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桑产业是郧西县确定的农业六大特色产业之一,为做大做强蚕桑产业,促进农民增收,不断提升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根据县委批转的《郧西县政协2014年工作要点》,2014年3月11日至3月28日,郧西县政协主席王绪桔、副主席毛强带领部分委员、农业局和蚕桑重点乡镇的负责人,通过进村入户、深入企业、实地考察、走访座谈、听取汇报等多种方式,对做大做强蚕桑产业进行了专题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蚕桑产业发展现状:
2006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抢抓国家商务部实施“东桑西移”工程的机遇,聚合优势资源,大力发展蚕桑产业。按照“围绕市场建基地,突出规模抓重点,集中连片上水平,依托龙头带农户”的发展思路,坚持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不断巩固老桑园,稳固拓展新桑园,着力培植龙头企业和养殖大户,保持了蚕桑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经过几年的培植,蚕桑产业规模逐渐壮大,产业效益日益显现。2013年,全县实现养蚕收入830多万元,养蚕户平增收5000元以上。
1、基地规模。截止2013年全县累计种植蚕园20000多亩,形成了六郎、马安、景阳、夹河、河夹、安家、香口等7个蚕桑重点乡镇,30个蚕桑重点村,1500多户养蚕专业户,发放蚕种7500张,年可为丝织产品加工提供220多吨鲜茧原材料。
2、企业情况。湖北中绫丝绸有限公司是我县引进的唯一一家蚕茧加工的企业。该公司2009年注册成立,负责蚕茧收购、加工等业务,开发了“织女”牌蚕丝被、领带和丝巾等产品。2013年公司实现产值5761万元,但由于原料不足,人工不足,公司仅启动了4组缫丝生产线。
3、蚕农收入。随着全球经济复苏,国内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潮流不断更新,丝绸产品市场持续发展。目前,蚕生丝价格已经达到每吨36万元,比2008年金融危机时每吨14万元上涨了157%,干茧现货达到每吨12万元左右,比低谷时的4万元涨了3倍。我县2013年度春季蚕茧收购价21.6元/市斤,秋季蚕茧收购价19.23元/市斤,均高于保护价18元/市斤的水平,实现了养蚕户平增收5000元以上。养蚕效益日益显现,部分农民纷纷表示将继续做好做大蚕桑养殖。
4、服务机构。2013年在马安、河夹、六郎先后成立了蚕桑合作社。针对桑蚕种养户分布广、规模小而散的特点,按照自愿、自主、自治原则,加强蚕农合作组织建设,相继成立了蚕桑合作社。合作社正在逐步完善“统一蚕种配发、统一小蚕共育、统一消毒防病、统一物资配供、统一技术指导”的产业化科技服务网络体系。该组织已成为蚕桑产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服务的主体。我县鼓励蚕桑大户带头组建农民蚕桑生产合作社,推行“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
二、蚕桑产业发展存在困难和问题
我县蚕桑产业发展虽然有些起色,但就整体来看,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企业发展难题多,龙头作用难发挥。湖北中绫丝绸有限公司目前面临问题诸多,企业的龙头作用难以发挥。一是蚕茧生产不足,市场供不应求。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国际、国内市场需求的增加,而国内东部发达地区经济转型,出现“东桑西移”原本养蚕大县不再种桑养蚕,全国蚕茧量明显减少。我县企业目前满负荷生产需要干茧600吨,而我们仅仅能够提供200多吨鲜茧,与实际需求相差甚远。二是工业用水不足。蚕茧缫丝需用天然水,而向其供水的天惠渠时断时续,企业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局面。三是技术人员不足,人才支持不够。企业缫丝需求的多是熟练技工,用工需求250人,目前在岗及正在培养的技术工只有30-40人。四是企业链条不完整,产业效益不高。目前企业基本还停留在追求“一颗茧,一根丝”上,效益十分有限,显然这已不符合新蚕桑生产观。蚕桑除了生产茧丝,为纺织提供原材料,同时生产的副产品还是美味佳肴和保健品,以及生活用具、建筑材料、生物制药等,用途广泛,产品附加值高,市场潜力巨大。
(二)基地质量总体差,产出效益难提高。目前,全县30个蚕桑重点村现有2万亩桑园,养蚕7500张,养蚕量约为0.4张/亩。而全国养蚕的正常水平为1张/亩,蒙山养蚕量约为1.5张/亩。相比之下,我们基地总体质量差,直接导致产出量低下。一是基地基础不优。我县桑园基地多数建在坡边、坎边和缓坡地。基础设施不配套,水利化程度普遍较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桑叶产量低。二是桑园管理不够。蚕农对桑园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不重视桑树修剪,没有丰产树型,施肥和病虫害防治没有跟上,存在只求产出、不重管理的现象,导致桑树长势较差、亩产叶量低,影响蚕茧量的增长。三是桑园低效利用。在桑园套种及桑叶、枝条综合利用上做的不够。
(三)农企对接不到位,合作组织难给力。郧西蚕桑产业发展虽然成立了合作社,但是各组成要件之间,缺乏必要的利益纽带对接。基地、企业、合作社、农户权责利的整合、连接、调控及分配机制没有健全,未能全面发挥好合作社应有的整合优势、调节利益、维护权益、强化服务的基本职能,使得构建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产业利益共同体的终极目标难以实现,这对整个蚕桑产业的发展极为不利。
(四)产业投入不充分,发展后劲难提升。一是蚕桑产业专项扶持资金投入总量不足,小蚕共育、蚕药蚕肥、蚕房蚕具补贴资金缺口较大。每个专业村按500张蚕种规模计算(除去现有补贴),小蚕共育费缺口2万元;蚕肥缺口6.6万元;蚕房补助缺口13.5万元;蚕具缺口至少30万元。蚕桑产业所需资金缺口大,严重影响乡、村发展蚕桑的积极性。二是蚕桑养殖技术专干严重不足。规范的蚕桑生产要求每个蚕桑生产重点村至少要有1位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农户栽桑养蚕,从基地管理到养蚕消毒防病直到结茧全过程跟踪服务。然而,我县至今没有一个地道的蚕桑养殖专业人才,就连 “土专家”也不能满足实际需求。三是科技投入不足。我县的蚕桑生产虽然也总结出“15975”桑植技术、方格簇、蚕箔养蚕技术,但是核心技术推广不是很到位,生产水平低,饲养方式相对落后,经营管理比较粗放,呈现出批次少、产量低、效益不明显等问题。四是保障机制投入不够。目前我县蚕桑生产对蚕农的保障仅仅局限于保护价收购,而众所周知,桑蚕养殖环节多风险系数较高,对于大规模的蚕病危害,蚕农的生活就会陷入困境,不利于老百姓积极投身于桑蚕产业之中。五是激励机制不够。全县虽然制定了相关的补贴奖励制度,但是由于财政投入比较有限,补贴奖励点多面广,犹如“麻分雨,慢慢撒”,奖励不突出,起不到激励作用。特别是,村干部待遇普遍较低,而他们又是农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他们的重大支持和牺牲。
三、做大做强蚕桑产业的建议及对策
我县蚕桑产业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做大做强蚕桑产业为目标,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提高养殖效益为突破口,以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为手段,大力推动蚕桑产业的全面发展,确保广大蚕农提质增收。
(一)加大企业服务力度,激发企业生产活力。一是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蚕桑产业的领导,着力做好龙头企业的培植和服务工作;二是相关职能部门要针对企业用水问题,结合实际情况,科学规划,尽快施工,力争做到一劳永逸地解决好的企业用水问题;三是整合免费就业培训、校企联合办学等有效资源,加大培训力度,为企业培养好储备好技术人才;四是鼓励企业提升自身研发能力。企业要坚定发展信心,借鉴蒙山华虹公司经营模式,积极寻求自我发展,延伸产业链条。结合我县“旅游立县”战略,面向游客市场,加强蚕桑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将蚕桑产业打造成旅游、观光、体验型、消费型产业,进而提高企业效益,提升竞争能力。
(二)加强高效桑园建设,提高基地产出效益。一是舍得拿好田好地栽桑养蚕。好田好地土壤一般比较肥沃,地势低平便于机械化操作,可以大大提高桑园桑叶的产量和质量,进而能提高养蚕收益。二是加强低效基地改造。通过测土配肥技术科学施肥,更换高效桑种(效仿蒙山引进“农桑”14号),引进优良蚕种(可试验推广蒙山优良品种“两广”Ⅱ号)等办法,对现有低效基地进行改造,从而提升桑园的产出效益。三是积极发展新区。在巩固好核心基地建设成果的同时,将高效桑园建设纳入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四是加强桑园管理。重视桑树修剪、施肥和病虫害防治,培育好桑树。同时对有一定规模的桑园适当完善机耕道和引水工程建设,从而提高桑园整体质量。五是多措并举提高桑园利用效益。一方面积极探索桑园套种技术,有效利用桑树间隙土地。比如在桑树间隙套种土豆、花生、红薯、药材等低矮作物,从而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增加农户收益。另一方面加大科研力度,提高桑园内在价值。桑树全身是宝,桑叶可以制茶、桑枝可以发展耳业、桑果可以研发果汁等,所以企业要加大对叶、枝、果的综合价值开发,从而提高桑园的整体效益。
(三)加强蚕桑产业领导,破解规模养殖难题。为了切实将蚕桑产业发展成为我县农业支柱产业,县委、政府要进一步加大领导力度。一是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多种形式,宣传蚕桑产业发展的重大意义,消除狭隘的小农思想,切实增强农户参与种桑养蚕的主观能动性,为规模养殖提供群众基础。二是着力培植重点。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发展种桑养蚕的积极性,通过土地流转,快速扩大基地规模,使粮农变成蚕农,承包地变桑园,突出重点,确定区域,集中资金、物资,重点发展大乡、大村、大户,走规模化经营,集约化发展之路。三是加大政策引导。通过加大蚕桑产业奖励扶持政策宣传,积极动员引导返乡青年回归创业。四是加强服务功能。积极探索为“三无”蚕农,搞好牵线搭桥、出谋划策,通过政府“有形的手”和市场“无形的手”的巧妙结合,为产业发展服好务。
(四)完善合作组织建设,促进产业协调发展。蚕桑产业合作社上连龙头企业,下连诸多蚕农,是一个民间组织。合作社具有维权、自治、强身、服务四大职能,围绕这些职能,强化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逐步由政府引导型向市场主导型推进,完善“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着重解决蚕桑产业合作社运行中存在的机制不全、活力不强、凝聚力不高的突出问题,眼前必须以构筑共同体为核心,借鉴恒达扫帚合作社的成功经验,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规范组织。明确组织责任和权利,本着自愿原则,审核社员。同时民主选举产生内部组织机构和领导成员,民主通过内部管理、调节、服务制度和章程,依法自我约束、自我发展。二是对接订单。积极推行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对蚕茧全面实行“订单生产”,龙头企业与合作社签订定购合同,明确双方责任。企业为合作社提供蚕种、蚕肥、技术、资金等,合作社负责落实生产原料;合作社对桑园按农户承包面积建档立卡,生产前与农户签订收购合同,让蚕农放心生产,提质增效。从而使蚕农、合作社、龙头企业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利益均沾、风险共担,促进整个利益体系发展。三是协救灾民。合作社要积极通过自身网络,协助政府及民政部门掌握入社蚕农灾情,做好落实重灾社员的救灾工作和轻灾社员生产自救工作,充分利用风险基金,补贴受损蚕农,从而保护好蚕农切身利益,促进产业协调稳健发展。四是服务“帮困”。大力推行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加强对种桑养蚕技术指导和服务,建立蚕桑技术服务责任制,逐步健全以“统一蚕种配发、统一小蚕共育、统一消毒防病、统一物资配供、统一技术指导”的“五统一”产业化科技服务网络体系。同时,结合社员在蚕桑养殖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要给予帮扶,特别是对“三无”蚕农及年迈蚕农要给予适当照顾,进行合理地分工等。
(五)加大蚕桑投入力度,提升产业发展后劲。一是抢抓秦巴山区连片扶贫战略、南水北调水源区建设及受水区与供水区结对帮扶等机遇,打好政策牌,积极争取政策、项目、资金支持。二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增加政府贴息贷款,重点用于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蚕房建设、蚕具添置等方面,采取多方融资的办法,解决蚕桑产业发展资金瓶颈问题。三是整合扶贫、农机补贴、科技、环保、退耕还林、阳光培训、土地利用、林业、金融信贷等方面的资金政策,由县委、县政府出台更为合理、优惠、更具操作性的配套产业扶持政策。四是加强蚕桑养殖技术教育培训,培养一批“技术能手”、“土专家”为我县蚕桑产业大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科技支撑。五是加大科研力度,提高我县蚕桑产业效益。经过理论推测,郧西养蚕能够达到一年养4批蚕,而目前只有2批次,发展潜力巨大。政府和企业要加大科研投入力度,积极引进蒙山耐高温蚕种实验推广,同时,结合本地实际,大力探索企业与高校合作,科学研发耐高温、抗旱的优良蚕种,实现提高批次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六是完善风险保障机制。建议在巩固我县现有的优惠政策的同时,借鉴蒙山县经验:因特殊原因养蚕失败严重影响生产生活,相关部门要给予基本生活保障、企业拿出10万元作为种桑养蚕户生活困难保障金。另外,建议引进针对蚕桑产业发展的政策性涉农保险,大大降低养蚕风险,激发农户养蚕积极性。七是完善激励机制。一方面要想方设法提高村干部待遇,激发他们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建议突出奖励重点,提高奖励幅度,对贡献突出的重点乡镇、重点村、养蚕大户,给予大奖特奖,避免“麻风雨,慢慢撒”,让周边群众心动,从而激发广大群众种桑养蚕热情,带动全县蚕桑产业的大发展。
(郧西县政协人口资源委员会 卢峰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