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委员 >委员建言 >议政建言

关于支持湖北长江经济带宜荆段优先发展的建议

2014-09-15 00:56:53  
字体大小:【

 

湖北省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2010年6月17日至22日,省政协常务副主席李佑才率文史和学习委员会部分委员、省发改委、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有关领导、省社科院有关专家,赴荆州、宜昌两市及所属洪湖、石首、公安、宜都等县市,就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宜昌—荆州段沿江城镇经济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和建议报告如下:

    一、宜荆段在湖北长江经济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决定》明确提出:优先开发宜昌—荆州段。因此,加快宜荆段经济发展、促进沿江开放开发,对推进湖北“两圈一带”发展战略的实施、推动全省经济协调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1、在新一轮开放开发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湖北长江经济带长1060公里,其长度占整个长江经济带的38%,且占据着其中游的绝大部分地区,而宜荆段长度超过700公里,占湖北长江经济带的60%以上,分别占据着“龙尾”、“龙身”位置,与“龙头”武汉,共同支撑起了具有全国重要影响的湖北长江经济带。由此可见,宜荆段的开放开发直接关系到湖北长江经济带乃至国家层面的长江经济带战略实施的成效。

    2、具有良好的产业和经济发展基础。宜昌是世界水电之都、重要化工基地、著名的旅游中心和长江中上游中心城市。荆州为我国重要的粮棉油和水产基地,其生产、加工、物流发展空间巨大,文化与旅游资源丰富。

    3、具有优先发展的资源条件和潜力。宜荆段物产丰富,资源条件较好,区位和综合交通优势明显,沿江产业、经济、城市发展空间广阔。优先发展此段可以使之成为湖北长江流域要素承载能力较强、产业聚集度较高、带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的地区,为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探索经验、提供支撑和示范;推动全省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两圈一带”战略的实施。

    二、宜荆段发展现状与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经济发展提速,但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发展不平衡。“十一五”期间,荆州市和宜昌沿江县市区经济发展提速,前四年GDP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1.91%和13.18%。2009年,宜昌市的经济总量在全省仅次于武汉排在第2位,在长江沿岸19个同类城市中排名第5位(排在南通、扬州、镇江、岳阳之后),在中部同类城市排名中升至第4位(排在洛阳、南阳、岳阳之后)。荆州市近年来克服困难,奋力爬坡,“十一五”前四年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高出“十五”期间3.3个百分点,创建市以来最好水平,经济社会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城乡面貌变化较大,正在进入发展的加速期。

    从总体上看,宜荆段经济发展和开放开发水平依然较低,其人口、国土面积分别占整个湖北长江经济带的1/3、3/7,而GDP仅占1/5。从省内来看,荆宜段整体经济实力不强,辐射带动作用不显著。从长江流域看,其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同类城市差距很大,如和沿江同类城市第一名的南通市相比,宜昌、荆州两市2009的GDP分别只有其43.36%和24.64%,可喜的是宜昌的发展速度超过了被追赶者。

    发展不平衡的表现,一是宜昌、荆州两市发展差距较大。2009年,宜昌实现GDP1245.6亿元,人均GDP 30014.46元;荆州实现GDP707.8亿元,人均GDP10934.31元。二是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2009年,宜昌沿江的宜都、枝江、夷陵名列全省县域经济十强,荆州沿江7县(市、区)除荆州区外,其余6县市都排名40名之后。县域经济发展不够是湖北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短腿”。我们选择宜荆段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县级市,与位于长江南岸的沿江县级市常熟市比较:宜都是我省县域经济的领头羊之一,洪湖和石首是湖北长江经济带中的重要节点城市,对比显示,除人口外,只有宜都的GDP和人均GDP两项指标达到了常熟11.37%和30.26%,其余指标均为其个位数的水平,反映对外开放水平的两项指标差距更大。

    二是基础设施大规模建设拉开帷幕,交通条件得到改善,但综合交通体系尚未形成。近年来,宜荆段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较大幅度增加,交通条件得到改善,如荆州市目前正在形成“一横二纵”(沪渝,二广、随岳高速)高速公路骨架,荆州组合港建设全面启动,水运口岸通运能力和服务水平大幅提升,集装箱年吞吐能力达到30万标箱;宜昌市2009年交通建设投资达72亿元,云池港一期工程、汉宜铁路、太平溪新港一期、宜昌火车东站等一大批项目进展顺利。存在的问题:1、以公路为主骨架,水运、铁路、航空相配合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尚未形成。高速公路、快速铁路数量少,如荆州段江南三县市尚没有一条高等级公路,石首市是我国中部少有的既无铁路也无高速公路的城市之一,武汉至荆州400余公里的长江两岸尚没有一座通车的长江大桥。2、港口投入不足,目前的情况是企业不愿投,银行不愿贷,财政投入不足,导致建设资金严重缺乏,港口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水平偏低。3、各种运输方式缺乏有效衔接,物流现代化水平低。

    三是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框架基本形成,但城镇化水平依然较低。2009年宜昌市城镇人口186.1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46%,比“十一五”初期提高了5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25个百分点,远高于“十五”期间年均0.48个百分点的增速。荆州市城镇化率由2006年的33%提高到2009年的39.7%。目前,荆宜段沿江地区正在形成以宜昌、荆州中心城区为中心,以宜都、枝江、洪湖、石首、松滋为次中心,枝城、斗湖堤、容城等众多城镇为节点的城镇框架。存在的问题是城镇化水平依然较低。2009年,荆州市39.7%的城镇化率,分别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低5.98个百分点和5.5个百分点;宜昌市为省域副中心,但城镇化水平也略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城镇职能结构趋同、产业同构现象比较突出;城镇规模结构和空间结构发展很不均衡,中等城市数量稀少,中小城镇规模普遍偏小;沿江城镇发展存在南轻北重、东稀西密的问题;城市规划滞后现象比较突出。

    四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艰巨。宜昌市虽然工业化水平较高,但资源消耗、能源消耗型产业比重较高,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压力大。荆州市工业化水平低,企业规模小,农副产品深加工不够,大中型企业和龙头企业少,第三产业多为传统型。两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够,资源的综合利用不够。

    五是土地等资源利用效率低,环保压力大。长江岸线利用不合理,部分地方企业占用岸线较多,利用效率低下;部分开发区、工业园区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部分招商引资项目对环境产生了污染。

    六是两市干部群众对优先发展翘首以待。干部群众的热情高、积极性高,正在全面展开克难攻坚,迎接大开发、大开放的思想和工作准备。

    制约宜荆段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思想观念的原因、历史原因,也有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原因。如荆州发展不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该区域长期以来承担着国家粮食生产基地和防洪安全的双重责任,缺乏中央和省里的工业大型项目支撑。

    三、相关建议
    1、高起点制定宜荆段开放开发专项规划。建议省委、省政府更加突出宜荆段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新一轮的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尤其作为优先开发的宜荆段,需要以开放的世界眼光去定位开放开发目标,首先要走出只从本地资源看开发条件的视野,以建立新体制新机制为突破口,实现行政审批流程再造、工业再造、城乡再造和物流再造,增强投资吸引力和区域经济竞争力。建议省委、省政府制定宜荆段发展的专项规划,重点是推动资源共享、区域分工与合作。通过产业扶持、基础设施建设倾斜等举措,指导、引领宜荆段优先发展、超常规发展。

    2、制定综合配套政策支持宜荆段优先发展。建议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制定与宜荆段优先发展相适应的综合配套政策。重点在金融、财政、城市发展、农业、土地等政策方面倾斜和支持;适当扩大两市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将在武汉城市圈综改实验区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和优惠政策,尽快推广到宜荆段。

    3、比照仙洪实验区的做法建立支持宜荆段优先发展的协调工作机制。建议省委、省政府比照仙洪新农村建设示范区的做法,整合各种资源,支持宜荆段优先发展,可由省领导挂帅,建立厅市共建机制,定期会商、加强督办,协调解决宜荆段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4、加大宜荆段基础设施建设。建议省委、省政府将宜荆段沿江重点公路、铁路、港航、长江大桥等项目如江南高速、荆(门)石(首)高速、荆岳铁路公铁两用桥、荆州组合港、三峡现代物流中心、荆州和宜昌沿江通道、外连内接的快速旅游通道等优先纳入省“十二五”规划和湖北长江经济带、鄂西圈规划。建议依托长江产业投资公司和金融机构等,拓宽宜荆段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渠道。

    5、在开放开发中加大“两型社会”建设力度。建议省委、省政府及沿江各级政府在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中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一是要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岸线利用率。在开发区建设和招商引资中注意逐步提高投资门槛和单位土地投资强度标准,给未来的发展预留应有的空间;对岸线资源实行统一规划、高效利用,限制现有中小企业对岸线的低强度开发,鼓励大型企业委托港务集团统一建设。二是要高度关注环境保护工作,以设立循环经济工业园和高质量建设环保设施为重点,在开放开发中保护生态和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快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