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委员 >委员建言 >议政建言

加强“中国农谷”建设的若干建议

2014-09-15 01:00:23  
字体大小:【

 

九三学社湖北省委员会


    2012年3月,中共湖北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支持荆门市加快创建“中国农谷”的意见》,明确了“中国农谷”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建设目标、主要任务、政策措施。荆门市以此为契机,高层次推动,高标准建设,奋力打造“中国农谷”。“中国农谷”建设的规划和启动情况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目前“中国农谷”建设和实施总的情况来看,存在“两多两少”,即虚的多,实的少;传统的多,创新的少。结合湖北荆门实际情况,我们提出进一步加强“中国农谷”建设的若干建议:

    一、加强领导,创新农谷“特区”政策
    1、设立“中国农谷”建设管理常设机构。荆门市委市政府已经成立了“中国农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前线指挥部。为防止农谷建设运动式、走过场,保证“中国农谷”建设顺利实施和日常工作正常开展,建议成立荆门市“中国农谷”建设管理委员会,作为“中国农谷”建设管理的常设机构,与荆门市农业局合署办公,由一名市委常委或者常务副市长任管委会主任,安排一名农业局副局长为农谷管委会专职副主任,至少设置3个以上的农谷管委会专门科室,农业局其它科室为兼职科室。
    2、创新农谷“特区”政策。“中国农谷”建设应该也必须采取超常规的“特区”政策措施,应该赋予“中国农谷”体制改革先行先试权。鼓励创新,宽容失败。
    3、积极争取国家认可和政策扶持。“中国农谷”应该获得国务院及有关部委的批准才算真正意义的“中国农谷”。建议省委省政府积极争取国务院及有关部委的正式批文或者有关领导的批示,取得“中国农谷”的合法身份。还应该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委将“中国农谷”建设列入国家重大建设专项以及各个方面的政策、资金扶持。
    4、多方式加快土地流转,推动大规模集约化经营。建议打破常规,采取土地转包、土地入股、土地银行等多种方式,实施土地流转。推进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居住向城镇和社区集中、商贸服务向市场集中。采取双向“以转促转”策略:以土地规范流转促进农民有序转移,以农民转移倒逼土地流转。

    二、大力扶持龙头企业,打造农谷产业精品品牌
    1、培植农产品和加工制品龙头企业和精品品牌。建议采用对外资企业的减免税收、优惠土地、方便融资等政策,扶持现有农产品和农产品加工制品龙头企业和精品品牌。采取资产重组、资本运作、盘活存量、嫁接改造、整体租赁、转让拍卖等办法,整合现有中小企业,壮大一批新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优先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放心粮油等农产品,极力打造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湖北省名牌、湖北省驰名商标等精品品牌,强力推进农谷龙头企业挂牌上市工作。
    2、大力引进国内外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和精品品牌。建议采取超常规的政策和措施,将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中的农产品及加工产业引进农谷落户或者建设基地,使国内外的农产品及加工产品知名企业都在农谷落户或者建设有基地,将农谷建设成为中国优质名牌农产品及加工产品之都。
    3、整合农耕旅游资源,形成“中国农谷”绿色农业观光游览产业集群。目前“中国农谷”存在景点和项目都比较分散,各不相干,没有形成绿色农业观光游览的整体品牌,也没有构成“中国农谷”绿色农业观光游览的合力等问题。建议:第一,建议邀请有关专家进行研讨,整合“中国农谷”农耕旅游资源,打造中国农谷绿色农业观光游览的整体品牌,包装一批农谷生态旅游园区和景点。比如中国农谷农耕文化观光游、中国农谷长寿休闲游、中国农谷生态观光游等旅游线路,编排“印象农谷”等节目。第二,加大了宣传推介力度,聘请国内外高水平策划团队做“中国农谷”绿色农业观光游览营销策划,推进“中国农谷”生态旅游农业大发展。
    4、创新多形式经济合作组织,完善产业产供销链条。建议学习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创新多种农业产业经济合作形式,建立完善各种产业合作社、产业协会、产业联盟、股份企业等,完善农谷农业产业经营管理体制。应该创新涉农资金管理体制,统筹捆绑使用各项资金;创新建立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平台,探索推动土地资本化的办法;创新金融支农机制,开展“三农”事业部和“惠农创业贷”试点,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家担保公司、保险公司开展“三农”业务。

    三、强化科技进步,建设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中国农谷”,应该既是国内外最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研发基地,又是国内外最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展示示范园。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为我国农业的产业化、现代化做出样板。建设“中国农谷”,就是要强化科技进步,将“中国农谷”建设成为我国第二个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1、兴建“中国农谷”农业科学院。将现有荆门市农业科学院改名为“中国农谷”农业科学院,采取“品牌(“中国农谷”)+基地+企业+专家+工作站”的模式,打破地域、身份、编制等限制,整合、吸收各方农业科技力量,把“中国农谷”农业科学院逐步打造成为全国有影响的农业科研机构。
    2、建设院士站。在中国农谷农业科学院建设院士站,力争3年内引进10~20名我国两院院士入驻,参与“中国农谷”建设。
    3、建设专家村。在中国农谷农业科学院建设专家村,力争3年内引进100~200名国内知名实用型农业科技专家,担任兼职教授、兼职研究员、兼职高级农艺师等,参与“中国农谷”建设。
    4、建设市校合作、校企合作。与国内知名大学、科研院所等建立包括人才引进、农民创业培训、科研成果转化、实验示范基地建设等一系列校(院)市、校企紧密合作关系。
    5、引进农业产业科技创新型企业落户农谷或者建设基地,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向国家和省申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建设项目、农作物有害生物预警及区域站建设项目、蔬菜工厂化育苗等各类农业科技建设项目。支持企业进行自主知识研发和创新,建设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
    6、建设国家级农产品交易和农业科技信息交流平台。谷应该学习杨凌农高会的经验,组织“中国农谷”年度农产品交易和农业科技信息交流博览会,为农业高新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推广示范搭建交易的大平台、大市场,成为有效吸纳、转化农业科技成果、进行科技推广示范的重要平台,真正成为农业的盛会、农民的节日。建设中国农谷国家级农产品交易和农业科技信息交流平台,包括组织中国农谷年度农产品交易大会、中国农谷年度农业科技信息交流大会、中国农谷年度“农谷论坛”;将“荆门市农业信息网”改建为“中国农谷”网;编辑出版《中国农谷》周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