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新洲区政协委员、民进会员 游思萍
农村村级资金、资产、资源(下称“三资”)一直是农民群众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由于历史上累积的诸多遗留疑难杂症,加之管理制度之缺失、运作不规范、监管不到位、村集体开支不合规、财务公开不真实、资产流失较严重等现象时有发生,村级“三资”问题已成为诱发基层干部滋生腐败的温床,也成了干群情绪对立、涉访涉诉增加的引擎与导火索。因此,公开透明“三资”的监管,有效化解涉访涉诉已迫在眉睫。
凡是村务、财务不公开透明的地方,那里的群众怨气就大,上访的群众就多,社会就不太平,经济就发展不起来。面对社会结构的快速变革、农村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群众民主意识的提升,“捂盖子”行不通,“假公开”路不通,唯有加强“三资”的监管,让农民心里有本明白账,阻隔“暗箱操作”,实行“阳光作业”,方能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为此,特提出几点建议:
一、公开“家底”,不捂盖子。凡是群众关心的“三资”问题和盘托出,不搞“闭门造册”,不关在村中或院子里“公开”,像秭归县那样,通过网上、“明白墙”上、公开信中广为公开,真正接受群众评判与监督。
二、阳光操作,剔除“面子”。村委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村委会的一切权力属于村民。村干部只有堂堂正正、光明磊落,才会受到村民肯定和支持,这样才有“面子”。因此,在村级财务收支明细、固定资产登记、集体资产、资源的租赁与发包、村干部工资发放等事项过程中,不搞“大锅饭”,不打“闷棍”,不出“糊涂账”;做到真公开、全公开。
三、群众参与,抓“牛鼻子”。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脱离群众、逃避群众监督都不可取。在“三资”监管过程中,要放手发动群众,让群众深度参与,这才抓住了监管的“牛鼻子”。我们在财务审查的环节,不妨借鉴秭归县的作法:村民主理财小组由真正的村民代表组成,每一张发票收据,由理财小组组长签字、理财小组盖章,所有发须有附件,并注明事由、经手人、证明人、批准人、进账时间等要素,做到手续完备,无白条入库现象。
四、公道正派,出“金点子”。“三资”监管程序多、内容多、形式多,要公开透明,首先得出以公心不能有个人“小九九”;其次要有敢于接受监督的勇气,要让群众指指点点、评头论足,发现问题,及时纠错;还要善于结交意见不同的农民朋友,理性客观面对群众提出的批评,然后汇聚群言,找到让群众知情明政和发展农村经济的好举措、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