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宪初 委员
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牵动大学生个人、家庭、学校和整个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近几年以来,我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高等院校以及社会的方方面面,为解决这一问题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但仍有大量大学毕业生难以就业。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以及就业指导和就业推荐等。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至少应把握三个层次的要求:第一是专业设置要对口,这就像工厂要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第二是人才培养质量要有保障,这就如同工厂视产品的质量为生命,它是保证产品畅销的必要条件。第三是要努力做好就业指导和就业推荐工作,这如同工厂要采取好的营销策略,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上,还要能有效地推销自己的产品,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一、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几个问题
1、关于本科人才培养目标问题。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与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相关,一是培养目标的确定是否科学合理,是否顺应了人才需求的市场导向;二是培养目标是否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和真正落实。就一般而论,目前的大学教育属于通识教育、基础教育,大学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而是培养通识人才,培养基础性人才,是为更高层次的教育机构输送人才。培养目标一经确定,培养目标的实现还要依赖于本科全程教学的各个环节。
2、关于专业对口及其相关问题。近年来普通本科毕业生就业困难,很多人把它归结为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教育方式落后、教学内容陈旧、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不够等。其实在一定程度上这是一种误解,不能说这方面没有问题,但至少不是根本性问题。我们认为,根本性问题有四个:一是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规模和结构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和指导,导致高等院校(包括高等职业学校)整体布局不尽合理,各类招生比例和结构严重失衡,普通本科的招生规模过大,而高等职业教育(包括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明显偏小,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造成普通本科人才供大于需,而职业技术人才供不应求。二是高校盲目扩招,拼命争取招生指标,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三是考生及其家长接受高等教育的动机不当,只有两三百分的高考成绩也要想方设法读一个本科,殊不知,这样的基础素质无法完成本科教育的学习目标,其结果是既不具备宽口径、厚基础的理论知识,又没有从事某一职业的专业技能,当然很难就业。四是不同档次、不同水平的学校,即便是同一个专业,其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具有很大的差异。
3、关于通识教育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很多高校、尤其是一些“教学型”高校,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放在突出位置,这无疑是正确的,但要防止走向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误区。第一,本科教育是通识教育,必须始终坚持把通识教育的理念贯穿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第二,对于不同的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内涵是不一样的,因而其培养途径也是不同的,不能混为一谈。比如,经济学专业和烹饪专业相比,尽管都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但显然其内涵是有区别的。对于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所谓加强其应用能力,就是要求其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掌握基本的经济理论,能以经济理论为指导,认识、分析、判断现实经济问题,从而解决问题或者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而烹饪专业强调应用能力,主要就是动手能力。第三,无论是何种专业,都不应把“实践应用能力”强调到过分的程度。现在很多用人单位希望应聘者动手能力强、适应工作快,这体现了当代人才的“适用性”标准,也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但也有一些用人单位、尤其是企业对应聘大学生的要求近乎苛刻,巴不得一上岗就能胜任工作,甚至成为业务骨干,这不仅不现实,也不合情理。高校毕业生到用人单位后,应允许有一个合理的适应期、过渡期。岗前培训是企业必须付出的代价,不能把岗前培训任务转嫁给高校。高校不可能、也不应该将职场中千差万别的专业技能列入四年的本科教学计划。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我们有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培养构想,与西方国家的很多理念、设想、提法相近,但落实起来却大相径庭。究其原因:一是缺乏宏观的政策环境。在我国相关的政策法规中,没有针对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项目的明确规定,企业缺乏与高等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义务感、紧迫感,而在西方国家以及我国台湾,社区或企业单位把接纳大学生实习作为一种应尽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二是主体利益取向使企业不愿意牺牲自身经济利益与高校进行合作,或者是合作过程中热情不高。三是学校缺乏与产学研合作相配套的体制机制,自身实力有待提高,不能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提供有效服务等。
二、关于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几点建议
1、依据社会需求导向调整高等教育的规模和结构。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对高等教育的规模和结构要进行科学的调控,对高校各类招生规模和结构要进行有效的计划指导和控制,在当前高等教育需求旺盛的情况下,教育行政部门掌握高校招生计划指标的制度和做法是完全必要的,只是这种计划要有利于优化规模和结构。基于目前的现实情况,应适当压缩普通本科的招生规模,扩大高等职业教育(甚至包括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使高等院校(包括高等职业学校)的整体布局趋近合理,使各类招生规模和结构适应社会需求规模和结构。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确立了四个优先领域,其中就包括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我省应认真部署和落实好这一优先发展战略。
2、依据社会需求导向优化专业设置。在高等教育的规模和结构保持相对均衡的条件下,专业的设置须提到议事日程。如何依据社会需求导向设置新的专业(或专业方向)是高等院校的一项重要任务,专业的设置要建立在深入调研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之上,要以人才市场的需求为基本出发点和归宿点。当前可以从设立新的专业方向入手,逐步过渡到设置新专业。
3、坚持把通识教育的理念贯穿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必须秉承教育部所确定的“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教育理念和培养原则,首先是使学生全面掌握本专业所需的基础知识,使其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然后才是在专业理论基础和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之间寻求最佳契合点。为此,一是要围绕通识教育理念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断修订专业培养方案,使之更趋科学和完善。二是要努力将专业培养方案贯彻落实于本科全程教学的各个环节。目前最大的问题是贯彻落实不够,虽然不少高校专业教学计划中的理论教学体系在实践中得到较好体现,但实践训练体系和综合素质拓展体系却落实不够。比如,在教学计划中规定了军训、社会调查、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内容、标准、课时和学分,但实际效果却大打折扣;从专业培养方案看,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有一些很好的理念和构想,但多数流于形式,没有取得实质性效果;从实习基地建设来看,各高校都建立了形式多样的学生实习基地,但多数只停留在一纸协议的层面。再如,坚持产学研合作教育是我们多年来坚持的方向,但在实践中落实乏力、收效甚微。主要原因是:校企合作的企业数量明显偏少,缺乏协议形式的紧密合作;主要合作形式单一,层次偏低,大多拘泥于传统意义上的实习方式,参与其他合作形式的学生数目比较少。此外,学校希望通过实习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而企业希望通过实习优先录用新员工,没有把实习重点放在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上。今后,应加大工作力度,加强实践训练体系和综合素质拓展体系建设。
4、以高质、高效为目标,努力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是要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专业指导团队的建设,使针对毕业生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能全面系统展开。二是要聘请专业人员,对校内承担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老师进行系统培训,切实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三是学校要拨出专门经费、制定优惠政策,支持在省外尤其是在东南沿海,建立兼有实习和就业功能的复合型基地,以及就业工作联络站,力求形成相对稳定而又覆盖面广的就业网络。四是辅导员队伍建设要坚持走专业化、职业化的路子,以确保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专业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发言人单位及职务(职称):湖北经济学院经济系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