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新洲区政协副主席 温新建
新洲区位于武汉市东北部、大别山余脉南端,长江中游北岸,境内“一江三河四岗”纵横交错,是武汉大都市极具生态的休闲后花园。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农业传统的种植养殖模式必将遭淘汰,传统农业大区面临着严重挑战;生态、休闲、观光以及带动农民就业的现代都市农业格局必将形成。为此,我们结合新洲区的情况,开展了一次调研,其调研情况如下。
一、新洲区传统农业基本情况
新洲区境内有武湖、涨渡湖两大天然湖泊,有举水、倒水、沙河三大跨省河流;湖区、平原地区面积占40%,丘陵、山区面积占60%。全区耕地73.2万亩,水域43.5万亩,对百万人口大区来说,耕地和水面均显“捉襟见肘”。
然而,历史上的新洲,曾是全国农业战线一张响当当的名片!1957年8月,全国棉花现场会在新洲召开,次年,中苏棉花专家考察团来新洲考察棉花生产;1970年2月,在全国棉花生产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李先念副总理听取新洲棉花生产的汇报;1958年12月,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视察新洲县凤凰公社“胜利油菜”试验地;1966年7月,全国农业机械化会议代表到新洲参观。
改革开放以来,新洲人继续演绎昔日传统农业的辉煌,在菜、菌、禽、畜、渔以及林果业方面取得了不俗的业绩。双柳十万亩无公害蔬菜,徐古食用菌产业园,李集、三店、凤凰的畜禽养殖,全区先后获“中国蘑菇之乡”、“全省畜禽养殖大区”等殊荣美誉。
二、关于现代都市农业的探索和存在的瓶颈制约
现代都市农业是发生在市内或市外周边地区的,能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为市民提供劳动就业和教育机会、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多效能农业经营模式。在武汉市“独立成市”、“打造武汉东部后花园”的大背景下,新洲区立足建设“美丽新洲、幸福新洲”,在由传统农业大区向现代都市农业强区转型方面作出了一些有益探索。
一是实施粮棉油产业稳增长工程。通过优化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建立一批千亩粮棉油高产示范片,推动区域大面积平衡增产。
二是实施蔬菜设施栽培工程。近年来,按“布局连片化、品种优良化、栽培设施化、管理标准化”的思路,加快标准化蔬菜基地建设,分别在邾城、凤凰、三店、李集等地发展设施蔬菜,每年新增万余亩。
三是实施食用菌产业提档升级工程。围绕徐古食用菌产业园,在扩规模、增品种、攻单产、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方面,大力推进工厂化、规模化、智能化、园区化、周年化生产。
四是实施畜禽产业规模扩张工程。以发展蛋鸡养殖为重点,坚持规模扩张、标准化养殖,走园区聚集、生态养殖、精深加工之路。
五是实施水产产业品牌打造工程。按照“稳定规模、调优结构、提高档次、精深加工、打造品牌、培育市场”的思路,着力在推进水产业发展布局区域化、产品特色化、生产标准化、养殖健康化、功能拓展化上做文章,围绕泛涨渡湖和武湖地区做足精品养殖文章,提高了我区水产品的美誉度。
六是实施林果产业生态工程。依托退耕还林,借助土地流转,我区见缝插绿,尤其是解决了土地撂荒难题。昔日的一些岗地、坡地、荒滩地,如今已成为花卉苗木、林果和景观绿色长廊,农业科技展示、农业生态观光、农业生态体验、农业文化传承等新型农业格局正在形成。
我区农业转型过程中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十八大”提出的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围绕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代都市农业格局仍存较大差距。
一是我区农业现有生产条件与现代都市农业的要求存在较大距离。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靠天吃饭”的局面无实质性改变,一些“旱包子”、“水袋子”并未得到解决。全区6.3万亩易旱易涝耕地,其农业基础设施尚未覆盖延伸到这些“被遗忘的角落”。
二是传统的分散生产和规模化生产极不协调。眼下,传统的分散生产仍占农业生产主导地位,成为现代都市农业一时难以逾越的屏障。全区2.2万亩耕地常年抛荒,20万亩耕地季节性抛荒,以至于农业成了“副业”。农民惜地和怕耕地流失现象制约了规模化生产。
三是农产品加工水平和附加值不高、产业链不完善。全区41家农业龙头企业,除少数几家外,多数缺乏精深加工,其产品档次低、增值能力不强、品牌更少,既无较高科技含量,也无强有力的带动作用。
四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农民作为现代农业生产主体,全区仅有37.6%的农户加入了各类专业合作社,与发达地区90%的比例相差较大。多数农民游离于农业组织之外,其新技术、新产品、新营销模式自然了解不多。
五是对农业的低投入严重阻碍着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
三、几点建议
现代都市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新洲区已具有独特的产业优势、良好的资源条件、广阔的发展空间,要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都市农业转型,必须深化认识、科学谋划,为此,提出几点建议:
(一)科学定位,找准现代都市农业的位子。我区山水资源丰富,距武汉大都市偏远,适宜营造市民休闲度假、体验农耕、观光游玩和科普教育。尤其是,我区的苗木花卉、食用菌、水产品、茶叶和蔬菜已有一定知名度和美誉度,因此,建议围绕市委市政府对新洲区农业的定位要求,优化整合农业资源,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现代设施农业、绿色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坚持区域特色、产业优化,按生态、高效、集约的方向科学系统定位。
(二)精心培育,擦亮武汉“大后方”的牌子。打造现代都市农业强区,不可能一蹴而就,得循序渐进。我区要想成为武汉市民的“大后方”首选地,必须在特色上做文章。一是做好赏花大文章,打造“季季有花、月月有瓜、不虚此行、逢人就夸”;二是做好农耕体验文章,采莲、采茶、摘果、摘瓜,让市民体验农耕的辛苦与快乐;三是做好休闲养身的文章,围绕山青水秀空气清新,打造连片种植花卉林果带。
(三)龙头带动,形成一批高端精品的圈子。现代都市农业靠“小打小敲”不行,得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得扎堆、集聚、规模化。不仅要继续引进实力较强的农业龙头企业,以发挥其基地项目的示范和辐射作用,还要扶持帮助企业培育品牌。如我区食用菌生产和水产品生产加工,均可形成全市独一无二的基地,以方便市民接受科普教育和旅游观光。
(四)打好基础,探索农业增收致富的路子。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既要打好农业设施基础,更要着眼于科学谋划以打好长远基础。要逐步理顺生态补偿机制,让生态街村农民有“钱”途;在激励回乡农民创业过程中,不妨出台政策,鼓励农民围绕生态绿色环保创业,扶持农民在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不断延伸产业链、吸纳农民工就业方面开拓新思路,以提升农民增收致富本领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