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汉生 委员
一、房地产行业当前面临的问题
1、行业吸引力波动较大。随着房价跌宕起伏,行业利润率也有波动。由于资本的逐利性和股票市场高收益,使得资本开始逐渐转向股市和其他行业。例如2008年有关部门评出的武汉房地产十强企业中的2家公司,其经营重点已从房地产转向造船和能源行业。类似的,不少开发企业开始转型,如介入高科技行业,谋求资产的“轻量化”,以多元化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
2、引发连锁反应的风险。房地产行业既包括开发企业,也包括勘察、规划、设计企业、建筑施工与监理企业、建筑材料供应商、投融资机构、物业管理公司等,其行业内涵和外延是相当大的。从过去的实践看,房地产行业的增长直接对建材业、建筑业、金融业的发展和财政收支平衡、居民住房改善起到了促进作用。
3、企业缺乏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体系。根据对武汉5家房地产企业的调查,发现大部分企业对国际金融危机应对不足,没有建立风险管理制度,严重缺乏风险意识。表现为企业的预测能力较弱,对风险的客观性认识不足,对风险的评估能力较弱。在房地产景气周期内,投资者往往被高收益率吸引而忽略了风险的存在,一些企业在购置土地时,过高地评估了项目收益。企业普遍缺乏风险管理制度和管理部门。
4、企业财务管理难度大。一是存在资产结构风险,房地产企业一般货币资金的比重不高,平均只有9%,其它行业一般在11%以上;二是资产周转率偏低,房地产行业与其他行业不同,其资产周转率相对较低,一般只有1.0,为维持企业经营,其销售利润率必须比其他行业高,而且房地产业生产周期较长,流程压缩困难,资金的回收期也相应较长;三是融资渠道单一,目前房地产企业为了充分利用财务杠杆,多采用债务融资,即主要是向银行借款。相对于大型房地产企业,中小企业财务状况更不乐观,一方面其融资渠道单一,被国内证券市场融资的高门槛拒之门外;另一方面由于内部管理不够规范,信贷资信普遍不高,造成其他外来投资者对此类企业的借款请求非常谨慎。
5、行业科技投入不足。整个行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表现在企业管理水平和建筑科技应用上缺乏进步甚至倒退。环保投入不足,整个行业对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两型社会”重视不够。由于成本效益失衡,表现出典型的市场失灵现象。
6、政策掣肘风险。存在两个突出矛盾,一是土地政策与房产政策的矛盾。由于土地和房产开发分属于不同的行政部门管辖,政策目标和导向上有很大差别。因此有时缺乏协同效应,存在政策掣肘的风险。二是保障性住房和商品性住房政策存在两难。据课题组对房地产企业负责人的访谈,他们十分关心政府如何处理好商品房与保障性住房的关系。因此能否变两难为双赢,避免相互掣肘,从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做出相应的贡献值得深入探索。
二、对策建议
1、加快土地市场化进程。土地市场化不是简单的放松政策管制,而是进一步规范土地政策,加大制度供给的力度。围绕土地市场,以增加有效供给为主要手段,可以采取如下措施:(1)加大城乡结合部和交错区的开发力度,积极促进集体建设用地流转。(2)促进存量地和闲置地块的利用,通过开征空地税、闲置费等措施,进一步加大存量房消化力度,保持开发力度的连续性。(3)城中村改造力度进一步加快。对危旧房改造加大力度,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对因拆迁难导致的问题,应加强协调,尊重弱势群体,按照市场价格保障赔偿标准和及时兑现。政府对成片危房、棚户区也可以结合城市规划开展异地安置,引入社会资本和开发企业进行改造。(4)加大地价监控体系建设,建立标定地价的定期发布制度,引导企业的土地购买和储备行为,保持房地产存量与增量的均衡。(5)改善土地政策与房产政策的衔接,当前尤其是对划拨用地严格控制,继续加大土地市场公开出让的比重。对保障性住房的用地也纳入市场交易范围,列入投资和成本审计。
2、改善行政审批效率。为合理缩短建设周期,提高建设效率,可考虑采取如下措施:(1)改善现有窗口申报制度,实行限时审批、网上审批、保证窗口8小时工作时间等办法,进一步加快办结效率。(2)改革现有审批环节,推行精简放权。政府组织中的技术部门推行扁平化管理,相关事业单位(如勘测、规划设计院所等)加快体制改革,提高办事效率。(3)建设开发环节的审批单位实行合署办公或联合办公。(4)一般商住小区建设,只要土地手续完善,项目符合城市规划,开发主体具有资质,应免去带有浓厚计划经济色彩的投资审批。(5)结合城市控制性规划,进一步细化规划报建审批的技术规范,对建筑色彩、建筑形式等要素制定规划引导,避免开发企业盲目求新求异,造成报建审批上来回反复。(6)净化建设环境,严惩建设开发环节的腐败分子,严厉打击建筑市场黑恶势力。(7)妥善解决因拆迁征用导致的土地纠纷,重视仲裁和法律申诉渠道的建设和规范,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如不动产评估事务所、房地产开发企业协会、土地估价师协会等)的中介和服务功能。
3、试行保障性住房封闭运行。目前政策上对保障住房的销售主体有严格规定,但售出后,业主可以自行转让。土地出让金补缴价格相对来说远远低于市场价格。这就造成保障性住房和商品房在同一个市场上互相竞争,为社会福利转化为土地发展权收益留下了操作空间,造成了效率和公平的损失。建议保障性住房原则上只可以申报一次,且其流转时暂时其转让的对象,即限制为必须出售或出租给符合申报条件的中低收入居民,如拟出售房屋无买家也可以由政府按评估价格优先赎回。对保障性住房和商品房的交易实行严格的双轨制,可以避免两者互相影响。
4、加大行业科技投入力度。尽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科技因素一直是被房地产行业忽视的重要因素。为此建议:一是加快住宅产业化的研究与应用。住宅产业化是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它可以有效缩短建设周期,提高抗震强度、减少施工误差,实现精细化生产。应结合“两型社会”建设,建立区域住宅产业化推广基地,推动住宅产业化工作。二是提倡成品化集成装修。发达地区的经验表明,住宅装修采用成品化集成方式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有助于提高装修质量、加快装修速度、减少空气噪声污染、防治“装修游击队”不规范施工造成的安全隐患。当前制约这种方式推广的主要问题是:缺乏标准和部品价格较高。因此应及时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并强制执行。政府出台政策鼓励和支持相关企业的加大研发力度,提高规模化生产程度,进一步压缩部品的价格,使之具备市场竞争力。
5、加强房地产专业精准研究。一是研究制约房地产行业发展的地方因素。客观上,影响房地产行业发展的主要是宏观因素,如国家战略、发展规划、人口因素、财政与货币政策等。但房地产行业具有地域性极强的特点,一些区域性因素和政策实施中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如城市扩张和功能定位、市场公平竞争机制、土地供应和流转、城中村改造、落后社区与危旧房的改造、公共交通发展、公共设施投入均衡性、行业科技投入状况、住宅产业化水平、房地产开发行政审批的效率、行业劳动力的供给与从业人员素质改善、地方财税措施、地方法律法规环境、地方人口生活心理习俗等。二是预测房地产行业发展的未来趋势。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一般具有周期性波动的特征。对于市场各参与主体来说,要特别关注市场拐点。准确预测甚至通过宏观政策影响变动周期和振幅,就有可能减轻市场快速下滑带来的风险和损失,这对消费者和企业双方都有利。理论研究目的之一就是基于周期波动规律来预测房地产市场走势,从而为政府进行宏观调控时,可以把握景气周期和非景气周期的特殊性,支持房地产行业尽快摆脱当前的困境,迎接经济复苏,实现可持续发展。
发言人单位及职务(职称):武汉当代科技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民建湖北省委员会副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