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委员 >委员建言 >议政建言

关于竹溪县家庭农场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2014-09-15 01:01:35  
字体大小:【

 

    近期,竹溪县政协组织专班深入到部分乡镇和家庭农场,采取面对面座谈的方式,对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及发展中的困难与问题等,进行了专题调查。


    一、家庭农场发展现状


    家庭农场是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的兴起,对于激发农村发展活力,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创新农业发展模式,探索解决农村目前出现的“无人种地、无效种地、无能人带领种地”现象具有积极而又重要的现实意义。


    竹溪县自2013年4月,第一家“雨润特色种养家庭农场”正式注册成立后,到2014年3月底,全县家庭农场已发展到27家,正在申请注册的还有200多家。竹溪家庭发展的发展态势是:起步快、势头好、潜力大。从调查情况来看,竹溪县家庭农场主要经营的是林果、茶叶、中药材、苗木花卉等种植及畜禽养殖;主要分布在城关、中峰、蒋家堰、水坪、龙坝等乡镇。目前,竹溪县家庭农场发展呈现出“三多三少”的阶段性特征,主要是种养加综合经营多,单项产业规模经营少,特色经营不明显;起点低、规模小、盲目发展的多,高起点、大规模、科学规划的少,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程度低,经济效益不高;种养大户转化而来的多,规范化建设的少,缺乏科学经营管理。


    二、家庭农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查发现,家庭农场注册规定的缺失、土地流转的制约、资金周转的困难等问题,成为阻碍家庭农场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认知程度不高,发展环境不优。家庭农场是一个新生事物,处在起步发展阶段,社会对它的经营性质、运作方式、发展态势及其对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等方面的认识不高,持观望态度。同时由于家庭农场处于初始发展阶段,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不完善、不明朗、不清晰,为家庭农场提供经营管理、生产技术指导和服务的主体部门不明确,导致家庭农场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没有主管部门解决。


    (二)土地流转随意性大,权益保障乏力。一是土地流转周期短,一般以1-2年为多,中长期的少;二是流转的土地零星分散的多,连片成块的少;三是土地流转标准不统一,人为造成流转无序;四是流转合同不规范,多以口头协议或简单的书面协议流转土地,流出和流入的双方权益保障存在隐患。土地流转中,农场业主有两怕:一怕流转来的土地种不好,经济效益差,影响家庭收入;二怕流转来的土地效益见好后,流出方眼红要收回土地。


    (三)资金链条短缺明显,后期投入不足。家庭农场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适度规模经营的农业经济主体,资金来源仅限于家庭收入的有限财力,资金链条短,经济实力弱,投入力度小。当前既无支农项目直接扶持,自身融资又十分困难,贷款门槛高、手续繁琐,社会融资渠道少且风险高。在生产需要投入关键时期,多因资金问题而影响家庭农场发展。


    (四)农场业主素质偏低,适应能力不强。目前,竹溪县从事家庭农场经营的主要是原来的种养大户转化和外出打工返乡创业的民工。两种人员的共同点是思维活、热情高、能吃苦、善干事,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一是生产经营凭经验,缺乏科学的生产和管理能力;二是文化水平不高,视野狭窄,对市场信息反应不快,尤其是对现代经营管理缺乏深入了解,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三是生产品种大众化,生产管理粗放,重规模扩张、轻精细生产,重传统种养、轻特色种养,重生产、轻销售,有哪黑哪歇、走一步看一步的守旧思想;四是缺乏科学的中长期规划,发展方向不明确,无主导产业支撑,什么都有什么都不是重点。


    (五)抗击灾害能力较弱,市场掌控不准。一是生产配套设施滞后,靠天收的状况非常明显,遇上天干雨涝、气候变化、疫病袭击等自然灾害,直接影响家庭农场的健康发展。二是市场的变化、农产品的行情不稳定,市场交易平台狭窄。目前家庭农场出售农副产品仍靠传统自发的方式进行交易,难以抵挡市场风云突变的风险,造成经营收益不稳定。


    三、发展家庭农场的主要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正面引导良性发展。通过新闻媒体、相关会议和技能培训等渠道,积极宣传家庭农场的性质以及对于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美丽富裕乡村的积极意义,提高乡镇、村组及农户对家庭农场重要性的认识,形成合力,共同支持家庭农场发展。同时,要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地引导,防止急于求成和盲目扩大规模的倾向,防止一哄而上、一哄而散的现象发生。


    (二)制定优惠政策,扶强壮大激励发展。一是建议县委、县政府继续实行对示范家庭农场给予奖励的办法,增强农场业主的发展信心;二是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明确家庭农场在用水、用电等方面的价格优惠,解决家庭农场生产成本过高的问题;三是把家庭农场这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纳入支农项目扶持范围,增强家庭农场的发展后劲,支持返乡创业人士主动投资兴办家庭农场。


    (三)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投入扶持发展。一是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探索以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产业联合体,由龙头企业为家庭农场提供贷款担保。二是采取联户联保、信用贷款、订单质押、农作物预期收益质押等多种形式,解决家庭农场贷款难问题。三是引导产业基础好、经营规模大、带动能力强、信用记录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家庭农场搞好合作“对接”,形成利益共同体共同发展。四是探索政府出资的担保公司为家庭农场提供融资担保服务,建立家庭农场融资担保风险补偿专项资金。五是依托财政部门的农业发展基金、国土资源部门的土地整理资金等,支持家庭农场搞好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机械购置等。六是提高农田作物保额,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增加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探索政府支持的农业巨灾保险基金投保范围,逐步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确保家庭农场大灾无大损,小灾不受损。


    (四)构建服务体系,部门联动支持发展。一是明确牵头单位。建议县委、县政府成立家庭农场领导小组,明确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协调相关职能部门为家庭农场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促进家庭农场健康有序发展。二是加强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土地流转服务平台规范化建设,定期公布土地流转信息与价格,畅通家庭农场与农户之间流转土地渠道,促进土地有序规范流转,消除农民对土地经营权流转出去的担心和顾虑。三是发挥部门职能作用。农业、林业等涉农部门,要加大对家庭农场的种植技术、农作物生长期间的管理技术指导;畜牧部门要加大对农场畜禽的喂养、检疫、防疫技术指导;农机部门要主动为家庭农场提供先进农机信息,推荐新技术、新成果农业机械的运用,指导机械化耕作等;农经部门要帮助家庭农场完善制度建设、财务核算等,提升家庭农场科学管理水平,增加经济效益;水务、国土、供电、交通等部门,要支持家庭农场搞好农田水利、土地整理、供电、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改善家庭农场的生产经营环境,增强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四是加大技能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通过阳光工程培训项目、涉农部门的相关培训及职业技术学校的学习深造等方式,提升农场业主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农场业主对市场风险的预测能力,最大限度的降低市场风险。五是优化农村就业环境,吸引相关专业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创办家庭农场,支持农业专业技术人员领办家庭农场等,以此改善家庭农场的人才结构,提升农业技术和经营管理支撑力度。


    (五)提高经营水平,提标升级转型发展。一是制定科学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优化产业布局,确定主导发展方向,引导家庭农场走专业化、职业化、生态化发展之路。二是积极探索和创新家庭农场发展模式。坚持种养结合、循环利用,形成“玉米酿酒—酒糟喂猪—猪粪肥地—地种庄稼(蔬菜、魔芋)”的循环发展模式;坚持适度规模、特色种植,形成“林—魔—菜—果”立体种植模式;坚持土地入股、股份经营,形成“家庭农场+农户”的发展模式。三是坚持高起点建设种植循环型、畜牧环保型、种养综合型、低碳农业型和旅游观光型家庭农场,打造现代农业升级版。四是推行现代经营方式,坚持标准化生产、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经营、品牌化营销、工业化管理,把家庭农场建设成为品牌农业、观光农业、循环农业、示范农业的典范。


(竹溪县政协  杜香平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