占用街道;小区居民住宅厨房油烟污染普遍存在。
3、生态环境脆弱,拓展空间有限。土地、水资源分布失衡,地质、气象自然灾害频发,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系统脆弱。备受世人高度关注、独特的生态价值与脆弱的生态系统,使神农架林区的经济活动始终处于敏感状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十分突出。
4、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理念亟待加强。城镇和农村居民的节约资源、爱护环境意识不强,农村沼气设施综合利用率低。清洁生产、绿色消费、再生资源回收和垃圾分类处理方法简单、措施不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亟待加强。
二、神农架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对策
(一)正确认识区情,把握功能定位。神农架林区是国家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其主要功能是以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为首要任务。点状开发,面上保护,因地制宜地发展不影响主体功能定位的适宜产业,实施大九湖湿地保护区、景点景区、重大地质灾害区内人口生态移民。
(二)坚持规划引领,合理布局项目建设。推进落实主体功能定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多规合一”,形成全区一本规划、一张蓝图。重大项目布局必须符合主体功能定位。加快推进国土综合整治和地质灾害治理。
(三)继续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不断优化经济增长质量。一是强化农田生态保护,围绕绿色、安全、优质打造特色农业、旅游观光农业,构建复合生态农业体系。推广“畜-沼-果(菜)”养殖种植模式,推进农作物秸秆、人畜粪便等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建设美丽村庄。二是围绕节能、低碳、环保总体要求,推进盘水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实现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物交换利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促进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式发展、产业循环式组合,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积极开展阳日磷化工业园区的产业替代,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三是加快构建循环型服务业体系,推进服务主体绿色化、服务过程清洁化,促进服务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服务业在引导人们树立绿色循环低碳理念,转变消费模式方面的积极作用。推进旅游业开发、管理、消费各环节绿色化,积极构建循环型旅游服务体系。支持旅游景区使用节能环保交通工具,开发绿色旅游产品,科学设置垃圾分类回收装置,推进废弃物分类回收和资源化利用。
(四)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切实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严格源头预防,加快治理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让人民群众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逐步关停公路沿线、景点景区内的径流式小水电站。逐步关停对环境破坏、污染严重的磷化工业和磷矿开采企业。
(五)优化创新环境,提高创新能力。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培育和壮大创新型企业。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应用,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快推进涉及人民健康、食品药品安全、防震减灾、安全生产、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创新成果的应用。完善和落实促进科学成果转化,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加强对科技创新活动和科技成果的法律保护,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保障。
(六)加强监督管理,建立健全评价考核制度。组织开展《循环经济促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节约能源法》等法律法规的执法监督。加大对生产、销售过度包装商品行为的查处力度。严厉查处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拆解处理造成二次污染的企业。对资源消耗量和废物排放量大的重点企业实施动态跟踪管理。继续巩固“限塑”成果,适时研究扩大“限塑”范围。健全财政、投资、产业、土地、人口、环境等配套政策和各有侧重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研究建立循环经济认证认可体系。
(七)完善经济政策,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推进投资、价格、财政、金融等政策,激励、引导各类主体积极投身循环经济产业。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吸引社会各类资金投向循环经济。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中的作用。
(神农架林区政协 罗耀斌 刘治云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