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委员 >委员建言 >议政建言

准确把握关爱行动  促进我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关于江夏区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的调研报告

2014-09-15 01:01:28  
字体大小:【

 

    武汉市江夏区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东南岸。面积2009平方公里,人口6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5.7万人。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大批未成年的孩子被留在家里,他们当中有的儿童因此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成为外出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而且给正在成长的未成年儿童健康成长、身心发育带来巨大影响。为全面了解江夏区农村留守儿童现况,推进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我委联合江夏区妇联对全区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进行了专题调查。


    一、基本情况


    根据摸底调查,目前我区外出务工人员超过4万人,全区中小学校119所,在校学生57699人,留守子女4047人,学前儿童1117人,小学2266人、初中664人,且留守儿童分布广泛,在全区12个街镇乡和4个开发区均有留守孩子,以南部偏远乡镇居多。大部分留守儿童与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生活在一起,少数孩子寄养在亲戚家里。由于与父母聚少离多,沟通少,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生活失助、学业失教、行为失控、道德失范、心理失衡的现象时有发生,留守子女的社会问题日渐显现,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父母务工带来的经济上的宽裕使农村留守儿童对物质的需求已经不再重要,心理问题、安全问题等正悄然成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中的难点。


   (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成为主要问题。


    一是亲情严童缺失。问卷调查数据显示,超过80%的留守儿童在回答“父母外出打工,你经常想念他们吗?”时,选择“非常想念”。在跟他们谈心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绝大部分留守儿童的父母一年或一年以上回家一次,一年之中,他们与父母相处的日子也就屈指可数的10来天,孩子们都表示,一个幸福的家应该是和父母在一起,希望父母早日回家,让自己感受被关心的滋味。有个孩子还在日记中说:“如果可以换来妈妈的爱,我可以献出一切,包括生命。”这些稚嫩的语言表达了他们对亲情的无比渴望。难以想象,大批留守儿童在经历这种与父母长期分离、情感上长期缺乏交流的亲情之后,对于亲情的理解和认识会不会有偏离,会不会影响到下代甚至更后一代对于亲情的理解。


    二是性格发展出现障碍。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生活上缺少必要的关爱,再加上监护人缺乏教育常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部分留守儿童情绪消极,失落自卑,感觉孤单,甚至心理压力过大,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性格脆弱、任性、叛逆,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形成一定的人格障碍。部分由祖辈照顾的留守儿童,由于祖辈的溺爱、纵容,在性格上表现出来自私、霸道、蛮横,有些由其他监护人照顾的孩子,则相对比较内向,有心事不愿意倾诉,过多压力和想法没有正常的渠道来疏导,必然会造成人格和性格的扭曲。例如问:你觉得父母不在身边对你最大的影响是什么?有超过49%的留守儿童认为“孤单没人聊天”;在问道“如果因为做错一点小事而被老师和家长批评,你会怎么做?”,有33%的孩子选择了“有点气氛,但只是在心里想”、“无所谓、听完就算”和“当面顶撞,对着干”。


    三是行为习惯方面存在问题。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这些留守儿童极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诱惑和影响,从而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调查发现,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对留守孩子的种种行为问题,监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都感到难以控制。


    (二)、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成为“盲区”。


    父母的长期缺位,导致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监护人的能力问题。留守儿童大多数与他们的祖父母一起生活,许多长辈平时对孩子物质上给予的多,精神上关注的少,由于存在年龄和文化的差异,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与孩子的父母不一样,对孩子在成长中的“困惑”不能及时妥当地解决,“代沟”问题明显。二是家长的价值取向问题。很多务工族因长期在外,无法照顾孩子而产生负疚感,大多采取“金钱+放任”的方式来补偿,偶尔打电话联系大多只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而对孩子的行为习惯、伦理道德、法制教育关注较少,致使孩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摆阔气,产生“拜金主义”等思想。


    三、几点建议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衍生出来的,并将长期存在的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


之所以存在诸多问题,原因来自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是一项长期工作,而且随着形势发展,这个群体的规模将越来越大,需要我们不断建立和完善保障机制,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的环境和空间,建议采取如下措施,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落到实处。


    1、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一是要淡化“留守儿童”观念。社会在关注和关爱留守儿童时,要采取“润物细无声”的方法,比如在农村学校要多开展各类交流互动活动,特别是利用各类节假日在农村多举办一些感恩生活、人格教育、安全常识等方面的教育娱乐活动,由政府各个职能部门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构建一个有利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大环境。第二,加大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调研和针对性举措。各政府职能部门应组织教育和心理学方面的专家,加大对本地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成因的调研,并提出切实可行的、科学的心理介入和疏导方面的措施,避免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2、加大社会关爱留守儿童体系的建设。一是继续完善工作机制。形成党委、政府加强领导,各个部门齐抓共管,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有人抓、有人管的一整套工作体制。二是在政策层面上给予支持,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出台一些举措。比如:可指导各地降低入学的户籍、成绩、费用等门槛,让务工人员的孩子能够享受跟父母外出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三是加大关爱留守儿童志愿者队伍建设,构建社会参与关爱行动网络。除了继续招募社会上的爱心人士以外,可由各地方工委牵头,发动退休的老干部、老教师、老职工等参与这项工作。这些老同志思想觉悟高、时间充裕、精力充沛、热心公益事业,可以成为关爱留守儿童的主要力量,让他们充当爱心大使,与留守儿童牵手结对。对这些爱心人士,相关部门要对他们进行较为专业的教育学和心理疏导技能培训,让他们具备一定的教育专业能力和沟通技巧,关爱帮扶方式要从传统的简单给钱给物,向充当孩子心灵朋友的角色转换。


    3、强化家庭监护责任,增强自身发展的能力。一是改变父母外出方式。应尽量避免父母双双外出打工,如果父母都外出,有能力的一定最好把孩子带到务工所在地上学,便于教育和引导孩子。二是在外打工的父母应经常回家或打电话与孩子沟通,督促其养成好的生活、学习、行为习惯,交流感情,和学校班主任及时沟通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促进其健康成长。三是监护人及父母既不能溺爱孩子,也不能简单粗暴地教育孩子,要树立教育新理念,提高解决儿童成长中遇到困惑的能力,正确对待儿童存在的问题,学会换位思考,与孩子一起“成长”。


    4、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构建留守儿童心灵家园。一是必须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对留守学生进行摸底造册,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二是实行教职工结对帮扶制度。通过实行教师与留守学生一对一帮扶制度,让留守学生得到学校和老师更多的关爱,加强学生、家长、教师三者之间的联系,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三是进一步办好家长学校。通过开设“隔代家教培训班”等,指导他们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四是课程设置推陈出新。学校要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他们知法、懂法、守法;重视学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切实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


(武汉市江夏区社法与人资环委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