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委员 >委员建言 >议政建言

湖北沿江地区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几点建议

2014-09-15 00:56:40  
字体大小:【

 

民建湖北省委员会


    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既要开发长江,更要保护长江。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战略的提出,给我省沿江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预计在未来的开放开发战略实施过程中,丰沛的长江水资源必将为长江经济带发展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也必须清醒认识到,区域水资源生态环境也将面临更大的压力。要确保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顺利推进,就要高度重视长江水资源的保护,实现水资源保护与经济建设相协调,真正做到用好水、管好水和治好水!

    一、水资源利用的现状和问题
    湖北沿江地区河流纵横,湖泊星罗棋布,长江横贯全境,且有汉江及洞庭湖诸水汇入,为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良好的水源条件。改革开放30多年来,沿江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尤其是武汉的振兴,宜昌、黄石、鄂州的快速发展均得益于长江河网和大小湖泊提供的水资源保障。然而,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在水资源的利用过程中,仍潜存着大量制约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暴露出了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工程性缺水、水质性缺水与用水效率不高、用水严重浪费现象并存。沿江地区近年平均降水量1175mm(据湖北省2000—2008年水资源公报计算),自产水资源总量平均为572.80亿m3,波动范围426.97—675.65亿m3,人均水资源量略为1733m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220m3);亩均占有水资源量为2195m3,低于长江流域亩均2560m3和邻省四川3120m3、湖南3130m3、江西4220m3的水平。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发展,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将继续下降,水资源形势将更加严重。与此同时,用水效率不高、用水严重浪费的现象普遍存在。从耗水结构看,农业灌溉耗水量占大头。由于在农田灌溉方面大水漫灌仍十分普遍,引水渠利用率仅为50%,即有一半的水白白地渗漏掉了。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也很低,武汉市为40%左右,其他城市仅为10—30%。城市生活用水和管网跑、漏、滴浪费损失估计在20%以上。严重的水资源浪费不仅使有限的水资源利用更为紧张,而且也加剧了水环境的破坏和水质的污染。此外,沿江地区虽然自产水资源量有限,但过境客水丰富,常年入境客水水量为6395亿m3,多年平均入境客水为自产水资源量的11倍。巨量的入境客水为沿江地区农业灌溉、城市生活及工业用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同时也构成了巨大威胁。

    2、水质污染与湖泊富营养化加剧,已到了极为严重的程度。沿江城市近岸水域水质较差且发展趋势不容乐观,宜昌、荆州、武汉、鄂州、黄石、武穴等城市江段均存在长度不等的岸边污染带。沿江地区水体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工业和城镇生活的废水、农业生产的退水、船舶漏油和化学物质泄漏、网箱渔业生产以及城乡周边的入河垃圾。随着经济发展,城市的废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加,长江岸边污染带的长度也不断增加,加之有毒有害的固体废弃物随意堆放造成地下水的污染等,使长江流域大多数湖泊、长江干流沿城市岸边和相当多支流水质污染严重,水质日益下降或恶化,近年来沿江地区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时有发生并呈上升趋势。长江近岸水体与人类生活、生产活动密切相关,是大部分沿江城市的供水水源地,沿岸污染的发展势必引起沿江城市引水用水面临威胁。同时,目前沿江地区湖泊大部分都处于富营养化状态,部分湖泊富营养化严重,水华现象时有发生。主要是由于农业面源污染的汇入,加之湖泊得不到江水的及时补充和更换,尤以城中湖最为严重。值得注意的是,大量垃圾漂浮江河水面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应该引起人们重视。

    3、水资源管理体制的分割,影响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现行的水管理体制是部门分割和城乡分割并存,管水源的不管供水,管供水的不管排污,管排污的不管治理回用,这种“多龙管水”的管理体制,容易造成部门扯皮,有利就争,无利就推,这种局面与水资源保护所面临的严峻形势极不相适应。

    4、水利水电工程引起水环境和水生态问题日益严重。无序的水电开发,对河流水文情势影响较大,筑坝引水、拦蓄径流导致河流脱水断流,引发下游地区生态环境逆向演替。上世纪80年代以来,沿江地区河流断流河道主要发生在松滋河、藕池河、东荆河、滠水、倒水、举水、环水、巴水、浠水和蕲水等。湖区水利建设,如河流改道、涵闸及电力排水泵站建设、“江河分离”工程等,直接导致湖泊来水减少,造成湖泊大面积萎缩和消亡。时下,三峡水库和丹江口水库坝上坝下水生态环境治理任务日益繁重。因三峡大坝阻隔及下游河道径流调节,坝上坝下水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显现,防治任务非常繁重。一是水华问题日益突出。二是地质灾害加剧。三是荆江河段崩岸和汉江中下游堤防面临新的考验。四是面源污染及水土流失问题比较严重。五是库区水污染防治缺乏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六是农业灌溉保证率降低。

    二、几点建议
    作为以长江为依托的经济带,湖北长江经济带在开发利用各种资源的过程中,有一个回避不了的、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对长江流域水资源的保护。保护是开发的重要条件,从可持续发展而言,保护比开发更重要。只有保护好水资源,才能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的可持续性。为此,我们建议:

    1、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实行长江流域水环境的综合管理。湖北长江经济带与整个长江经济带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建议国家尽快建立统一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考虑制定出台《长江利用与保护法》,为实施流域水环境综合管理奠定基础。因为我国在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中,长期实行单一的行政区域控制。然而,单纯按照行政区域实行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规划与管理的做法,已不能有效解决流域污染问题。有必要将流域管理作为基础和核心,建立和健全按流域进行统一规划的法律法规制度,通过流域规划,明确各地政府保护水环境质量的责任,将流域的水环境保护目标和任务纳入政府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同时,还需要建立和健全解决跨行政区域污染纠纷的法律法规制度,协调好江河湖泊跨行政区域的污染防治工作。当前,我们要优先推进与水功能区管理制度、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以及入河排污口的监督管理等规定相配套的行政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的制定。

    2、以节水为重点,按照循环经济理念调整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湖北沿江经济带在产业布局上应统筹考虑,积极促进沿江大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调整工业产业结构,进一步加大以节水为重点的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压缩高耗水产业,发展节水型工业,淘汰高耗水工艺及设备。鼓励各工矿企业改革生产用水工艺,使用节水设施和设备,并注重工业用水回收循环利用。从调整农业内部结构着手,减少耗水量大的农作物种植面积,培育、推广抗旱能力强、经济价值高的农作物品种栽培。

    3、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内城市的水价改革,建立节约用水的价格促进机制。长期以来,由于水价构成不合理和水价偏低,没有反映水资源的稀缺程度和水环境治理成本,导致目前水资源浪费相当严重,水污染得不到有效治理。武汉城市圈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应在圈内城市加快推进水价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价格杠杆的作用,逐步建立节约用水的价格促进机制。比如:合理调整城市供水价格,逐步推进超计划、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制度,鼓励居民选用节水型器具,提高废水再利用的自觉性。农业用水要实行国家发改委颁发的“两部制”水价,核心是计量收费, 工业用水要按照“以供定需、以水定发展”的思路,实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同时,推进水价改革时要统筹考虑,一要公开自来水生产成本和污水处理成本,广泛宣传,争取广大居民理解和配合;二要做好低收入群体补贴工作,确保其基本生活用水需要;三要实行水厂建设与管网建设分离,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机制。

    4、探索建立长江流域水资源与生态补偿机制。一是希望国家能在三峡工程后续规划中统筹考虑坝上坝下水生态环境治理问题,建立和完善三峡工程生态补偿机制。二是积极争取将汉江中下游纳入中央生态补偿范围。同时,积极探索施行排污权交易制度、邻域污染双向补偿制度。积极争取国家研究制定长江流域中下游财政转移支付、税收调节、产业扶持等生态补偿标准和办法,通过跨部门、跨地区的协调管理以及相关利益方广泛参与,促进全流域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5、加强沿江地区湖泊资源的保护。以科学的方式退田还湖,即从有利于行蓄洪、妥善处理群众生活与生产,以“单退”(退人不退耕)或“双退”(退人又退耕)等方式积极恢复湖泊水域和容积。应着力解决规模稍大、侵占湖容较多的民垸继续实施退田还湖;在已建的分蓄洪垸创造条件,实施人员集中、与土地分离,在高水时蓄洪,可更好发挥湖泊的蓄滞洪作用;对广大平原区湖泊及荡淀,也要按照需要和可能,还以必要的水面和容积,以有利于农田排渍和灌溉;在城市要结合城市规划,启动退地还湖,以培育城市环境及解决排水困难。把治理水污染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防治湖泊污染和富营养化,加大污水处理力度,严格监控污染源和富营养化源地。需加大工程措施的投入,加强流域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各类污染物收集和处理率,杜绝有毒有害物向长江水域排放,或通过水利工程引江净湖,变湖泊死水为活水,增强自身净化能力。

    6、加强水资源保护能力建设。加强水资源保护能力建设的目标,是要建成和完善可满足水功能区管理、省界水质目标控制需要的和快速处置突发性水污染事件需要的、现代化的水质监测网络,使其具有较完备的长江干流省级行政单元的入河污染物接纳总量和省界水质目标监控能力。一是要加强水资源保护机构的能力建设,在逐步完善常规水质监测的基础上,大力提高水环境监测系统的机动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和自动测报能力。二是要建立基于公用数据交换系统和卫星通信的水质信息网络,增强对突发性水污染事故预警、预报和防范能力。三是要进一步做好对从事水资源保护工作的技术人员的岗位培训,提高水资源保护队伍的整体素质。四是要依靠科技进步解决水资源保护中的实际问题,提高保护工作的科技含量。五是要注重政策研究,特别是在资源保护中的经济政策,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指导,吸引社会资金流入水资源保护领域。六是要加强研究与开发,掌握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满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需求。

    7、实行节水教育。提高和树立全社会的节水意识,加强全民对水资源短缺的认识,切实保护和节约用水,增强水资源保护意识,让环保节能成为全社会的主流意识和生活方式,广泛利用宣传媒体、新闻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举办专题讲座等宣传工具,把节水的主题教育贯穿于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入持久地宣传保护水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