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翼之
我省近百座千年文庙和跨明、清两代的贡院,是散落在荆楚大地上的瑰丽珍宝。
文庙,即孔子庙,是古代奉祀孔子的庙宇。南北朝北齐时,各地始建孔颜庙,奉祀孔子和颜回。唐太宗贞观四年(628),命各州、县普建孔庙。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封孔子为文宣王。宋、元以后,又在“文宣王”之上加“至圣”、“大成至圣”和“至圣先师”等字样。这样,孔庙也就称为“孔圣庙”和“文庙”了。清朝在孔庙内设儒学,府、州、县学逐渐与孔庙合而为一,文庙也就成了官学、孔庙的代名词了。
历史上,湖北省曾经有过许多官学。据统计,清光绪三十年(1904)以前,先后设立各级官学共78所。其中有府学10所,县学60所,相当于县的州学7所,直隶州学1所。几乎是每个府、州、县都设有官学。这些官学培养出来的万千生徒,千百年来为湖北各方面的发展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而且,建于南北朝时期江陵的荆州府学,建于唐朝的蒲圻、应城、襄阳、枣阳和兴国(今阳新)等5所官学,建于宋朝的武昌、嘉鱼、沔阳等27所官学,也有千年左右的历史。这些情况表明,湖北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是与历史上六朝时期东南地区得到大规模开发,以及稍后两宋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引起文化中心南移是相一致的。
文庙还是宣扬儒家思想的重要场所。其儒学分大学和二学,大学的第三进为明伦堂,堂内立有“圣训墙”,上书“圣训词”,是从《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中摘录出来的。如:“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等等。这些“圣训”意在教化,其中关于治国、齐家、修身、正心等方面内容,作为一笔精神财富,时至今日,似应有其存在的历史价值。
贡院,在科举时代是考试贡士之所。明、清时期为各省每三年举行一次乡试的地方。它是由皇帝委任的主考官主持下举行的规格最高的一种考试。贡院内建有号舍(又叫“号柜”、“考棚”)数百间。每间又分10室,每室入住一人。考生入棚之后,饮食起居都限于棚内。乡试定于农历八月十六日至十八日举行,共3天。参加评卷的“房师”,是由主考官聘请的本地翰林担任。乡试放榜一般是在九月上旬。发榜后,主考官要会同制台一起举行鹿鸣宴,庆贺新举人,并为之粘花(挂大红花)。
武昌贡院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从那时算起,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废科举止,在这500多年间,从这里被录取走出去的举人,当在6000名以上。其中包括明初名相、“三杨内阁”之一的石首人杨溥;“公安派”文学家、公安县人袁宗道兄弟;著名改革家、名相江陵人张居正,清朝初年大学士孝感人熊赐履,以及清末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宜都人杨守敬等等。几百年来,武昌贡院一直是人们心中神圣和崇高的所在。
自清光绪年间废科举以来,散落在各地的文庙和贡院遭受到自然灾害和人为的破坏,大多已不复存在。剩下来的也多被改做它用,如作为中、小学校舍、工厂车间、仓库,甚至成了民居和商场,甚为可惜!
时逢盛世,百废俱兴。修复文庙和贡院,刻不容缓。希望省市文化管理部门能尽快作出安排。经费和技术条件允许的话,请首先修复或重建下列7座文庙和武昌贡院:
1、荆州府学和县学。荆州府学为湖北省内最早建立的官学。始建于南朝梁武帝太清元年(547),荆州既有府学,还有江陵县学,共有两座文庙。今府学虽不存,县学尚在,位于江陵城内西南隅。望能恢复旧制,真的“足以壮一邑之观瞻”。
2、蒲圻县(今赤壁市)学。建于唐高祖武德年间(618—626)。
3、襄阳府(今襄阳县)学,建于唐武后垂拱元年(685)。
4、应城县(今应城市)学,始建于唐,宋复建。
5、枣阳县(今枣阳市)学,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六年(632)。
6、兴国州(今阳新县)学。唐有州学,宋立军学,元立路学,明洪武九年改为州学。
7、武昌府学与县学。由于武昌也是府县同治,所以武昌城内既有府学,也有县学,有两座文庙。其中,府学建于北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位于今武昌大成路。解放后,被用来办武汉市第10中学。近年来,武汉市10中又与黄鹤楼小学合并,更名黄鹤楼学校。临街与大成路菜场相对的一面更办起了商场。江夏县学在菊湾东街黉巷,今也不存。
武昌贡院,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至清朝康熙时扩充自成一区。东沿得胜桥至戈甲营口,西从菊湾东街至黉巷,南抵青龙巷,北依凤凰山,其主要建筑在现在的省实验中学和幼师学校内。今武昌贡院荡然无存,望者常欷歔不已。
其余文庙也应作出规划,逐一修复,让它们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继续发挥传承中华文明和教化后人的巨大作用,如此则鄂人幸甚,国人幸甚!
发言人单位及职务(职称):湖北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