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湖北省委员会
早在2003年省委、省政府就提出了建设我省“一主两副”中心城市推进区域发展的新构想,经过7年的发展,主中心城市武汉的经济实力日益增强,但两个首域副中心城市的经济规模却不大、辐射作用也不强。那么,应如何发展省域副中心城市,以形成协调发展的区域增长新格局?2010年8月,民进湖北省委员会经济委员会一行在叶青副主委带领下,赴襄阳和宜昌进行了专项调研,并在大量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为本建议。
一、差距及问题
(一)差距
1、地区生产总值的差距。2002年,我省宜昌市和襄阳市地区生产总值与河南省洛阳市相当,但到2009年,洛阳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几乎是宜昌市和襄阳市的1倍,见表1。
表1 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与河南省洛阳市地区生产总值比较(单位:亿元)
2002年2008年2009年
宜昌市444.061026.561272.33
襄樊市456.621002.461201.01
洛阳市5351919.62075
2、综合竞争力的差距。中西部中部地区包括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河南、山西六省,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宁夏、新疆、青海、重庆市十二个省区市。共有地级以上城市166个,其中有17个省会城市和1个直辖市,148个地级市。为了增加城市之间的可比性,以对比城市宜昌市作参照系,地级市中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在900亿元以上作为样本城市(宜昌市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为1026.56亿元),共筛选出样本城市19个,分布于6个省市自治区,见表2。
表2 2008年中西部地区生产总值900亿元以上的地级城市
区域省份城市
中部地区湖北宜昌市襄樊市
湖南岳阳市常德市衡阳市株洲市
河南洛阳市南阳市平顶山市安阳市新乡市焦作市许昌市
商丘市周口市
西部地区陕西榆林市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鄂尔多斯市
资料来源:《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9》,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我们选择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人均城市道路面积、人均绿地面积、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个指标构成中西部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多元统计分析,归纳出城市竞争力的三个影响因素:一是基础因子,包含了人均城市道路面积、人均绿地面积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相关信息;二是经济总量因子,包含地区生产总值、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所反映的是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三是增长潜力因子,包含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的相关信息。通过模型测算,得到19个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序,见表3。
表3 中西部同等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
城市因子得分综合得分F1排名F2排名F3排名Zi排名
鄂尔多斯3.59710.35140.5442.141
包头市0.72621.97930.33760.9582
洛阳市-0.63152.22311.34720.343
许昌市0.7033-0.61814-0.626150.1824
南阳市-0.914192.1022-0.7041705
焦作市0.2545-0.48513-0.29310-0.0096
柳州市0.3044-0.62815-0.259-0.0167
新乡市-0.0028-0.2068-0.42112-0.0878
周口市-0.0619-0.0897-1.18719-0.1449
株洲市0.17-0.68217-0.30711-0.14910
榆林市0.1616-1.146190.7163-0.16411
宜昌市-0.334110.135-0.54413-0.19112
衡阳市-0.210-0.47912-0.54414-0.27913
安阳市-0.33912-0.43211-0.0827-0.3114
襄阳市-0.583140.086-0.88718-0.36915
平顶山-0.49113-0.67160.4955-0.41716
岳阳市-0.84818-0.83183.2331-0.45917
常德市-0.70916-0.34810-0.1588-0.518
商丘市-0.73417-0.2529-0.66716-0.52619
(二)主要问题
从竞争力因素分析,落后的原因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人均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导致生产和生活环境差异大,不能有效吸引企业快速增长。这一因素的影响约占60%。
2、经济总量发展不足。主要体现为投资规模、消费水平与能力、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等相对落后,新增企业发展势头不猛,增长速度较慢,创造财富能力较弱。这一因素的影响约占30%。
3、获得收益的能力不强。在三类指标因子及综合排名中位次最低的就是第三个因子。有研究表明,只有区域创造收益的能力强,企业才能留得住、成长得好,并形成良性循环。
二、相关建议
1、推动区域战略调整,助推区域中心的形成。从产业布局视角,重视宜昌与襄阳在湖北乃至中西部经济发展中的支撑地位,无论是生产力布局、人才流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环境的保护、工作效率的改善等要有所倾斜、支持和保障,助推区域中心的形成。
2、培育并形成特色产业核心竞争力。从扶持规模化、产业化、信息化和科技创新等方面促进区域发展特色的形成,并以此形成核心竞争力。一是坚持“招商引资”与“全民创业”并举。吸引龙头企业扩展产能,吸收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企业连锁经营;同时鼓励自主创业,积极从金融、财政、税收、人力资源、科技创新等方面系统地建立起保障机制。二是重视“县域经济”与“镇域经济”健康发展。以规模化、特色化为主线助推县域经济和镇域经济发展,做出品牌县、品牌镇,从镇、县的科学规划、产品产业链培育、营销网络建设等方面提供支持,给外来企业和本地企业的良性成长创造条件。三是充分利用科教资源,创新“校市合作”新模式。这是江浙经济发展的一种成功模式,利用宜昌、襄阳的国家级、省级经济开发区的政策,积极推动科教资源与产业发展之间的结合,实现科教实力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
3、重视政策制定的关联性与配套性。一是兼顾劳动要素流动与选择的关联性,加强人才、资金、商品、信息技术建设与规划的配套;二是兼顾金融、财政、税收、人力资源、行政管理体制等政策的配套;三是加强自主创新与自我发展的制度激励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