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委员 >委员建言 >议政建言

关于加快我省物流业发展的建议

2014-09-15 00:56:36  
字体大小:【

 

九三学社湖北省委员会

    一、我省物流业发展的概况
    1、三大物流圈初步形成。随着我省区域经济的形成和发展,目前初步形成了以武汉为中心的武汉城市圈物流圈、宜(昌)荆(州)荆(门)物流圈和襄(樊)十(堰)随(州)物流圈三大物流圈。初步核算,武汉、宜昌、襄樊三市社会物流总额占全省物流总额已近六成,特别是武汉城市圈的东西湖物流产业,依托区位优势,已形成10公里的物流长廊。2008年12月24日设立的武汉东西湖保税物流园区,对未来武汉城市圈的物流发展带来巨大的示范效应。

    2、社会物流总额和物流业增加值快速增长。初步测算,2008年全省物流总额为25000亿元,同比增长18.2%,近三年平均增长16.4%,占GDP的比重为6.9%,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17%。

    3、物流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经过多年建设,我省交通条件明显改善,运输能力和运输方式得到提高,运输质量显著改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2008年全省高速、一级、二级公路通车里程分别达到2365公里、1371公里和15732公里,铁路总里程达到2024公里,港口吞吐能力及集装箱吞吐能力分别达到2.1亿吨和80万标箱。2008年我省完成货运量6.67亿吨,同比增长14.0%。全省货运周转量1938.01亿吨公里,同比增长1.9%。

    4、现代物流企业实力进一步壮大。随着我省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加上我省独特的区位优势,不少境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开始进驻我省,并带动我省物流企业运用先进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水平,逐步实现第三方专业物流。目前全省已有各类物流企业5000余家,四A和三A物流企业分别达到近十家,物流骨干企业数量和质量较以往有了较大的突破,其中武汉市注册资金1000万以上的物流企业达到32家,全国性知名物流企业在武汉设立的区域性物资储运、调拨机构达20多家。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服务功能正在稳步提高,初步形成了由传统商贸、交通、仓储企业为主积极向现代物流发展的态势,如捷富凯、日通、车城、中远等物流企业为工业原材料和零部件采购、产品配送提供物流服务,已成为我省为制造业服务的物流骨干企业。

    5、商业连锁物流渐成规模。近年来,我省商业连锁企业不断发展壮大,通过依托自身较为完善的物流系统,实行集中管理和统一配送,并运用自建、租赁、收购、兼并等多种形式加快连锁扩张步伐,扩大卖场规模,涌现了如武商集团、中百集团、中商集团等较有影响力的商业连锁企业。目前全省批发零售贸易连锁门店总数达3000多个,营业面积300多万平方米,实现商品销售额500多亿元,统一配送商品购进额占购进总额的50%以上。

    二、我省物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物流管理体制分散。物流是跨部门、跨行业的复合型产业,物流业的发展涉及到省发展与改革、商务、交通、铁路、海关、民航、邮政、质检、国土、工业与信息等相关部门,虽然于2006年3月建立了由省发改委牵头,全省省直15个部门和单位参加的现代物流联席会议制度,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由于体制问题,各部门难以形成合力。

    2、物流企业规模小,物流资源较为分散。从目前的物流企业来看,无论是物流服务的硬件还是软件,都与省外提供高效率低成本的第三方物流服务的发展水平有很大的差距。2008年,中国物流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排名前50位中,我省仅入围了一家,即武汉商贸国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其主营业务收入120693万元,排名37位。而排名第一位的中远集团(COSCO)营业额达到惊人的12259661万元。因此,我省物流企业通过组建战略联盟,整合分散的物流资源,提高物流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就显得尤其迫切和重要。以港口货运为例,武汉市辖区内有阳逻港和杨泗港,由于港口货物的货源不足,相互之间采取价格战策略,导致双方的江海直达运输开一阵停一阵,无法形成常态化,对湖北这一内陆省份而言,难以利用长江水运的天然优势来打造黄金水道。

    3、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率居高不下。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物流运行效率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目前国际上经济发达国家的这项指标在10%左右。初步测算,2008年我省社会物流总费用2050亿元,同比增长21.3%,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为18.1%,与发达国家相比这一比率仍高出1倍左右。我省通过降低社会物流总费用来提升GDP还有很大的空间。

    4、物流现代化水平相对落后,装备标准化程度较低。我省物流产业的信息技术比较落后,物流的信息管理技术等掌握和使用所占比例相对较少,物流运输过程中空驶的比率达到50%,公路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严重,社会资源浪费严重。由于交易方式过于单一,无法实现无纸化交易,因而物流作业效率低下,交易时间长。标准化的物流不仅降低了操作难度,减少了物流损失,降低了物流的综合费用,可以为客户提供高效低成本可靠的物流服务。如托盘尺寸,规格各异,上下游企业间的托盘很难共享使用,造成重复搬运,效率低下。

    5、物流市场管理紊乱,物流园区缺乏统筹规划,功能重叠、服务同质化,相互之间形成内耗。我省的物流市场比较大,但真正形成有竞争力的规模以上物流企业并不多。以运输市场为例,国有企业在运输成本上无法与民营企业竞争,主要原因是国有企业的运输成本是由运输和装卸搬运这两项主要成本组成,而民营企业仅只有运输成本,因而可以以零利润或者亏本的方式进行货物运输。分布全省的大大小小的物流园区缺乏统筹规划,都是大而全的经营模式,没有各自鲜明的特色和分工,难免互相争抢货源和客源,造成无法合作和恶性竞争。

    三、关于加快我省物流业发展的建议
    1、建立完善的政府部门沟通机制和适应物流发展的统计公告制。由于物流涉及的部门很多,现行各部门制定的相关法规和规章中,部分已难以适应现代物流一体化运作的要求,亟需修改完善。因此有必要对全省物流业发展加强组织和协调,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和协调机制,统筹物流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政策。建议设立省级的物流专项会议制度,并组建物流办公室,由省政府牵头,组织省发改委、商务厅、交通厅、武汉海关、长江航运管理局等等物流有关单位,每季度召开一次专题会议,解决在物流业发展中的一些政策问题和标准化问题。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强化物流协会的作用,由物流协会负责物流数据的分析与统计,完善物流统计的各项指标,以便更好地实行物流信息公告制度。

    2、加快物流公共平台的信息化建设。重点建设武汉(城市圈)物流圈、襄樊城市圈、宜昌城市圈物流基础设施和公共信息平台,进而形成覆盖全省、辐射华中的现代物流中心。由省信息化部门负责物流信息化平台的规划,以建成全省共享的物流信息公共平台。要在全省范围内大力宣传和推广国家已颁布实施的物流计量标准、货物分类标准、信息代码标准、数据传输标准、物流作业和服务标准等,其中重点是推广和执行货物的包装、条形码标准,火车、汽车、飞机、轮船等运输工具的集装箱装卸,托盘、货架、装卸机具标准以及仓储建设标准等。为尽快改变传统的货找车和车找货的交易模式,建议在武汉、襄樊、宜昌各设立一家试点交易园区,由省有关部门设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鼓励园区从事物流的企业参与,共同打造我省“货车配对”的网上在线交易模式,同时各个交易园区的电子信息资源实现远程共享,提高车辆在途货物的运输效率,加大对走途货物的监管力度。

    3、加快整合物流企业,建立物流产业基金,进一步打破行业垄断,促进运输的市场化和仓储的社会化。我省急需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强竞争力的物流企业,特别是第三方现代物流企业。一方面应通过改制、上市、兼并、重组等多种方式,尽快形成一批主营业务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物流公司,另一方面要加快我省大型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的联动,进一步打破行业垄断,减少对非本行业企业从事运输、货运代理等业务的限制,促进运输的市场化。继续深化商业、外贸、粮食、棉花、供销等行业管理体制和仓储经营体制改革,打破行业和地域限制,促进仓储设施从原有行业和企业分离出来,统一向社会租赁或出让,推进仓储设施的社会化,提高全社会仓储设施的利用效率。当前要以武汉、襄樊、宜昌为物流枢纽中心,围绕枢纽中心建设一大批集市场信息、仓储、配送、多式联运及展示、交易功能于一体,辐射全国的现代化物流基地。要以大型连锁、第三方物流和大型工业企业为主体,建设一批物流配送中心,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一个至两个区域性大型物流配送中心、综合性和专业性物流中心相配套的物流配送体系,真正培养一批具有本地竞争实力的物流企业。

    4、积极推进我省现代物流业的整体规划。利用我省即将编制“十二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的契机,重视和加强现代物流业的整合、规划和建设。按照把武汉打造成国家级物流节点城市的定位,重点建设以武汉、襄樊、宜昌为中心的1小时物流服务圈,积极发展面向全省及周边省市的3—6小时物流服务圈和面向全国大多数城市的8—10小时物流服务圈,努力把武汉城市圈建设成华中地区乃至全国的物流中心枢纽和物流节点城市。应鼓励物流园区的企业与港口、高新技术开发区实现“区港联动”和“区区联动”,实现我省江水运港口优势和保税政策的有利叠加,推进整个湖北长江沿岸港口的跨越式发展,将武汉新港打造成长江中游地区物流枢纽港,打造成国际物流的中转港口。

    5、鼓励企业发展集装箱运输,开展多式联运。以建设长江集装箱干线枢纽港为核心,形成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和有机衔接的集装箱运输系统。重点是发展湖北境内长江沿线的专业化集装箱泊位建设,通过挖潜改造、新建港区和提高装卸效率,增强港口集装箱装卸能力,完善配套设施。同时加快发展铁路集装箱运输,重点建设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扩大铁路双层集装箱列车运行范围,提高铁路集装箱整列到发、装卸和中转能力,发展固定集装箱班列,提高送达速度。改善集装箱生成地与港口间公路通道布局,进一步提高通行能力。加强公路主枢纽场站与水运港口有关设施的建设和整合,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发展水运集装箱枢纽站或物流中心,特别要加强集装箱枢纽港口内公路与铁路设施的衔接配套,进一步减少货物的零散运输,加快货物的流转。鼓励企业发展集装箱铁水联运和集装箱公水联运,进一步降低能耗。

    6、大力规范物流园区的建设,实现物流园区功能整合。要改变政府全程参与的模式形式,让物流企业做主角的新格局。让物流企业参与物流的规划与建设,使各个园区根据自身的定位与优势,各尽所能,各展所长,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物流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