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委员 >委员建言 >议政建言

关于围绕“一主四大”推动绿色产业发展的建议

2014-09-15 01:01:39  
字体大小:【

 

竹溪县政协调研组


  绿色产业是实现“绿色崛起”的核心,基地建设是绿色产业的基石。竹溪县要建设十堰绿色产业引领区,需要强力推进绿色产业基地建设,突出第一产业在“绿色崛起”中的基础作用。


  一、竹溪县绿色产业基地建设现状


  近年来,竹溪县把绿色产业基地建设作为实现“绿色崛起”的突破口,按照“南特北茶、适度兼抓”的产业布局,着重抓绿色产业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一是基地建设初具规模。据相关统计报表显示,到2013年底,全县以茶叶为主的绿色产业建设基地面积达到72万亩(市委市政府“四个百万”工程基地面积52万亩),实现综合产值25亿元。二是产业格局初显雏形。经过多年发展,茶叶、药材、魔芋、核桃、原生态养殖等绿色产业逐步发展壮大,成为竹溪县绿色产业的主要支撑。三是品牌建设初见成效。到2013年底,全县有14个农产品获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6个农产品成为湖北省名牌产品,36家企业通过国际质量体系认证,获自营出口权企业达18家。“龙峰茶”、“梅子贡茶”、“竹溪贡米”、“竹溪黄连”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亲家母”、“顺溪”、“双竹”等多个品牌荣获湖北省著名商标称号。


  二、竹溪县绿色产业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竹溪县绿色产业发展虽然有了长足发展,但还存在着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有基地,但品种杂、规模小、效益低,满天星星没月亮,什么都有什么都难以车载船装;重建设、轻管理,基地建设成为摆设,茶叶基地一边在新建,一边在成片荒芜;产业仍处于初始发展状态,没有形成有效的产业规模和完整的产业链条,“有基地、无规模,有规模、无效益”的问题相当突出。


  二是有品牌,但重申报轻创建、重拿牌轻利用、重眼前轻保护、重开发认证轻证后监管,品牌有名,生产数量小、批量小,没有形成大批量和大效益,政府每年重奖的“三品一标”品牌没有形成绿色产业发展“红利”。


  三是有市场主体,但规模小,实力弱,带动能力差,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产业大户等新型业态发展较快,但没有形成“公司+专业合作社+板块基地+农户”或“家庭农场+基地”的产业经营模式,大多数农户游离在产业链条之外,调整产业结构仍然跟着感觉走,逢俏就撵,逢疲就丢。


  四是有企业,但加工链条短,加工水平低,产品附加值低,市场占有率低。基地产出与企业需求脱节,工农没有有效对接,企业“等米下锅”,农业“无米可产”,企业与农户仍然是两张皮。


  五是产业投入散而不统,缺乏发展后劲。财政支农资金没有形成合力,难以发挥资金统筹效益;涉农资金捆绑投入农业产业建设的机制不健全,资金使用效率不高;金融机构支持乏力,中小企业担保实力弱,农民及专业合作组织贷款难,龙头企业融资难;农业保险还没有辐射到茶叶、魔芋等特色产业,特色产业发展风险保障能力低。


  六是缺乏持之以恒、一抓到底的决心,县域主导产业摇摆不定,不同程度存在“三高三小”问题,即新建基地热情高,抓原有产业后续管理的力度小;引进栽植外地种苗热情高,培育本土苗木、发挥传统产业力度小;企业圈地建厂房车间的积极性高,车间与田间对接和研究开发新产品的力度小。


  三、推进绿色产业发展的建议意见


  (一)突出“一主四大”的产业定位,解决重点发展什么产业的问题。从我县绿色产业的基地规模、种植习惯、气候条件、发展潜力、经济效益、产业链条、带动能力以及百姓支持程度等方面来看,发展绿色产业应重点突出茶叶这一主导产业,大力发展中药材、魔芋、木本油料(核桃、油茶等)、原生态养殖“四大骨干”产业,形成 “一主四大”的绿色产业发展格局,带动其它绿色产业全面发展。确立这样的绿色产业定位,就是要突出茶叶产业“一业独大”的主导地位,把茶叶作为全县的引领产业、示范产业、品牌产业来抓,把竹溪真正建成全省茶叶强县。同时,大力培育中药材、木本油料两大新型产业,扶强壮大魔芋、原生态养殖两大传统产业。通过3-5年努力,实现“双百”目标,即建成实实在在的100万亩绿色产业基地,实现综合产值100亿元以上。此外,对资源消耗较大、生态破坏严重的产业,要下定决心叫停。


  (二)反弹琵琶抓绿色产业建设,解决由谁来建设绿色产业基地的问题。因茶而兴的汇湾镇,在茶叶产业建设上,坚持政府引导、大户经营、能人领跑、企业扛旗的方式,使茶叶产业逐步发展壮大,经济效益逐年提升。其具体做法:一是企业带动。2012年引进了竹溪贡茶公司买断山场、流转土地等方式,新建高标准茶园2050亩。二是大户投资。2013年,先后有吕祥贵、谭安运等业主,投资3000万元在柳丰、双竹园等村,新建茶园6000多亩。三是镇村干部示范带头,新建示范茶园1700多亩。从汇湾镇发展茶叶产业的做法来看,建设产业基地、发展绿色产业一要更新观念,转型发展。推行“政府引导、业主主导、金融支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大户带动”的产业发展模式。二要示范先行,引导发展。县、乡确定好发展品种、规模、标准后,必须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示范基地,带动群众自我发展,变你要我建为我自己要建。三要大户带动,规模发展。依托山场资源,开展招商引资,吸纳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发展家庭农场,培植种养大户,让业主成为产业建设的主体,带动千家万户发展。四要培育市场主体,引领发展。按照“产业集聚、布局集中、资源集约”的原则,引导龙头企业主动对接农业,把第一车间延伸到田间,采取“公司+绿色产业示范园+特色板块基地+产业大户”的模式,以土地流转实现土地连片、集中、规模利用,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逐步形成“数乡一业、一县一品”的绿色产业发展格局。


  (三)改进产业发展方式,解决“有基地无规模、有规模无效益”的问题。一是改“洋”为“土”,发展有机绿色产业。按照“优质、专用、特色、生态、安全”的要求,采取强力措施,推进农产品生产逐步不使用化肥,畜牧养殖不使用激素,让我县真正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有机绿色农产品生产示范县。二是改“杂”为“专”,推进产业基地标准化建设。一方面,要实现基地建设标准化。新建绿色产业基地一律按照“高起点定位、高标准实施、高效益发展”的原则,详细制订产业基地建设标准,做到水、电、路、渠、堤等基础设施配套。同时,加大老旧基地的改造力度,用现代物质装备基地、用现代科技改造基地,突出抓好茶叶基地的改造,实现采摘机械化、灌溉自动化、生产无害化、产业效益化。另一方面,要推行基地生产标准化。树立“绿色”、“标准”观念,打造精品农业、品牌农业、循环农业、观光农业。以“龙峰”、 “竹溪黄连”为示范,制订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种植标准、地方特色产品种植和管理标准及特色农产品市场准入标准,积极引导企业和农户实行标准化生产。三是改“集散”为“集约”。在品牌资源整合上,应充分利用“中国有机绿茶之乡”、“中国魔芋之乡”、“中国黄连之乡”的品牌,在扩大规模、提高品质、做大品牌上狠下功夫,把品牌转化为强县富民的现实生产力。四是改“脱节”为“对接”。坚持“依托农业办企业、牵手农民办工业、工农对接兴产业”,以培植农特产品加工产业园为抓手,找准工业与农业的结合点,通过订单的方式把田间与车间无缝联结起来,使田间围绕车间生产,车间带动田间发展,让工业园区成为农民、农业、工业、市场相互融合和对接的平台。


  (四)建立完善产业发展长效机制,解决绿色产业发展后续乏力的问题。一是出台创业激励政策。制定出台含金量比较高的优惠政策,在创业场地、金融信贷、就业扶持、创业服务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在创业培训、项目开发、技术指导、政策咨询等方面提供系列服务,激励有创业愿望和创业条件的农民工返乡承包山场创业;二是规范政府产业投入。完善绿色产业建设项目统筹机制,按照“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监督跟着资金走”的要求,进行农田水利、土地整理、小流域综合治理、低丘岗地改造等支农项目的整合,集中投入产业基地建设和改造;三是完善以奖代补机制。改过去按面积奖励产业基地建设为按基地产出效益给予一定的奖励补助,并将奖补资金直接兑现到户,支持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产业大户从扩大基地面积向提升基地质量转变,从重视基地规模向重视基地管理转变,提高基地产出效益;四是建立融资风险机制。政府应设立产业发展担保基金,以财政担保的方式,鼓励银行降低信贷门槛、增加授信额度,帮助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种养大户、营销大户解决贷款难问题。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机制,扩大农业承保范围,将农业保险范围扩大至茶叶、魔芋、中药材等特色产业,保费采取政府、企业(合作组织)、农户按比例分摊,以增强产业发展的保障能力;五是加大培养创业型农民。充分发挥好县职业技术学校的培训主阵地作用,开展绿色产业技术知识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重点培养种养大户、农机手、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经纪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逐步把种养大户、营销大户、农民经纪人、农场主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培养成创业型农民的主力军,使其成为绿色产业建设的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