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家住城里的基层干部,不深入群众、不把工作放在第一位,而是常常往家跑,被称为“走读干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入收官之际,共有6484名“走读干部”在专项整治中被查处。这是中央首次大规模集中处理这一长期遭诟病的干部作风问题。(10月12日新华网)
谷城县政协委员认为,中央整治“走读干部”学得民心。6484名“走读干部”被查处,充分说明了干部“走读”怪状在我国的严重性。干部“走读”现象,不仅造成了大量时间的浪费,更使得一些基层干部的责任心缺失。
由于“走读”干部多抱着“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想法,很难把主要精力放在工作上,一心盼着尽快调离、升迁,在这种心态下工作,工作效率可想而知。
此外,干部在“走读”过程中,车来车往极易滋生干部的特权思想,既会增加财政负担,也难免消耗官员的有限精力,与服务对象产生距离感和隔阂感。
简言之,干部“走读”,走散了思想,走坏了形象,走丢了民情,走失了为民服务的责任,疏远了党群干群关系。
谷城县政协委员分析认为,干部“走读”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宗旨意识有所淡化。少数干部受不良社会现象的负面影响,耐不住农村乡镇的寂寞,上班晚出早归,下基层走马观花。二是客观条件有所限制。随着交通和经济条件的改善,很多乡镇干部家在城区,家庭不能照顾,于是就三天两头往家里跑。
为此,谷城县政协委员建言:整治干部“走读”现象,要“软”、“硬”结合,既要“堵”,更要“疏”,留人更要留心。在政策制定上更具合理化、科学化和人性化一些,以求在人情和原则之间、为民服务和对家庭负责之间寻找恰当的平衡。
所谓“堵”,就是要用严明的纪律来约束干部。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整治干部“走读”问题,就必须在加强考勤和随机抽查等措施的基础上,健全民主科学严格的干部考核、选拔任用制度,将“走读”考评情况与评先评优挂钩,与奖金福利挂钩,与干部使用挂钩。同时,在评价、晋升干部时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形成对群众负责、受群众监督的正确导向,让干部“走读”风刹出实际成效。
所谓“疏”,就是要用制度的温情来创造条件。光用“堵”的办法,在短时间内或许能取得一定效果,但由于干部内心深处有抵触情绪,结果一阵风过后,“走读”现象就可能又死灰复燃。在整治干部“走读”问题时,如果能既讲原则也讲“人情”,采取“疏”的办法,尽可能兼顾好领导干部的工作和生活,适当提高基层干部生活待遇,人性化地化解他们的“后顾之忧”,才能留住人更留住心,对促进政民互动、构建官民互信大有裨益。
总之,整治干部“走读”现象,必须坚持辩证看待、疏堵结合的原则,既要加强监督检查进行纪律约束,又要充分理解给予人性关怀,才能真正让干部变“走读”为“住读”,干部住读之后也才能真正踏踏实实干好工作,扎扎实实为人民服务,巩固教育实践活动成效,切实让群众感到作风持续转变。
(谷城县政协 王轩玲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