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委员 >委员建言 >议政建言

关于促进我省循环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2014-09-15 00:56:35  
字体大小:【

 

农工民主党湖北省委员会

    近年来在我省农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作为实现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路径,也得到较快发展。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循环农业园区发展不断加快;二是无公害农产品的增长速度加快;三是高效种养模式的推广面积呈平稳扩大的态势。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省循环农业发展面临资源利用效率低、生态环境安全存在隐患、农民增收步伐放缓等方面的问题。由此可以看出,我省循环农业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制约我省循环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三个方面:其一,在资源循环利用方面,秸秆综合利用率及禽畜粪便资源化率不高。不仅给环境带来了极大的污染,更造成了资源极大的浪费,加速了养份流失和利用率下降。其二,在资源环境安全方面,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严重制约了湖北循环农业的发展。农业大省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我省国土资源形势不容乐观。其三,在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缓慢,人均粮食产量下降,阻碍了湖北循环农业的发展。

    当前,我省农业正处在转型提升的关键时期,全力推进循环农业的发展,是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加快我省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为此,就我省循环农业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1、积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不断延伸循环型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循环农业附加值,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一是要发挥农产品加工连接一、二、三产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充分利用我省农业生产的比较优势,努力提高农产品综合加工利用能力。二是要积极推广生态养殖模式。探索、总结和推广畜禽生产与种植业实现有效结合的各种模式,发展种养循环型经济。三是要组织实施标准化生产,提高养殖业规模经济水平。

    2、加快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设。根据各地区循环农业发展的比较优势与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充分利用各种融资渠道,引导社会投资向循环农业倾斜,利用龙头企业和先行企业的示范力量,探索加快我省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设的有效模式。在全省范围内建设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为核心的循环农业示范园区,集成大中型沼气、秸秆青贮氨化、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四位一体”(太阳能——种植——养殖——沼气)生态能源模式、生活污水净化处理、农业节水、农用地膜替代或回收等一系列循环农业技术,实现园区内部循环。力争在3—5年内,全省建成10个年产值超百亿元的循环农业示范区,全省循环农业园区总产值比2009年翻两番。

    3、建立农村绿色生活示范社区。可考虑在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开展农村绿色生活示范社区建设,将循环农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在农村绿色生活示范社区建设中,需要重点搞好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资源化、无害化利用,实现肥料就地还田、秸秆集中利用。推广生活污水分散或集中处理,人畜粪便污水作为农用肥料或进入沼气池,实现集中利用和有效还田。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集中处理,有机垃圾采取喂养牲畜、集中腐烂制肥、自然净化等方式实现资源化与无害化处置,农村产生的无机垃圾和有害垃圾,应纳入城镇垃圾处理的总体规划。推广沼气应用技术,开发农村清洁能源,减少污染,提高有机废物利用效率。

    4、强化政策引导和扶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作为一种不同于传统经济的新经济发展模式,其经济系统的形成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循环农业的重要意义,把循环农业发展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以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思维,全力推进,确保取得实效。市、县(区)都要成立循环农业推进领导小组,由农业主管部门牵头,财政、环保、发改等部门参加,抽调专人负责制定规划、组织协调、技术培训等工作。要从实际出发,对循环农业示范点给予必要的财力支持,整合高效农业规模化、设施农业、科技入户、沼气工程等项目资金并予以倾斜。

    5、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发展“安全、优质、高效、环保”的现代循环农业,科技服务是一个重要的支撑。要充分利用我省科技人才优势,加强科研部门、大中专院校同农业实体部门的对接,建立健全循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充分利用光谷产权交易中心的平台功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使科学技术成为我省循环农业发展的有力保障。大力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技术、立体养殖模式和清洁生产技术等一批综合配套适用技术,为循环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6、开展绿色教育,引导绿色消费。在循环经济实践比较成功的国家,政府、企业和公众普遍认为循环经济能形成一种更有效益、更爱惜资源、对环境压力更小的生产方式。为了提高循环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需要加强对公众循环经济理念的培养。绿色消费引导绿色生产,而公众的环境意识又决定其消费偏好,所以建立循环经济最终要落实于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对循环经济重要性的认识,认真组织好节能宣传周、节水日、土地日、环境日等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节约宣传培训活动,增强资源忧患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绿色教育政策包括:逐步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工作制度,带动民众广泛参与环保实践;经常举办环境污染案例听证会,扩大环境案件的社会影响;加强舆论宣传,强化环境意识。新闻媒体对绿色产品类的广告予以优惠,政府部门应该带头使用绿色产品;加强教育培训,普及环境知识,增加环保投入,加快信息网络建设,并定期公布环境质量状况。将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容编入中小学教材,充分发挥少先队、共青团、妇联、工会等各种群团组织的作用,树立崇尚适度物质生活和丰富精神追求的人生观、价值观、消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