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县政协副秘书长 李章新
旗帜是方向,旗帜是动力。十堰市委、市政府授予竹溪 “十堰绿色崛起示范县”发展大旗,立足点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秦巴山区绿色生态屏障;着眼点是策应区域性中心城市战略,打造十堰西南部的重要战略支点;出发点是发挥竹溪比较优势,探索一条体现竹溪特色、符合竹溪实际的绿色发展之路;落脚点是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建设美丽和谐幸福的生态新家园;支撑点是绿色产业引领区、生态城镇示范区、省级物流集散地;总目标是争当十堰建设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的排头兵。
一、着力构建山川秀美的生态植被体系。生态植被建设是实现“绿色崛起”的基础。全县上下应坚持“生态优先、循环利用、绿色崛起”理念,着力建设“三个三”。一是致力“三林”建设。坚持生态林、景观林、经济林“三林并重”,坚持不懈地抓好植树造林、庭院绿化、道路绿化、河滩绿化、封禁治理、产业基地、森林景观建设,实现庭院花果化,道路林荫化,农田林网化,山地森林化,城镇园林化。二是实施“三大工程”。首先是生态细胞工程。在全县深入开展争创“绿色乡镇”、“绿色村庄”、“绿色机关”、“绿色校园”、“绿色庭院”活动,着力构建一批生态景观、生态小区、生态街区、生态村落、生态乡镇;其次是“增绿”工程。全力抓好“身边增绿、城镇带沿线植绿、荒山造绿、林地见缝插绿、庭院添绿、沿途裸岩栽植爬山虎披绿”为主的“增绿”工程;第三是“消茅”工程。以国有林场为主体,以乡镇为战场,全面开展“消茅”工程,三年内让巴茅山变成绿色仪仗队。三是构建三大生态示范带。坚持高起点规划,大手笔建设,分步骤实施,构建以过境省道为主线的生态景观示范带,以十八里长峡为主体的南部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带,以汇湾河为中轴的南水北调水源区生态产业带,充分展示竹溪的自然之美、绿色之美、生态之美、和谐之美。
二、着力构建特色鲜明的绿色产业体系。生态产业建设是实现“绿色崛起”的核心。围绕绿色产业引领区建设目标,坚持造绿与富民相统一,生态与经济相协调,做到绿色与产业结合,生态与经济结合,开发与利用结合,庭院与板块结合,着力构建“产业发达、环境优良、环保节能、富民强县”的绿色经济体系。一是构建中东部绿色产业板块。按照“三品一标”发展取向,抢抓十堰市委、市政府实施“四百”工程建设机遇,确立以茶叶为主导,药材、魔芋、木本油料、原生态养殖为骨干的“一主四大”绿色产业发展定位,全县绿色产业基地总面积突破100万亩;二是构建竹房城镇带绿色工业集聚区。以工业园区为平台,坚持扩大总量与优化结构并重,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与发展现代新兴产业并举,以民营工业园区为主体,推进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生物医药加工产业园、高新技术工业园建设,发展壮大清洁能源、特色农产品加工、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建材等四大工业集群,形成“一区三园四集群”的工业经济发展新格局;三是构建原生态旅游产业经济带。借助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之力,以“一山(偏头山)一垭(关垭)一峡(十八里长峡)一心(鸡心岭)一庄(龙王垭山庄)一河(石板河)一库(潘口库区)”为主要节点,构建休闲度假养生保健的绿色循环旅游走廊,让外地游客来竹溪看美景、观林海、品贡茶、尝佳肴、吸氧吧、来养生,使竹溪成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要支撑点。
三、着力构建快捷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是实现“绿色崛起”的支点。竹溪是湖北出于大西北、面向大西南的重要门户,应凭借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坚持以竹房城镇带建设为引擎,以绿色产业为支撑,以现代物流园建设为主体,以专业市场建设为载体,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和综合性现代物流中心建设,突出抓好茶叶、中药材、魔芋、蔬菜、干鲜果等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打造“买全国、卖全国”的物流平台,把竹溪建设成为鄂渝陕毗邻地区省级物流集散地。以大明现代物流园、“秦巴药谷”为主体,大力发展商贸、物流、餐饮、仓储、集装、运输等现代服务业,以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激发绿色经济发展的强大气场,让竹溪成为湖北面向西部大开发的一个窗口。
四、着力构建宜居宜业的生态城镇体系。生态城镇体系建设是实现绿色崛起的支撑。应围绕“省级边贸山水园林城”建设目标,实施“东拓西延、南北相连、城乡统筹、配套发展”的城镇发展方略,围绕“高”字定规划,围绕“绿”字做文章,围绕“特”字抓发展,围绕“美”字树形象,加快生态县城建设,拓展县城空间,创建生态集镇,建设生态宜居小区,全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城镇现代化、城乡一体化。以竹房城镇带建设为契机,坚持抓城乡一体化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工业园区建设相结合,与城中村改造相结合,与村庄环境整治相结合,做到富民与强县良性互动,经济与社会协调并进,城镇与农村共同繁荣,环境与发展同步提升,推进人口向城镇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养殖向小区集中,努力构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城乡一体化新格局。打破行政区域限制,突破地理条件制约,按照“产业围绕资源走,人口围绕产业走,建设围绕人口走”的原则,以扶贫搬迁、生态移民、库区移民、产业移民为抓手,引导企业、资本、人口等要素向集镇中心区集中,加大S346国道沿线集镇改造升级力度,重点加强街道路面、路灯、绿化、供水、排污设施建设,完善集镇功能,提高集镇产业的承载力和吸纳能力,形成“一线串五珠”的生态城镇发展新格局。
五、着力构建独具魅力的生态文化体系。生态文化建设是实现“绿色崛起”的灵魂。应坚持“以文化为灵魂、以绿色为生命、以人文为特色”的建设理念,深度挖掘生态文化历史底蕴和丰富内涵,以古村、古寨、古祠堂、古建筑、古民居、古桥、古树、古戏、古人为根基,全力做好生态文化整理、包装、推介工作。注重生态文化品牌建设,全力打响吴征镒院士评价竹溪“动植物的基因库、生物的百科全书”这块金子招牌,擦亮“山二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品牌,唱响向坝民歌。立足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加紧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标志性生态文化建筑:植物博览园、生态博物馆、生态文化馆、生态图书馆、生态文物馆等基础性文化设施,使其成为竹溪弘扬宣传生态文化的重要阵地和展示平台。
六、着力构建自然和谐的绿色环保体系。生态环保体系建设是实现“绿色崛起”的保障。应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坚定“保护就是发展、绿色就是财富、文明就是优势”的理念,把培植生态、守住绿色提升到提振竹溪形象、发展生态经济、繁荣生态文化的高度来统筹推进,让每个人都明白“竹溪的根基是山水,资本是生态,特色是绿色,发展方向是绿色崛起,奋斗目标是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应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思想,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整个竹溪都划定为自然保护区,严禁毁林开荒,严禁乱砍滥伐,严禁乱采滥挖,严禁开山采石,切实保护好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景一石,把青山绿水、美景蓝天留给子孙后代;坚定不移的守住生态底线,积极探索完善污染物减排监察、检测、考核体系,加强工业废水、废气治理,加快城镇污水、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确保实现节能降耗和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以新的发展方式创造更多的绿色GDP、民生GDP。建立长效工作机制,推进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由运动式转变为常态化,逐步建立“户归集、组建池、村清运、镇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模式,全力打造“天蓝、地绿、水清、街美、人文明”的靓丽新竹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