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委员 >委员建言 >议政建言

中医治“未病”与健康管理

2014-09-15 00:53:57  
字体大小:【


九三学社湖北省委员会


    为弘扬中华传统健康文化,提高全民的健康素质,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我们应贯彻《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吴仪副总理在全国中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治“未病”精神,发挥中医优势,利用治“未病”的思想指导临床医疗和科研工作,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已病早治、病后康复。

    一、中医治“未病”的理念
    治“未病”是中医学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思想,经过历代医家的积累和改进,形成了完整而缜密的体系,有效指导了临床实践,也为后世预防医学奠定了基础。目前临床中所说的“未病”有三重含义:一是没有病,健康正常,此时的治“未病”为预防而养生;二是有各种潜在的病情和病机,病而未发,此时治“未病”为有病而早治;三是疾病发展还未到危重阶段,此时治“未病”为已病而防危。

    本文所说的中医治“未病”主要涉及未病先防、有病早治、已病防变、病盛防危、新愈防复五个方面:

    1、未病先防——即在疾病未形成之前,对可能导致疾病的各种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其发生。
    2、有病早治——即采取积极有效的办法,对疾病实行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及时把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
    3、已病防变——即疾病的传变规律,及时阻止疾病的蔓延、恶化和传变。
    4、病盛防危——即对已盛之病,应采取积极救治措施,防其逆变。这是治未病思想的更深层次的体现。
    5、新愈防复——即在疾病初愈之后,采取巩固性治疗或预防性措施,防止疾病的复发。

    二、治“未病”对现代预防医学的指导意义
    目前,疾病负担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以预防为主的医疗策略和服务模式已是众望所归,《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已将“人口与健康”作为11个重点领域之一,明确提出疾病防治重心前移,坚持预防为主、促进健康和防治疾病结合,研究预防和早期诊断关键技术,显著提高重大疾病诊断和防治能力。中医学中蕴含着丰富的预防医学思想,积累总结了大量的养生保健和预防疾病的方法及手段,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市场需求,开发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

    三、治“未病”与健康管理
    (一)何谓健康管理
    世界卫生组织宪章早在1948年就提出了健康的概念:“健康不仅仅是不生病,而且是具有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若要保持这一完好状态,就需要科学的健康管理。健康管理是对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疾病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预测、预防和维护的全过程。实施健康管理是变被动的疾病治疗为主动的管理健康,其宗旨是调动个人及集体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节约医疗费用支出、维护健康的目的。作为一种服务,健康管理的模式一般包括三个部分:(1)个人健康信息管理。以软件及互联网的形式收集和管理将用于健康及疾病危险性评价、跟踪、健康行为指导的个人健康信息。(2)个人健康与慢性病危险性评价。当完成个人健康信息收集后,通过疾病危险性评价模型分析计算,得出按病种的疾病危险性评价报告,使健康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个人能够清楚地了解个人患慢性疾病的危险性。(3)个人健康计划及改善的指导。一旦明确了个人患慢性疾病的危险性及疾病危险因素分布,健康管理服务即可通过个人健康改善行动计划及指南,对不同危险因素实施个性化的健康指导。由于每个人具有不同危险因素组合,因此会针对个人自身危险因素筛选出个人健康管理处方,使每个人都能更有效地针对自己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

    (二)治“未病”在健康管理方面的优势
    健康管理就是对疾病建立一道防火墙,这在西方已经成为医疗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效的健康管理,对全社会而言也意味着节约巨额的医药费。(1)养精调神铸就健康支柱。精神状态是衡量一个人健康状况的首要标准。中医始终把心理调治作为防病健身、治病疗疾的第一步。医生为患者解决的不仅是身病,而且是心病,在帮助患者消除精神障碍的同时,再辨证施治,开出药方。(2)合理饮食打造健康基石。中医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人之气血、津液、精血均来源于脾胃的生化,饮食合理则不病或病轻;反之,则多病或病重。因此,中医养生之要以食为本。(3)强身健体增添健康动力。运则立,动则健,机体正气的强弱、血液循环状况的良否、新陈代谢质量的高低、抗病能力的大小、疾病治疗和恢复程度的快慢等,都是运动产物的不断积累。在既病之前,运动疗法属于防的层次,在既病之后,运动又具有治疗和康复的意义。(4)科学用药提供健康保障。中医治“未病”说的意义除表现在健康学之外,其社会学意义也非常重大,一些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把治“未病”说称为“供得起和可持续的医学”。

    (三)用治“未病”的理念开展健康管理工作
    1、成立辨识体检中心。现代社会亚健康人群日益增多,中国在1999年即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其老年人口占全球老年人口总数的五分之一,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发病率逐年递增。因此,根据各类人群亚健康状态的市场需求,中医医院应将中医体质辨识纳入体检范畴,成立辨识体检中心。辨识体检中心可结合各类人群特点,根据人体形体特征、心理特征、常见表现、发病倾向及对外界适应能力,将人体基本体质分为平和质、阳虚质、阴虚质、气虚质、血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血瘀质、特禀质等10种,并在此基础上将10种体质的“中医体质辨识量表”运用到体检工作中,结合中医辨证、心理评估、亚健康状态评估等方法,融合现代医学体检的各种检查手段,对受检人群的健康状况进行个性化评估,使受检者了解自己的体质类型、易患疾病、健康状态,并根据中医辨证施治、亚健康状态评估等内容提出相应的健康保健原则,实现中医治未病“治其未生、治其未成”的核心理念。

    2、建立健康调养咨询门诊。针对人群中体质偏颇者,健康调养咨询门诊的医务人员可根据体质分型、健康状态、易患疾病等,为其制定详细的个体化调养方案,包括起居调养、药膳食疗、情志调节、动静养生和经络俞穴按摩保健等;同时根据咨询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用药物干预和中医非药物疗法,从而达到“未病先防”、维护健康的目的。对于有较为明显的疾病易患倾向者,比如检测指标处于临界值或稍异常但没有明显自觉症状者,以及“已病”人群与病后康复人群,强调专科介入,预防、减缓甚至阻断疾病发生、发展、恶化的自然进程,减少重大疾病的发病率、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病率。

    3、开展特色治疗。第一,完善传统疗法。各中医医院可发挥本院的特色优势,成立传统疗法中心,将其与医院各专科结合,制定出专科疾病的中医非药物疗法干预方案,采用体针、腹针、平衡针、艾灸、雷火灸、天灸、平衡火罐、中药熏蒸、砭石热敷、音乐疗法等技术,达到增强体质和防病抗衰的目的。第二,开展“冬病夏治”。在“三伏”天采用穴位敷贴、内服中药、中药浸泡、针法、灸法等治疗疾病,冬季可以减少或不发生感冒、咳喘、过敏性鼻炎、风湿病、关节炎、冻疮、肾病等。第三,药物养生。可设置专门药房,提供具备传统保健养生功效的贵细药材,为不同体质的患者配制滋补类名贵中药,如人参、虫草、鹿茸、海马、哈仕油等,或在不同季节配制相应的精品中药材,比如冬季进补有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养精蓄锐之功效。此外,还可提供药膳处方,供患者选用。

    4、依托名医工作室开展治“未病”。各中医医院可以名医工作室为依托,组织专门的研究人员,吸收治“未病”的实践经验,不断丰富治“未病”的内涵,为形成有效的诊断和干预方法提供理论支撑。

    5、针对特殊人群及不同疾病开展治“未病”。第一,针对孕产妇进行健康管理,应用于生命前期的防护,努力将遗传出生缺陷控制在受孕前。第二,针对婴幼儿进行健康管理。启动《社区0~3岁儿童保健系统管理和体弱儿干预方案》专项课题,形成儿童保健系统管理——体弱儿专案管理——中医药适宜技术应用“三位一体”的社区儿童保健模式。向家长传授食疗、药膳、推拿等调理手段,以增强孩子的体格。第三,针对老年患者进行健康管理。针对老年患者易患糖尿病、高血压、眼底黄斑变性等疾病,开具各种食疗方、保健方,指导老年患者日常生活饮食,加强调养预防和既病早治。第四,针对中风病人进行健康管理。主要预防措施有:慎起居,避风寒,调饮食,戒烟适酒,积极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尤其要注意合理饮食,饮食清淡,少盐低脂多蔬,多摄取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同时应调畅情志,保持平常心态。对一些可干预因素应尽早干预,甚至于从儿童时期入手干预,比如建立合理的饮食习惯和良好的生活规律等。对于中老年人尤其是已患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及冠心病等基础病患者,进行必要的干预,如稳定血压、控制血糖、定期检查、注意二便的通畅等等,这样可在很大程度上防止脑中风的发生。第五,针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高危人群的健康管理。慢性疾病实质上是生活方式、行为、情绪等造成的身心整体失调的局部体现,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高危人群的筛选、预防是防止这些疾病发生、降低病死率、减轻医疗卫生和社会经济负担的重要途径。第六,在社区推行综合康复,以提高病人的全面康复及预防再次生病。如让中风病人、慢性患者定时到医院复查,建立患者随访制度,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指导。第七,应用于健康保险。

    综上所述,古老的中医博大精深,经历了数千年的积累,其辩证施治的思想至今依然极具价值,为现代医学提供了疾病诊疗与慢性病管理、预防疾病与养生保健的理论基础及具体手段,能有效的促进民众享受更加全面的健康服务,实现健康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提高全民健康保障水平。同时,对促进医疗卫生资源合理配置,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