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委员 >委员建言 >议政建言

关于推进工农对接做大绿色产业的调查与思考

2014-09-15 01:01:47  
字体大小:【

 

    改革开放以来,竹溪绿色产业发展经历了“辉煌-徘徊-爬坡-转型”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了不同的阶段性特征。近几年,竹溪县委县政府在转型发展阶段,通过推进工农无缝对接,有效解决了农业生产的分散性、无序性、间断性、盲目性、低效性的问题。为此,竹溪县政协就如何推进工农对接进行了专题调查,调查认为,推进工农无缝对接做大绿色产业,成效可喜,前景广阔,问题尚多,任重道远。


    一、推进工农对接面临的主要难题


    (一)农民难组织。由于受区位限制,长期的农耕习惯,竹溪在农业产业发展规模上是“版图的大块头,经济的小个子”;在产业发展结构上是“小而杂、品种全”的散放,没有“拳头力量、经济柱头”的集约;在产业发展效益上是“品牌有名”而“收益不大”。目前由于信息、市场、技术服务不对称,全县又缺乏统一的产业建设总体规划,产业、企业、农户、市场没有形成有效对接,各乡镇制订产业发展规划比较盲目,农产品品种多、规模小、批量小、效益低,产企各自为政,市场风云不定,农民收入不稳,出现了政府号召农民不响应的尴尬局面。


    (二)企业怕参与。一、二、三产业之间关联度不高,对工农对接策略落实不够,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带动辐射能力弱。工业园区管理体制不顺,进驻企业既没有满园,更没有满负荷生产,难以发挥引领产业集群的作用。2013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1家,农产品加工企业100多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亿元,已获省级著名商标6个,知名品牌8个,龙王垭茶、竹溪贡米等4个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但这些龙头企业中“小龙”多,“大龙”少。由于这些企业的70%左右是通过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改制发展起来的,生产经营方式落后,管理水平较低,技术创新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差,利用资本市场进行扩张的能力较弱,大部分企业仅能应用常规技术进行农产品的初级加工,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均不高。发达地区农产品加工程度一般都在80%以上,而竹溪还不到30%,这些都阻碍了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三)体制不顺畅。现行管理体制存在条块分割,产加销、贸工农相互脱节现象。农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由政府的不同部门分别管理,表面上看许多部门都在抓农业产业化,但由于缺乏沟通,部门各自为政,政策措施不配套,形不成合力,产生不了整体效应。同时,有的主管部门职能未转,观念未转,还习惯于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行政命令、下达指标”的运作方式,结果造成农业产业化不能按市场经济规律运转。


    (四)服务有短板。政府、企业、中介组织及农民参入没拧成一股绳,劲没往一处使。一是怕担风险。因为在工农对接工作中,政府一作为就成“行政命令”,带来的市场风险变成政治风险;二是缺乏后劲。由于县级财力薄弱,用于农特基地发展的后续资金不多,基础设施建设、基地改造升级、农业新技术推广应用、新产品开发等缺乏资金支持。涉农项目资金没有得到有效整合,缺乏统筹协调,投入随意性较大,政策性资金使用效率不高,不利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农业投入大,见效慢,受自然灾害影响风险大,有效抵押物不足,金融支持乏力,农民贷款难,龙头企业融资难,中小企业担保中心实力较弱,担保成本高,数额小、期限短,无法满足企业需要。三是难以集约。产业发展必须是集约化种植,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土地二轮延包、林权制度改革等把村集体掌控的土地、林地资源全部分配到农户,集体再无资源支配权。土地流转等机制不健全,土地、林地流转处于自发的、分散的、无序的小规模状态,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导致乡镇、村组发展特色产业无抓手,土地流转难、集约经营难。四是链条不紧。从全县药材种植,魔芋产业来看,属于典型的基地没能与企业对接上,缺乏中介的协会、合作社的服务功能,出现田间与车间对接的链条不紧。专业协会存在着官办性质,企业参与度低,功能单一,缺乏必要的调控手段等问题。


    二、强力推进工农对接的主要建议


    (一)坚持以发展理念创新为切入点。站在统筹城乡发展、实施农业与工业对接的大格局来思考,如果不打牢基础,不优化结构,不整合优势,不形成强势,不走农业工业化道路,就会被市场边缘化,不仅影响农民增收,而且会延缓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影响竹溪农业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因此,必须树立工业与农业对接的农业发展新理念,坚持科学发展、循环发展模式,统筹推进城乡发展,统筹产业化经营,以县工业园区为平台,走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与工业相对接的产业化经营之路,围绕增收抓产业,围绕产业办企业,围绕企业建基地,把山间、田间作为工业生产的第一车间,工业反哺农业,达到山间与田间对接、产业与工业联姻的目的,实现农业农村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一是从工农分离向工农无缝对接转变。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农业产业化经营把农业资源进行工业化的开发和对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把山间、田间作为工业生产的第一车间,按照工业品的生产规范来管理和经营农产品生产,把农业后续车间的利润返还到第一车间,以农促工、以工带农,从而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二是从开发内生资源向开发接替产业转变。要大力开发内生资源,在农民增收项目上不能“一棵树上吊死”。在农村绿色产业开发中要做到“刮风的时候防下雨,天晴的时候防天阴”,面对风云变幻的市场和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做到干今天、想明天、谋后天,才能长期立于不败之地。三是从固守传统方法向运用市场方法转变。在发展绿色产业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用市场经济的方法抓农村工作,用抓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要打好、打活地方牌,坚持把建设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作为工业生产的第一车间,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要围绕转化特色农产品资源,大力扶持和发展龙头企业,大力开发新产品,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企业效益。四是从就农业抓农业向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转变。要依托农业生产建立农产品加工业反哺农业、带动农业发展的新机制,要加大农产品深加工力度,变过去农产品“提篮小卖”为“车装搬载”,让“傻大黑粗”的原始土货变成“小家碧玉”的现代靓货。


    (二)坚持以绿色产业基地建设为支撑点 。绿色产业基地建设是工农对接的基础。实现田间与车间“无缝对接”,就是要坚持“车间加工需要什么、山间田间就种植什么”。按照“南特北茶、适度兼抓”的产业发展思路,结合建设绿色产业引领区发展产业板块基地100万亩,为龙头企业提供可靠的原料保障。抓绿色产业基地建设应做到“四改”。一是改“洋”为“土”,发展有机绿色产业。按照“优质、专用、特色、生态、安全”的要求,采取强力措施,推进农产品生产逐步不使用化肥,畜牧养殖不使用激素,让我县真正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有机绿色农产品生产示范县。二是改“杂”为“专”,推进产业基地标准化建设。一方面,要实现基地建设标准化。新建绿色产业基地一律按照“高起点定位、高标准实施、高效益发展”的原则,详细制订产业基地建设标准,做到水、电、路、渠、堤等基础设施配套。同时,加大老旧基地的改造力度,用现代物质装备基地、用现代科技改造基地,突出抓好茶叶基地的改造,实现采摘机械化、灌溉自动化、生产无害化、产业效益化。另一方面,要推行基地生产标准化。树立“绿色”、“标准”观念,打造精品农业、品牌农业、循环农业、观光农业。以“龙峰”、“竹溪黄连”为示范,制订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种植标准、地方特色产品种植和管理标准及特色农产品市场准入标准,积极引导企业和农户实行标准化生产。三是改“集散”为“集约”。在品牌资源整合上,应充分利用“中国有机绿茶之乡”、“中国魔芋之乡”、“中国黄连之乡”的品牌,在扩大规模、提高品质、做大品牌上狠下功夫,把品牌转化为强县富民的现实生产力。四是改“脱节”为“对接”。坚持“依托农业办企业、牵手农民办工业、工农对接兴产业”,以培植农特产品加工产业园为抓手,找准工业与农业的结合点,通过订单的方式把田间与车间无缝联结起来,使田间围绕车间生产,车间带动田间发展,让工业园区成为农民、农业、工业、市场相互融合和对接的平台。


    (三)坚持以扶强壮大龙头企业为突破点。实践证明,龙头强则产业强,企业壮则链条长。从近几年的发展来看,竹溪工业发展正逐步走向以特色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发展道路,梅子贡茶食品、顺溪豆制品等农特产品加工企业,正是依托资源不断发展壮大的,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工农互动”发展模式,为全面推进工农“无缝对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是着力构建新型工业体系。从竹溪实际出发,要着力构建三大新型工业体系,即依托茶叶资源,建立有机绿茶、乌龙茶、茶食品等系列产品加工体系;依托优质农产品资源,建立果汁原浆、即食饮品、保健食品、豆制品等绿色食品加工体系;依托丰富的药材资源,建立双稀、沃氏氧化物、二酮等系列化工药材加工体系。二是着力抓好品牌体系建设。围绕“创一个名牌,兴一个企业,带一个行业,活一方经济”的目标,创名牌、树形象、兴产业。坚持面向市场、面向千家万户,策划名牌,打造名牌,依托龙王垭茶业集团、人福生物医药公司等骨干企业,重点培育一批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关联度的国际国内知名品牌,扩大竹溪产品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三是着力开展农企大融合。目前,竹溪龙头企业规模小、效益低、带动能力弱,还没有形成“公司+基地+农户”或“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大多数农户游离在产业链条之外,调整产业结构跟着感觉走。推进工农对接,龙头企业要敢作为、善作为。农产品加工企业要通过建立合同农业、契约农业、股份农业,把企业与农业紧密连接起来,共同参与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共同分享产业产生的效益。四是着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要引导龙头企业积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变目前多数企业家族式夫妻厂、父子厂、兄弟厂、姊妹厂的经营管理状况,促进企业以制度促管理,以管理促升级,以升级促做大,以做大促发展。


  (四)坚持以工业园区建设为结合点 。按照“产业集聚、布局集中、资源集约”的原则,采取“农业示范园+产业大户+专业合作社+特色板块基地”的模式,以土地流转实现土地连片、集中、规模利用,着力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以西部科技产业园、农产品精深加工园、生物质能源工业园为重点,抓好工业园区建设,促进工业产业集约化;以大明物流园、鄂渝陕农产品集散中心为主体,抓好现代物流园建设,促进商贸产业区域化。目前,竹溪工业园区已初步成为竹溪农产品加工中心和工业经济发展的平台,已有湖北名牌产品5个,湖北省著名商标2个,共取得省级以上专利权30项(次),被国家发改委、中国产业集群研究院授予“全国百佳科学发展示范园区”称号。应尽快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对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品牌开发、科技服务、政策保障、激励机制予以明确规定,强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坚持“依托农业办企业、牵手农民办工业、工农对接兴产业”,以民营工业园区为主体,推进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生物医药加工产业园、高新技术工业园建设,发展壮大清洁能源、特色农产品加工、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建材等四大工业集群,形成“一区三园四集群”的工业经济发展新格局,使工业园区成为农民、农业、工业、市场相互融合和对接的结合部。


    (五)坚持以市场体系建设为引擎点。一是着力培育市场主体。以竹房城镇带建设为引擎,以特色产业为支撑,以现代物流园建设为主体,以农产品物流园为载体,突出抓好茶叶、中药材、魔芋、蔬菜、干果等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把竹溪建设成为鄂渝陕毗邻地区农特产品集散中心,打造“买全国、卖全国”的物流平台,把竹溪建设成为鄂渝陕毗邻地区省级物流集散地。二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体系。以大明现代物流园、“秦巴药谷”集散地为主体,大力发展商贸、物流、餐饮、仓储、集装、运输等现代服务业,以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激发绿色经济发展的强大气场,让竹溪成为湖北面向西部大开发的一个窗口。三是创新市场营销模式。通过建设工业园区搭建农产品生产加工与市场的对接平台,通过建设现代化的农产品信息网络,特别是农村农业信息网络,使农业、农民与市场连接起来,准确把握市场动向,抓住市场商机,减少生产盲目性和被动性。


(竹溪县政协  李章新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