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委员 >委员建言 >议政建言

破局“招工难”与“就业难”的思考与建议

2014-09-15 01:00:41  
字体大小:【

 

民建湖北省委员会


    近年来我国劳动就业市场上的两大话题迅速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一是从发达沿海城市蔓延到全国大多数地区的招工难、民工荒现象;另一个则是就业难,特别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一边是企业感受到的招工难,另一边却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烦恼,二者之间矛盾的日益凸显,让我们不得不重视我省乃至全国劳动力市场的严峻现状。
    去年湖北省总工会针对我省的武汉、宜昌、荆州、黄石、襄阳、随州等市及所辖13个县(市)区,就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所有制的236家用人单位,29家人力资源市场,以及5所大专院校进行了调研,并对355名求职者(其中在校大学生88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以全面了解企业和求职者两方面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

    首先,关于企业“招工难”。一是多数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缺工。数据显示,在236家用人单位中,反映缺工的有209家,占88.2%。在缺工单位中,经常缺工的有138家,占58.5%;短期性、临时性缺工的有71家,占30.1%。二是不同行业缺工情况差别较大。调查表明,缺工率高的行业主要是纺织服装(31.5%)、餐饮服务(30.9%)、机械制造(30.4%)、建材(27.7%)、电子信息(25.7%)、粮油加工(24.9%)等;缺工率低的行业为生物医药(12.2%)、钢铁有色(10.9%)、石化(6.0%)、能源(4.4%)、汽车制造(3.2%)等。三是民营及外商投资企业缺工较为明显。在国有企业,平均缺工率为4.7%,而民营企业和港澳台及外商投资企业平均缺工率则分别为24.6%、21.2%。四是普工当下最为紧缺。多数企业回答最缺的是普工,占缺工单位的56.8%,其次才是专业技术人员,占37%。
    其次,关于求职者“就业难”。一是择业时间较长,择业难度较大。调查表明,在各地人力资源市场随机访问的267名求职者中,反映找工作用时不到一个月的为27.0%,一到二个月的29.2%,二到三个月的为19.9%,三到五个月的为10.1%,五个月以上的为14.2%。合计找工作超时二个月的为44.2%。二是就业不够稳定,跳槽现象不断。问卷显示,在267名求职者中,反映没工作过的有11.2%,在2个或3个单位工作过的分别为30.7%和24.0%;其中,工作期限最长不超过两年的有45.3%。三是择业期望较高,与现实差距大。针对从事岗位意愿选项,有27.0%选择从事管理工作,有25.5%选择从事普工岗位。但从企业用人情况看,管理岗位仅占7%,普工岗位需要56.8%。四是毕业生去留不定,对就业前景担忧。在高校随机访问的88名大学生中,针对毕业后的就业去向,有62.5%选择找工作,有8%选择自己创业,另有39.5%选择考研或出国;而针对毕业后的首选地区,有70.4%的学生希望去北京、上海或东部其他经济发达地区。调查还表明,有42.1%的大学生对就业不太乐观或很不乐观。

    “两难”现象并存的局面反映出来的是劳动力市场上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失衡,企业对劳动力的要求与求职者素质不匹配,也折射出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落后、劳动力资源未充分利用、社会流动性不足等更深层次的经济和社会问题。究其产生的原因,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构成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许多中小企业处在产业链条的底端,利润薄,竞争力弱,对廉价劳动力的依赖性强,而对高校求职者的需求较小或需求与供给在质量上不匹配。二是企业用工观念单一。用人单位长期处于“买方市场”地位的观念根深蒂固,脱离企业实际和岗位要求盲目提高用人标准,结果往往导致高不成低不就。三是校企供需脱节。高校的盲目扩张和教育模式陈旧使得企业的人才需求与高校培养模式不匹配,高校专业结构同质化严重,人才培养脱离市场需求。四是求职者眼高手低。特别是高校大学毕业生,不愿意从基层做起,对知名企业、管理岗位趋之若鹜,往往眼高手低,成为就业困难户。五是信息沟通不畅。企业的用人信息与求职者的求职意愿之间传递的渠道不畅通,特别是农民工获取用工信息的渠道有限。六是收入分配不公。多年来,我国行业之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收入分配极为不公,过大的收入差距必然会影响劳动者的择业倾向,从而客观上制约了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

    劳动力就业问题关系到社会民生的重大问题,一旦处理不好,将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有序发展。从根本上看,我们认为“两难”问题的解决还要致力于提升企业的人才吸引力、构筑求职者的自我竞争力,以及搭建二者间沟通的桥梁。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帮助企业转变用工观念,强化人才管理。在国务院“银河”工程的基础上,深入开展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工程,提升民营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从内部机制上解决用工观念、信息沟通、人职匹配等一系列问题。
    第二,高校应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指导工作。高校应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应根据社会的发展与市场的需求适当调整专业和课程结构,培养多元化人才。高校在进行正规学历教育的同时,也要强化对大学生开展职业培训与就业指导的功能,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开设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
    第三,求职者要转变择业心态。通过宣传和就业指导等方式,使求职者对当前劳动力市场状况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从而调整过高的期望,使包括高校毕业生和新一代农民工在内的年轻就业群体能更从容地接受一些岗位。
    第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当前,我省产业结构不合理,从行业的产业链角度看,除了加工制造,其他环节,如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都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因此,应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型的资金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等朝阳产业,提供更多的适合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岗位。

    第五,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小企业特别是微小企业,通常处于产业链末端,生存环境严苛。但是,这些劳动密集型企业是创造就业机会的主力军,其充分发展是保证经济社会平衡的重中之重,必须综合运用财税、金融等手段,加大扶持力度。除提升小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改善其生存状况外,也应通过个税减免等补贴方式,提升其从业人员的实际收入水平。同时应努力促进中小企业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符合高校毕业生期待的工作岗位。
    第六,解决户籍制度带来的劳动力市场二元化问题。户籍制度的严格管理使得农民工等城市外来务工人员难以享受社保等基本保障,生存状况堪忧,心理上也严重缺乏归属感。放松户籍管制,或建立不依赖于户籍的、广泛覆盖的城市劳动力社会保障体系,是提升外来务工人员就业竞争力和安全感,增强其就业稳定性的可行举措。
    第七,建立城乡统一、资源共享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加大对劳动力市场投入力度,扩大市场规模,完善服务功能,增强吸纳能力,逐步形成“企业招工进市场、劳动者求职进市场”的规范用工局面,最大限度地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设置乡镇、社区等基层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充分发挥其在城乡统筹就业、全民创业中的服务引导和桥梁纽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