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委员 >委员建言 >议政建言

关于突破性发展我省现代服务业的建议

2014-09-15 00:57:54  
字体大小:【

 

曾宪初  委员

    现代服务业具有容纳就业能力强、促进经济增长、受资源约束小、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等特征,是经济发展到工业化中后期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中共湖北省委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途径,这一决策对于完成我省在“十二五”期间的经济结构调整目标,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扩大内需,实现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我省服务业发展基本现状
    2009年,湖北省第三产业增加值突破5000亿元,占全省GDP的39%。在服务业各行业中,传统服务业比重有所下降,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住宿、餐饮业降幅最大,自改革开放以来的31年间,比重下降了12.5个百分点。另一方面,以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教育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迅速崛起,年平均增速均高于同期服务业整体年均增速,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也呈上升趋势,逐渐成为我省服务业中的支柱产业。如房地产业增加值2009年达到611.1亿元,占第三产业比重从1990年的5.1%上升为12.2%;汽车消费对社会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由2008年的2.2%提高到2009年的6.8%。

    二、我省现代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够,总体竞争力不足。一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够。2007年,农林牧渔服务业、批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等七大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为1477.94亿元,占服务业比重为37.7%,与中部省份相比,低于山西(50.6%)、安徽(43.5%)、河南(40.8%)、江西(40.1%)、湖南(38.4%),居最后一位。二是金融服务、信息服务、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如武汉市2008年金融业增加值约为126亿元,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9.8%,低于杭州、宁波和南京等城市。武汉市2008年信息服务业增加值为84亿元,只有广州的1/3。三是知识密集型、科技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湖北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近几年一直在5.0%左右,比全国低1个百分点以上。服务业中许多新兴行业存在着资金、技术、信息含量偏低,企业规模小、经营手段落后等问题,总体竞争力较弱。

    2、服务业区域发展不平衡,地区差距在逐渐扩大。从全省服务业总量的市州分布来看,2008年,武汉市服务业增加值为1987.73亿元,在17个市州中一枝独秀,占地市汇总的43.5%,襄阳市375.94亿元、宜昌市338.21亿元,分别居第二和第三位,其他地市份额则比较小;从各市州服务业增加值占本地区GDP的比重看,最高的武汉市为50.2%,比最低的地区鄂州市高20.5个百分点,相差悬殊;从各市州人均服务业增加值看,相差也较大,其中最高的武汉市为22234元,最低的恩施州为2446元,前者是后者的9倍多。

    3、现代服务业市场化程度低,管理体制不健全。一是与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交通运输业等传统服务业相比较,我省现代服务业的市场化程度更低,缺乏按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规范化管理的经营主体。特别是旅游以及非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等具有规模经济效益的产业,缺乏吸纳劳动力强、影响力大的企业集团和优质企业,使得大量资金得不到有效的配置,难以适应社会化、商品化、产业化的要求。二是服务业管理体制不健全,制约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由于现代服务业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体制,政府调控存在“越位”和“缺位”现象,压抑了产业的发展。同时,市场建设缺乏合理规划和调控,导致服务业市场混乱,企业自生自灭,难以迅速实现规模扩张和效益增长;服务业领域存在的行业垄断行为抑制了服务业发展的积极性。由于缺乏良好的投资机制,没有形成市场化、社会化的投资渠道,金融支撑不足,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滞后,难以实现投资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制约我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1、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对现代服务业的消费水平形成制约。收入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对生活服务的需求水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均收入水平与生活服务需求呈正相关关系。近年来湖北居民收入增长缓慢,难以支撑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据统计资料,2009年湖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294.07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970.4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035.26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17.91元。同时,湖北城镇居民收入正不断拉大与浙江、广东、上海等省市的差距。

    2、服务市场进入门槛过高,市场垄断性较强。我省现代服务业的不少行业,如银行、保险、电信、邮政、城市供电、民航、铁路、港口等,仍处于政策性垄断经营的状态之中,保持着十分严格的准入门槛。这种垄断和半垄断的市场环境,导致不少现代服务业的经营主体投资渠道单一。2009年,我省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投资占第一产业比重为30.2%,占第二产业投资比重为33.5%,占第三产业比重为42.5%,第三产业国有投资比重比第一、二产业分别高出12.3和9个百分点,由于民营资本难以进入垄断性行业,从而使得现代服务业面对庞大的市场需求,一方面已有的经营主体缺乏扩张实力,另一方面大量的居民储蓄却找不到好的投资项目,造成各种社会资本大量闲置。

    3、现代服务业专门人才供求失衡,高层次智力支撑不足。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大量的专门人才,电子商务、金融保险、科技研发、技术推广、信息技术、电脑软件、综合物流等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国家信息产业部的数据显示,湖北软件从业人员只有1.75万人,远低于北京的16.4万、广东的17万、上海的5.9万、江苏的14.3万、浙江的4万。湖北属于旅游资源大省,发展条件得天独厚,但从业人员素质难以适应湖北旅游行业蓬勃发展的要求,高层次的旅游经营管理者、旅游策划营销人员和导游人才紧缺,与河南、湖南、四川、江苏、浙江等旅游经济发达省市相比,无论在旅游人才数量,还是质量方面都有较大差距。

    四、加快发展我省现代服务业的几点建议
    1、做好整体规划,确定主导服务行业的发展。从地区发展优势、产业关联度、成长性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考虑,我省要把生产性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作为发展重点。生产性服务业,即为制造业配套的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技服务业、金融保险业和商务服务业等四大行业。就新兴服务业而言,要大力培育关联度大的新兴服务业,其中重点要突出发展信息服务业、大文化产业、旅游业和房地产业这四大行业。

    2、实施服务业品牌战略,打造大型企业集团,提高服务业的竞争能力。一是要根据全省服务业发展规划和现有服务业企业发展基础,确定全省大型服务业企业或重点服务业企业名单,支持和鼓励企业争创名牌、品牌,做大做强;二是要在一些重要产业,如现代物流业、文化产业、信息服务业、旅游业等方面,按照现代企业制度,鼓励组建跨地区、跨部门乃至跨国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占领服务业发展制高点和新阵地;三是要按照“两圈一带”的总体战略,依据自身比较优势,创建定位准确、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省市两级现代服务业园区,充分发挥园区的示范带头作用。

    3、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扶持服务外包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中的生产性服务业对于降低工业交易成本和商务成本,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构建节约型产业模式和绿色增长方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要制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规划,注重工业与服务业日益融合的趋势。二是要加强政策引导,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市场化程度。加快推进原来由财政负担的事业型、福利型服务单位向企业化、产业化和社会化的转化,推进机关后勤服务由内部自主服务为主向社会服务为主的转变,引导工业企业核心竞争力之外的附属服务剥离为社会化的专业服务,扩大服务业的需求。与此同时,积极扶持服务外包业态加快发展,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企业,积极推行公共服务外包。

    4、强化服务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强跨区域服务行业的交流合作。一方面,要针对旅游、软件、会展、金融、物流、广告设计等领域引进优秀专业人才,引进跨国集团总部、研发机构的高层次管理人员;要加强对现代服务业紧缺人才的培训和交流,提高职业技能,充分挖掘和利用我省现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高学历人才为湖北服务业发展献计献策。另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湖北省旅游、软件、金融、物流等行业协会,通过行业协会广泛开展省内各市、州服务业的工作交流与业务合作,促进行业间的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流动,促进全省服务行业的协调发展。

    5、优化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意见》的要求,借鉴外省市的有关政策措施,对制约服务业发展的规定进行清理,就市场准入、税费、就业、融资、用地、价格、产权变更等方面出台有关政策,加强对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新兴行业的投资示范引导。一是要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加大服务业市场准入制度改革与开放力度,加快对民资、外资开放服务业市场,积极承接服务业的国际转移,营造公平、规范、快捷、有序的市场准入环境。二是要支持中小服务企业的发展,壮大服务企业规模,改变服务企业“小、散、弱、差”的被动局面。三是要改进服务,创新管理,提高效能。以主动服务、快捷服务、“一站式”服务,优化湖北发展服务业的软环境。四是要增加投入,搭建平台,完善设施。重点抓好“三港”、“三路”,即航空港、江河港、信息港和公路、铁路、光路建设,完善湖北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发言人单位及职务(职称):农工党湖北省委员会副主委,湖北经济学院教务处处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