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荆州市委员会
根据省政协工作安排,荆州市政协组织力量,集中4个月时间,围绕荆州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问题进行了系统调查研究和专题协商讨论,形成调研报告,现报告如下:
一、荆州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基础与条件
荆州长江经济带在湖北“两圈一带”战略中处于空间主轴,得江独厚,得中独厚。“黄金水道”贯穿全境,长江流经全市483公里,占湖北省长江通航里程的45.4%,是流经和通航里程最长的沿江地级城市,也是全国内陆水域最广、水网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主要城镇沿江分布,所辖区域全部处于长江沿线,占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面积的26.7%,开发利用长江“黄金水道”的优势明显,潜力巨大。
(一)岸线资源丰富。荆州拥有长江岸线653公里,占全省的35%,适合建港岸线共384公里,可开发潜力巨大,是目前可供开发利用的岸线最多和通航里程最长的城市。荆州长江航道东达武汉、上海,西抵宜昌、重庆,是连接东西、辐射南北的航道枢纽。境内有完善的内河航道网,长江以南的四口水系和长江以北的内荆河水系构织成了全市内河航道网络。荆州内河通航航道75条,总里程1780公里,水路货运量近2000万吨,有洪湖、长湖和洈水等大型湖泊和水库,形成了干支相连、相互贯通的江汉平原航道网。
(二)通航条件优越。荆州港航经济较为发达,沙市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成为长江通商口岸,目前全市港口岸线长39.2公里,411个泊位,港口年吞吐量3500万吨,居全省第三。现有港口企业170家,码头225座,泊位327个,最大靠泊能力为3000吨,港口年通过能力5000万吨。拥有7个港口,其中荆州港为国家一类口岸,是全国28个内河主要港口之一,是长江中上游仅次于武汉、重庆的第三大港,洪湖港、石首港列为省重要港口。盐卡港区为国家水运口岸、国际集装箱港区和江铁联运中转港,港区和口岸经济腹地包括荆州和周边荆门、襄樊、十堰、枝江、当阳、潜江以及湖南常德等地,是湖南、河南等相邻地区的重要出海口。
(三)产业基础较好。全国重要农业商品基地的基础地位巩固,农业产业化发展势头强劲,形成了优质粮棉油、畜牧、水产、平原林业等4大优势产业,拥有41家国家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荆州成为江汉平原重要的商品流通中心,“两湖”平原农产品交易中心年交易额达到210亿元。产业逐步壮大,形成了汽车零部件、石油机械、化工、森工造纸、家电五大产业集群,文化旅游产业有了突破性发展。
(四)战略区位独特。水陆交通便利,长江横贯荆州,“二广”高速、“沪蓉”高速交汇荆州,在建或筹建的“沪汉蓉”高速客运铁路、“荆岳”铁路、“准(格尔)荆”铁路穿越荆州,三峡机场距荆州仅50公里,全市公路通车里程1.7万公里,公路密集度达到118公里/百平方公里,形成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出行快捷的交通网络。
(五)防洪能力提高。三峡工程的建成,以及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由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基本解决了荆州防洪问题。堤防固、人心安、客商来,防洪能力提高大大改善了荆州在长江经济带的开放开发环境。同时,三峡工程实施补水调度,在进入枯水期后,增加水库下泄流量,为长江中下游补水,水位抬升改善了荆江段的航运条件,提高了通航能力。
此外,荆州还拥有雄厚的科教实力和良好的人才基础,拥有长江大学等9所高校,在校大学生12.2万人,科研院所300多家,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2个,这些都为荆州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提供了保障。
二、荆州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总体规划亟待跟进。规划滞后成为荆州融入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首要滞约因素。无论是荆州市本级,还是所辖各县市区,都没有制定严格的沿江经济发展规划。
(二)基础设施亟待加强。荆州立足于整个流域开放开发的大交通、大能源、大水利格局尚未形成。虽然公路运输相对发达,但受多重因素影响,其水运、港航优势均未显现。港航基础设施落后,港口规模小,吞吐量不大,配套设施不到位。铁路运输严重滞后,无法实现大宗货物的水陆联运。
(三)支柱产业亟待建立。从荆州工业来看,基本上仍然以传统产业、中小企业为主,高新产业发展滞后,也缺乏有效的产业协作配套。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000余家,但90%的企业为中小企业,大企业仅有6家,企业改制遗留问题和产业升级任务十分艰巨。从荆州农业来看,专业化、规模化、集团化发展不够,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缺乏大型的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区域性大型深加工企业,尤其是水产品加工至今还没有区域性“龙头”企业,制约了荆州现代渔业区的发展。
(四)发展环境亟待优化。主要表现在自然生态环境、金融生态环境和体制环境的建设与优化任务十分艰巨。从自然生态环境看,当前,沿江地区布局了不少高能耗、易污染的工业项目,水源污染有加剧之势,水源面积呈逐年减少态势,河道供水安全、行洪安全及生态保护压力不断加大。从金融生态环境看,通过近几年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荆州信用环境和金融生态建设发生质的变化,荆州市在2007年首次获得全省“A级金融信用市州”奖牌,彻底摆脱“金融高风险区”的沉重包袱。但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一刻也不能放松。从体制环境看,现有行政区划壁垒严重,沿江区域市场被行政分割的现象十分突出,导致区域间产业化衔接不够,产业链条难以延伸,制约了区域经济规模与质量的整体提升。
除上述制约因素外,荆州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也面临着许多挑战。一方面,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竞相发展态势强劲。从全流域看,长江流域沿江省市纷纷率先采取行动,开放开发形势逼人,长江流域形成了长三角经济圈、皖江经济圈、武汉城市圈、成渝城市群等区域经济体。从湖北段看,武汉、黄石、宜昌东西并进,武汉、黄石占据武汉城市圈之优,宜昌得益大三峡之势,湖南岳阳尽显洞庭出口之利,对荆州形成合围。在承接与转移、资本与资源、市场与技术成为竞争焦点的大背景下,荆州加快发展的挑战日渐突出。另一方面,荆州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功能尚不强健,竞争力欠缺,凝聚力不强,拉动力偏弱,辐射力较软。荆州国土面积、人口数量分别占湖北的7.7%和11.3%,2008年GDP总量仅占湖北省的5.5%,远低于武汉34.9%和宜昌9%,后发争位的竞争压力巨大。
三、荆州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思路与举措
省委、省政府出台实施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重大战略以来,中共荆州市委、市政府迅速行动,已经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我们认为,荆州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应该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明确总体思路。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从实际出发,以开放为先导、创新为动力,优先发展大交通,积极培育大产业,着力构建大城市,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通过一段时期的艰苦奋斗,初步把荆州建设成为长江沿江经济重镇,中部地区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及精深加工区、先进制造业密集区、现代商贸物流区、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二)实施开放先导战略。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推动新一轮对外开放向更广范围、更高层次迈进,以开放促改革、促开发、促发展。继续加大工业、农业、基础设施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在荆设立生产基地、研发中心、区域总部,承接境外和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拓宽招商引资领域,加快物流、商贸、金融、文化、旅游等领域开放步伐,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强口岸建设,提高通关服务水平,规划建设保税区,推动物流产业发展,提高对外贸易水平。加快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和物流园区建设,打造招商引资平台,提高行政效能,完善引资政策,优化投资服务体系。坚持引资与引智并举,大力引进先进制造业技术、新兴业态管理经验和各类高素质人才,积极创办企业孵化器、工程技术中心,完善产学研结合的研发机制,探索建立“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坚持引资与引智并举,提升对外开放层次,促进创新型城市建设。
(三)突出工作重点。
1、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步伐。一是建立资源整合机制。按照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要求,探索建立政府、社会、企业多层次的合作交流平台,加强港口资源整合,加强沿江不同地区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整合,推进产业联动发展,走特色化、差异化、规模化发展道路,实现资源共用、市场共建、信息互通、利益共享。二是创新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按照“谁开发、谁投资、谁保护、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各类经济成份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建设和产业开发。坚持“绿色信贷”原则,促进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和推广,发展循环经济。加大自主创新、技术改造、兼并重组的信贷支持力度,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三是进一步完善开放开发政策支持体系。进一步完善土地支持政策,建立沿江主导产业用地优先支持制度,优先安排航运、港口、公路、铁路、过江通道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地。进一步完善技术吸纳与人才引进政策,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骨干企业,吸纳高新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复合型人才。进一步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政策,建立有利于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激励政策和约束机制,运用价格杠杆,促进节能、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
2、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按照“大交通”理念,以港口、高速公路、铁路建设和沙市机场迁建为重点,加快沿江城市、工业园区、物流园区快速大通道建设,实现各种运输方式的快速转换、无缝衔接。一是打造荆州组合港。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超前控制、严格管理、组团开发、整体推进、市场推动、政策支持、分步实施”的思路,以荆州港为龙头,加大沿江港区岸线整合力度,加快推进荆州组合港建设。二是完善公路大网络。按照“三横五纵,七路两网”的总体布局,加快重点交通项目开工建设,努力提高等级公路的比重,实现水路与公路、水路与铁路运输的快速转换。加强公路站场和交通物流建设,形成连接城乡、通达全国的公路网和物流客运网。三是建设铁路大动脉。积极支持沪蓉铁路荆州段早日建成通车、荆岳铁路尽快动工,积极谋划月益铁路、准荆铁路过境荆州,促进荆州铁路网形成。四是畅通水上大通道。积极争取国家长江航道改造升级项目,推进长江航道改造提升,实现江海直达。加快内河航道网建设,积极推进引江济汉通航工程,加快内荆河及荆南四河航道疏浚升级,完善两湖平原航道网,形成干支相连、江湖贯通的内河航运网络。五是加强过江通道建设。加快建设荆岳长江大桥,争取早日竣工通车。尽快启动荆岳铁路荆州公铁两用桥、仙嘉咸高速公路过江大桥、仙洪赤一级公路过江大桥开工建设,推动石首长江大桥和荆州长江二桥建设,扭转荆州南北交通不畅的局面。
3、积极培植现代产业聚集区。 一是打造优质农产品生产及精深加工区。继续大力实施优质稻提升工程、畜牧业振兴工程和水产业壮大工程,加快发展平原林业。二是打造先进制造业密集区。以中心城区为龙头,大力发展汽车电机、车桥、空调等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壮大汽车零部件产业。加快发展石化装备产业集群,改造提升传统装备制造业。积极开发卤水资源,做强化工产业。着力发展印染、服装,延伸产业链条,将荆州纺织印染循环经济工业园建成华中地区最大的纺织印染基地,振兴纺织服装业。三是打造现代商贸物流区。积极开发对外贸易、农产品集散、江汉货物中转三大主体业务,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重振“老商埠”雄风。扶持长江物流、两湖绿谷物流做大做强,高标准规划建设荆州港保税区,不断完善粮棉油仓储设施,筹建中南粮棉油交易中心,提高区域性、专业性物流业发展水平。四是打造历史文化旅游示范区。着力实施楚文化、三国文化、水文化和生态旅游重点项目工程与品牌工程,努力把荆州建设成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文化旅游示范区。
4、着力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一是加快中心城区现代化建设。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区功能,把产业发展作为立市之本,着力构建以发达的现代制造业和现代商贸业为特色的长江沿线明星城市。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市容市貌,提升城市品位;加强城市综合管理,提升市民综合素质,增强城市软实力,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坚持东扩西延、跨江越湖发展,稳步扩大中心城区发展空间。北越长湖,建设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打造海子湖生态旅游新城;南跨长江,建设江南新区,打造农业科技新城;西进龙洲垸,依托引江济汉工程,建设临港新区。加强荆州古城保护,重点抓好古城申遗、人口疏散、古城保护与旅游开发等项目建设。依托二广高速和207、318国道改线工程,建设市区交通大外环,进一步加强中心城区与外围组团的联系。二是积极培育沿江城市群。加快形成以荆州中心城区为龙头,沿江县城为支点,重点城镇为依托,小城镇星罗棋布、产业关联、相互配套的城市发展体系。三是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切实加强小城镇发展,对全市重点镇、中心镇和沿江城镇,加大扶持力度,强化产业支撑,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功能。加强新农村建设,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缩小城乡公共事业发展差距。
四、需要省委、省政府关心和支持的方面
(一)加强航道疏浚。目前,由于航道淤积,水深不够,导致荆宜段特别是荆江段通航条件较差。长江荆宜段航道的疏浚关系全局,影响深远,已成当务之急。建议省委、省政府按照交通运输部关于长江畅中游的要求,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加大省级投入力度,加强荆宜段航道整治,畅通荆江肠梗阻,提高航道等级,提升航道通行水平,保证荆江常年通航能力达到5000吨,实现江海直达。畅通荆南四河水系和内荆河水系,使长江与湘、资、沅、澧及洞庭湖水系航运贯通,提升荆州沿江城市航运能力。借助引江济汉工程建设,沟通长江与汉江水系,带动鄂西北及周边城市航运通过荆州进入长江和汉江。
(二)统筹沿江产业布局和重大项目。建议省委、省政府统筹协调、科学确定湖北沿江地区产业布局,促进各地区按照分工协作原则,走特色化、差异化、规模化发展道路,避免恶性竞争,防止产业趋同,努力把荆州沿江打造成产业集聚的振兴带。一是明确区域功能定位。湖北长江经济带应统筹规划区域功能,明确各个区域重点发展的产业。荆江段的农业基础和纺织等轻工业基础良好,应该将其建设成为以出口创汇农业和轻化纺织出品加工为主体的综合性商品创汇基地。二是推进沿江产业带形成。荆江段宜以精细化工、纺织印染、机械装备、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五大支柱产业为基础,扩大发展规模,加快发展速度,提升发展质量。支持开发地下盐资源,推动产品研发和市场拓展,发展壮大精细化工业,形成在全国有重要地位的盐化工业。支持纺织行业技术改造和升级,延伸产业链,形成高档纺织品研发、生产和后处理能力,打造全国重要纺织印染城。支持以深圳电子工业园为载体的电子工业的发展。支持以恒隆、神电、环宇为龙头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发展,推动龙头企业产品进入全球采购系统,成为全球汽车零部件重要供应基地。支持松滋核电、江陵热电厂的立项和开工建设,畅通能源走廊,贯通港铁联运,建设配煤中心,形成荆州能源链条,打造能源工业。充分利用国家大遗址保护的政策,设立文化旅游特区,整合旅游资源,做大做强精品景区,打造核心景区,将荆州建设成彰显荆楚文明的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积极帮助荆州策划重大项目,支持荆州更多的项目进入国家和省级重大项目库,促进国家和省级重大项目在荆州布点。争取将全省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现代产业发展项目、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生态环境项目和社会发展项目优先安排在荆州,争取吸引更多的外商投资,增强产业经济发展后劲。
(三)加快“宜荆荆”城市群建设步伐。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在强力推进“两圈一带”战略的同时,提出构建“宜荆荆”城市群的宏伟构想,这是统筹区域经济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构建“宜荆荆”城市群,打造新的增长极正当其时。建议省委、省政府加强领导,统筹协调,迅速组织三市政府综合部门牵头,联合有关城市规划部门,尽快制定城市群发展总体规划,明确近期、中期、远期的发展目标,推进城市群区域产业一体化,包括城市群商贸市场、金融市场、科技市场一体化,人才开发和使用一体化,信息网络一体化,等等。建立城市群区域发展协调机制,统一协调解决区域内资源开发、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等一市或单一部门不能解决的重大问题。建立市长联席会议制度,就资源配置、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空间结构、城市职能分工、共同市场开拓等统一政策、搞好协调。
(四)客观应对“后三峡危机”。三峡工程蓄水运行以来,清水下泄,导致荆江河段水沙关系变化,河床刷深,一些河段深泓逼岸,护岸工程基脚受到淘刷,部分堤段崩岸频发,岸线坍塌严重,引发了一系列新的问题。长江水系之间旧的平衡被打破,新的平衡尚待建立,长江及其支流枯水季节延长,松滋等沿江城市在枯水期出现饮水困难,一些沿江县市农业灌溉用水紧张,从长江引水成本大大增加。如松滋洈水水域面积也较丰水期大幅缩减,大片洲滩裸露干枯,蓄水量减少,水体自净能力降低,水体富营养化、干涸现象十分普遍。由于可利用的水资源量减少,也相应增加了农村饮水不安全人数,加上现有取水设施的正常运行受到影响,目前洈水比原规划的饮水不安全人数迅速增加,后果很严重。建议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后三峡”荆江段出现的新情况,加强水系水利建设,迅速组织专家进行实地调研,争取国家支持,加大投入力度,尽快启动荆江河段河势控制及河道整治工程,妥善解决好“后三峡危机”给地方水资源保护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
(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湖北省沿江八个市州中,荆州的经济发展处于相对滞后的地位。荆州过去为全国粮食建设和防洪抗险作出了重要贡献,现在作为长江经济带中的重要节点城市,在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中应该成为政策扶持的重点。建议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加大对荆州的政策扶持力度,一是建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制度,支持荆州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内的企业产品技术研发及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与推广,促进企业从研发、营销等环节不断提升产业价值链和产业竞争力。二是建立产业发展金融支持制度,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荆州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发展融资的担保、补贴力度,积极辅导、支持发展基础良好、发展潜力巨大的优势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三是建立产业发展税收支持制度,加大对荆州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发展的税收支持力度。四是建立产业发展的用地优先支持制度,加大对荆州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发展的用地保障力度。五是建立产业协调发展机制,促进各地实现依托各自优势的错位发展和分工协作。六是建立区际利益协调机制,鼓励沿江市县腹地或边缘企业向沿江核心区集聚发展,并在财税收入上建立利益分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