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谷城县政协委员走访调研谷城县部分乡镇农技站等,发现乡镇农技人员“青黄不接”问题普遍存在。经常与农民打交道的农技人员40岁以下的少,专业技术人员引进难、培养难、留住难、进编难等问题较为突出,最突出的是“青黄不接”。主要反映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年龄青黄不接。目前各农技站40岁以下基本没有,在岗人员大多是“50”以上年龄,年龄老化问题较为突出。
二是知识青黄不接。从学科结构来看,目前在岗人员专业主要集中在种植业,种植业又以粮食种植为主,从事农产品加工、营销等新兴行业和科技原创的研发专业人才奇缺;从学历结构来看,大多是原“计划分配”来的中专生为主,专科以上学历人才稀缺。
三是职能青黄不接。目前基层农技人员很多实际从事的行政性或大多抽调从事与专业无关的工作,还有的是开了销售农药、种子的小卖部,带来“种了别人自留地,荒了自己责任田”现象。
四是待遇青黄不接。基层农技人员工资待遇虽然得到解决,但有些经费没能真正落实到站、到人。为此谷城县政协委员建议:
一.制定农村专业人才规划,重点是基层农技人员培养与需求规划。出台基层农技人员队伍建设的专门政策,制定有关揽才、用才、养才、育才、赏才的科学用人机制;加大农村科技人才宣传力度,营造一个尊重农村农业科技人才的社会氛围,提高他们的社会影响,不断引导、激励、巩固农村农业科技人才队伍。
二.与农林类大专院校配合,定向培养农村基层紧缺人才。各地人事或者农业部门要对辖区内农技人员需求情况进行定期统计分析,对紧缺的人才实施委托相关院校进行定向培养;对家境贫穷,且愿意回乡从事农技工作的大学生采取签订合同方式,让这批免费生成为“三农”建设的支撑力量,解决“学农无生源、学农下不去”的老大难问题。
三.完善和创新农村适用技术人才培训机制,提高人才培训效果。按照“有校舍、有设备、有领导机构、有师资队伍、有稳定的学员、有培训制度、有专项资金、有培训验收标准”的要求,建立区域农村适用技术培训学校;充实农村适用技术培训内容,变单一性的培训为系统性培训,做到室内讲授和实地操作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
四.重点培养和扶持一批农村基层龙头涉农企业和科技示范户,使之成为先进农业生产技术推广的榜样和典型。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切实加大对农村基层龙头涉农企业和科技示范户扶持力度。把科技示范基地当作人才培养基地来抓,扶持和培养稳固的农村农业科技人才的基地,切实解决农村农业科技人才断层的问题。
五.以适当的经济待遇留住人才,为基层农技人员安心工作创造条件。一是提供稳定且与城市水平基本相当的工资制度、建立生活保障和发展晋升制度,解决学农的下去留不住的问题;二是提供专项资金,像奖励招商引资“功臣”一样奖励农业科技拔尖人才,使他们能安心工作,为社会作出更多贡献;三是出台政策,让中级以上职称农技人员,可以享受科级或更高级别行政干部的待遇,更好地鞭策他们发奋工作。
六.建立相对稳定的农业人才长效交流机制,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继续完善市县涉农科研单位、高等院校选派优秀管理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到基层挂职锻炼机制;同时农业生产重点市县每年要选派部分经营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到农业发达地区挂职学习;完善选派“大学生村官”制度,在同等条件下,要优先选派农林类大学生到基层去任职锻炼,进一步夯实农村人才队伍。
(谷城县政协 马明刚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