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委员 >委员建言 >议政建言

保护与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促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

2014-09-15 00:55:56  
字体大小:【

 

湖北省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2009年9月上旬,省政协常务副主席李佑才率领文史和学习委员会部分委员、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赴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就保护与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之前8月中旬,文史和学习委员会部分委员到神农架林区就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建设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及有关建议报告如下:

    一、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保护与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情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它对加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提高对中华文化整体性和历史连续性的认识,对展示中国人文传统的丰富性具有重要的价值,同时,它也是重要的文化资源,对促进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是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富集地区,目前全省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60项,其中鄂西圈36项,占60%,省政府公布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170项,其中鄂西圈94项,占55%,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全省共39人,鄂西圈20人,占51%,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全省共183人,鄂西圈124人,占68%。近几年来,在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取得了一定成绩: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扎实推进。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现已基本结束,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和数据库正在建立,并命名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展示活动成效显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保护工作的基础条件有较大改善,一大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抢救与保护。
    2、开发和打造了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艺术产品。恩施州开发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打造了“土家撒叶儿嗬”、“建始黄四姐”、“宣恩耍耍”、“咸丰南剧”等民族艺术品牌,创作编排推出了一系列原生态的文艺作品,如《比兹卡》、《夷水丽川》等,受到普遍的好评。神农架林区创作的《神农架梆鼓》等节目在各级文艺会演中获得多种奖项,搜集整理的神话叙事山歌《黑暗传》荣获屈原文艺奖。这些为宣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提高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知名度、美誉度,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3、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发展旅游业取得初步成效。各地举办了一系列特色文化节会,如武当国际旅游节、宜昌三峡国际旅游节、襄樊诸葛亮文化节、随州炎帝神农节、来凤中国土家摆手舞文化旅游节、巴东中国三峡纤夫节等。这些节庆活动既充分地体现了当地独有的文化特色资源优势,也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目前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保护与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保护与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未形成全社会的共识。许多人包括一些地区和单位的领导人对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了解,尤其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给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作用认识不足。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失和消亡的情况十分严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匮乏,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如神农架林区薅草锣鼓的歌手多在40岁以上,而且大多只能演唱一些故事片段,年轻人不愿学唱,许多曾在民间流传的歌本也基本散佚。堂戏原在神农架林区九湖乡、下谷乡均有流传,现传唱地区逐渐萎缩,已只下谷乡尚有戏班能演唱。

    2、保护与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长远规划。各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没有建立长效的投入和保障机制,缺乏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具体措施。一是机构不健全,许多县市从事非物质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的专业人才配备不足,传承保护工作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二是职责和工作目标不够明确。在资金投入上,明显不足。浙江省每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经费是1100万元,广东是1000万元,连经济比较贫困的贵州省也有650万元,而我省只有200万元,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三是在资金的分配使用上,突出重点不够。一批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特色鲜明,能增强旅游景点文化含量的项目,扶持支持力度不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题博物馆、传习所、生态保护区建设滞后,传承人的保护工作还未形成制度。

    3、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旅游缺乏有机的整合。目前鄂西生态文化圈内的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挖掘与创新不够,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旅游商品也品种少,质量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旅游业的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如,旅游景点周围的民间新兴建筑、新开发的自然景观的命名、称谓,没有注入非物质文化特色和内涵,缺乏注入文化含量和本土特色的宣传、包装意识。

    三、对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保护与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几点建议
    1、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发展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要价值。鄂西地区文化资源丰富,保留了许多相对完整的原生态文化,这些民族文化遗产,包括各种神话、史诗、音乐、舞蹈、戏曲、曲艺、皮影、剪纸、雕刻、刺绣、印刷等艺术和技艺及各种礼仪、节日、民族体育活动等,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文化涵养和特色旅游品质。同时,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保护与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必须充分认识保护与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推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圈内的各级政府要加大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投入,同时要吸纳社会资金,鼓励民间企业、个人投资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要尽快建立并健全协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专门机构和专业队伍,明确工作职责及工作目标,形成长期有效的运行机制。同时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为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2、制定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保护与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详细规划,并纳入当地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要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步骤相协调。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区分轻重缓急,实行短中长期规划相结合,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相衔接。总体规划要突出重点,专项规划要强化策划。规划既要有前瞻性和长远性目标,又应具备实际的可操作性,做到科学化、规范化,不断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为促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战略发展服务。

    3、优先加强各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对原生态文化保持较为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和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区域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进行活态性、整体性保护。积极将恩施州和宜昌市的长阳、五峰申报为国家级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各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要和旅游结合起来,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村、镇的建设可以与旅游名村、旅游名镇和新农村的建设结合起来。并着力打造一批具有浓厚民族习俗、民族文化内涵的民族村落,同时,在各市州筹建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题博物馆,抓紧征集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实物和资料,鼓励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开展活动。集中财力优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突出的地区如恩施、宜昌、十堰等地建设鄂西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研究中心。

    4、创新机制,推动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入市场。一是省政府出台扶持保护与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政策,要像云南丽江的纳西古乐和北京的京剧脸谱一样,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市场得到生存的能力。二是积极探索旅游富民的新途径,鼓励民间企业和个人参与经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支持民间艺人进入旅游市场,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发展旅游结合起来,通过丰富的原生态的文化遗存,提升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开发和利用中得到繁荣和发展,在繁荣中得到保护和传承。三是建立科学的工作评价机制,实行目标考核。文化、旅游部门要支持和引导各旅游景区、景点利用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旅游产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的结合度纳入文化、旅游等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范围。四是加强政府对市场化过程中的监管力度,建立旅游企业的正常进入和退出机制,防止文化旅游资源的破坏和国有资产的流失,促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5、打造一批体现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特色的精品名牌,增强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和文化冲击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旅游精品名牌不多。要通过利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资源,打造一批具有市场潜力的旅游精品名牌,来提升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要创作一批反映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的精品节目,以特色提升竞争力,避免同质化。同时,对已有的优秀剧目,要增加演出场次,把演出场次、观众人数作为衡量作品社会效益的重要指标。要实施精品名牌扶持计划,对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中入选的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选择和培育,通过市场化开发和科技化提升而使其成为产业化的名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