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委员 >委员建言 >议政建言

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湖北经济健康发展

2014-09-15 00:59:34  
字体大小:【

 

民进湖北省委员会


    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现状与特点
    1、创新队伍日益庞大,结构不断优化。“十一五”以来,我省全面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制定了《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的若干意见》,出台了“百人计划”等一系列吸引人才的政策,科技活动人员回流明显,“孔雀东南飞”的局面有了明显改观。2010年,湖北省科技活动人员达到28.5万人,比2005年增长49%。科技人才队伍结构优化,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员比重提高,高端人才数量增加,外企和私企科技人才快速增加,且科技人才向武汉等大中城市聚集趋势明显。

    2、创新经费大幅增长,投入力度稳步提高。我省在确保财政科技投入不断增长的前提下,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鼓励企业增加创新投入,大力推动企业上市融资,积极扩大风险投资规模,调动社会资金参与创新投入的积极性,全省创新经费投入大幅增长。2010年全省共投入R&D总经费(全社会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264.12亿元,比2005年增长2.52倍,年均增长28.6%。R&D经费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为1.65%,比2005年提高了0.52个百分点。全省科技投入呈现来源广、投向相对集中、区域分布不均衡的特点:在经费来源上企业稳定成为投资主体,社会资本参与创新创业投资比例增加;在经费用途上绝大部分研发经费投向了试验发展,特别是投向了工业领域;在登记注册类型上国有企业仍是科技投入主体,而外资企业、港澳台资企业创新投入增长迅速;在行业分布上科技投入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其次分别为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教育业、建筑业;在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上地区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武汉、襄阳等大中城市。

    3、创新体系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创新条件大为改善。我省通过国家投资、省部共建及政府与企业、高校共建等多种形式陆续新建了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初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技术支撑和服务体系。全省现有各类研究开发机构1564个,比2005年增加186家。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对外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为各种科技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4、科技大省地位更加突出,创新指标在全国排位稳中有升。创新成果层出不穷,支撑发展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全省共有150项成果获得国家奖励,其中2010年获得国家科技奖励43项,位居全国第3位,保持了科技获奖大省的地位。此外,各项创新指标在全国排位稳中有升。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创新意识不强。湖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比例为8.08%,低于全国8.5%的平均水平,在中部六省居第2位,在全国居第8位。其中,大型和中型工业企业创新意识较强,有研发活动的企业比重分别为64.54%和28.57%,小型工业企业创新意识弱,有研发活动的企业比重仅为5.94%。

    2、产学研结合不紧。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科研合作不充分、各自为政,造成科技资源浪费。企业主动要求合作的意识要高于高校和科技机构,高校和科研机构面向企业的合作意识较低,承担的项目有限。我省在工业企业立项经费10万元以上的研发项目中,企业独立完成的项目占74.8%,与国内高校合作项目占11.9%,与国内独立研究机构合作项目占3.9%,与境内其他企业合作项目占3.9%。政府属研究机构的项目经费81.2%来源于国家和地方科技项目,只有1.4%的经费来源于企业委托的项目。高等院校的科技项目经费55.1%来源于国家和地方政府科技项目,41.8%的项目经费属企业委托,与企业合作完成的项目经费占16.2%。

    3、研发绩效不高。2009年,湖北省工业新产品产值居全国第13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所占比重为11.8%,低于全国12.1%的平均水平,居全国第13位。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与新产品产值之比为1:15.3,低于全国1:18.1的平均水平,居全国第17位。而同期湖北省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居全国第9位、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居全国第7位。

    4、区域科技实力不平衡。湖北省科技资源主要分布在武汉、襄阳、宜昌3个市,而且主要集中3个市的中心城区,其他市州相对较少,广大县域地区,科技资源更是稀缺。从2011年进行的全省首次市县科技创新考评结果可看出,全省17个市州科技创新总体实力呈现明显梯级分布。

    5、科教优势发挥不充分。湖北是科教大省,拥有普通高校120所,居全国第4位;高校专任教师7.3万人,居全国第4位,科研人才潜力相当雄厚。但R&D资源清查结果显示,湖北省高校实际参与研发工作的人员数量、研发经费投入及研究成果数量等指标在全国的位次与湖北省的研发资源位次不相匹配。根据清查,湖北省2009年高校(含附属医院)参与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的人员数量折算为全时人员为1.3万人,位居北京、上海、江苏、广东、辽宁、山东、四川等省市之后,居全国第8位;高校专利申请数2401项,居全国第8位;出版专著2356种,居全国第6位。

    三、对策与建议
    1、优化政策环境,提升企业创新意识。科技创新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效益”的特点,需要企业家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也需要社会有较好的创新环境。一是要鼓励。不折不扣地按照相关文件要求,对企业的研发投入按150%抵扣企业所得税。二是要保护。全面落实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对侵权行为坚决依法打击;同时还要不断提高企业的自我保护意识,加强商标注册和专利申请维护工作。三是要支持。鼓励风险投资参与创新投入,支持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在保持大中企业创新优势的前提下,进一步扶持小型企业的科技创新。

    2、推动产学研有机结合,切实发挥科教优势。产学研的脱节,最根本的原因有三点,一是利益分配关系不顺,二是资金不足,三是信息不通。推动产学研的有机结合,要从科研体制和机制改革入手,采取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手段,逐步理顺教学、科研单位与企业之间的技术供求关系。(1)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组织、引导、协调功能,有效促进产学研三者之间联合。(2)要进一步改革科研体制,按市场优先、效益优先的原则,探索高校、研究机构及企业共同进行技术开发的新模式,达到多赢目的。(3)要建立和完善技术市场,加快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为技术的合理有序流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整合资源,提高研发绩效。科技资源分散、科研成果验收不规范是影响研发绩效的最重要原因。建议由省政府牵头组建专门的科研项目评估管理机构,其职能为:(1)定期面向省内企业及科研单位征集科研项目需求,组织专家委员会对项目进行整理和评估,并建立科研项目库。(2)对各单位通过各种途径争取的财政性科研经费进行相对集中管理,然后按轻重缓急程度对项目库中的科研项目进行支助。(3)定期组织相关管理部门和专家对重点支助项目进展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发现问题,立即追缴研发资金。在此基础上,通过科学管理,打破部门界限,彻底纠正目前各系统各单位各自为政搞技术开发的局面,让有限的科技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益。

    4、统筹推进,加快县域科技发展。根据区域中心城市的产业特点及本地的资源条件,科学制定区域科技发展规划。要利用目前大中城市周边区县房价、地价、生活成本相对较低、人才相对缺乏的有利时机,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和鼓励创新人才、创新企业向周边区县转移。加大对区县创新工作的支持力度,对主动申请到区县企业从事研发工作的人才,除比照执行大中城市的相关政策外,还额外增加交通补贴等,允许实现弹性工作制;对区县企业的研发投入,要加大抵扣企业所得税的比例。强化对区县科技创新工作的考核,将研发投入、创新人才及高新技术产业等指标纳入县域经济考核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